关灯
护眼
字体:

脈經卷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朝散大夫守光禄卿直秘閣判登聞檢院上護軍臣林億等類次

    張仲景論脈第一

    提要:

    本篇以平脈爲總綱,論述人體内榮衛氣血正常循行的情况。指出變化相乘,陰陽相干,便會出現相應的病脈,故可據以審察邪之所在,判斷臟腑的病變。

    問曰〔1〕:脈有三部,陰陽相乘。 榮衛氣血〔2〕,在人體躬〔3〕,《千金》作而行人躬。 呼吸出入,上下於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隋時動作,傚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4〕失紀綱,願爲縷陳,令得分明。

    〔1〕問曰 此二字原脱。據黄本、周本及上下文例補,與《傷寒》卷一第二相合。

    〔2〕氣血 《傷寒》卷一第二此二字互乙,可參。

    〔3〕躬 《廣韻》卷一東:“躬,身也。”

    〔4〕動 往往,常常。《漢書·食貨志》:“又動欲慕古,不度時宜。”

    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流行,不失衡銓〔1〕,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銖分〔2〕。出入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臣億等詳水下二刻,疑。檢舊本如此。脈一周身,旋〔3〕復寸口,虚實見焉。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虚,寒則緊弦〔4〕,沉潜水滀〔5〕,支飲急弦,動弦〔6〕爲痛,數洪〔7〕熱煩。 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終必有奸〔8〕,審察表裏,三焦别分,知邪所舍,消息診看,料度腑臟,獨見若神。爲子條記,傳與賢人。

    〔1〕衡銓(quán全) 秤量物體輕重之器具。衡,秤桿;銓,秤錘。此喻法度。

    〔2〕銖(zhū朱)分 古代重量單位。漢制以十黍爲一銖,六銖爲一分,二十四銖爲一兩。此喻細微。

    〔3〕旋 《傷寒》卷一第二及《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二俱作“當”,可參。

    〔4〕緊弦 《傷寒》卷一第二及《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二俱作“牢堅”可參。

    〔5〕水滀 此泛指水飲停聚體内所致的疾患。滀,水聚也。《廣韻》卷五屋韻:“滀,水聚。”

    〔6〕弦 《傷寒》卷一第二作“則”;《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二作“即”,可參。

    〔7〕洪 《傷寒》卷一第二作“則”;《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二作“即”,可參。

    〔8〕奸 亂也。《玉篇·女部》:“奸,亂也。”此爲病變之意。

    按:

    本篇出自《傷寒論·平脈法》。闡明脈搏與榮衛氣血的循行密切相關,并且受到四時季節的影響,故平脈亦有春弦、秋浮、冬沉、夏洪的變化。一旦發生病變,由於陰陽的偏盛偏衰,影響榮衛氣血的正常循行,可引起脈象發生相應的變化,所謂有其病必有其脈。此即以常衡變,憑脈辨證之理。但亦有脈證不相符的,尤當詳察寸關尺三部,窮究其緣由,辨别表裏、三焦、臟腑的不同病變,以獲得正確的診斷。

    扁鵲陰陽脈法第二

    提要:

    本篇論述三陰三陽的平脈及病脈。并從陰陽表裏相乘的病機出發,列舉多種病證以説明之。

    脈,平旦曰太陽,日中曰陽明,晡時曰少陽,黄昏曰少陰,夜半曰太陰,雞鳴曰厥陰,是三陰三陽時也。

    少陽之脈,乍小乍大,乍長乍短,動摇六分〔1〕。 王十一月甲子夜半,正月、二月甲子王。

    太陽之脈,洪大以長,其來浮於筋上,動摇九分。三月、四月甲子王。

    陽明之脈,浮大以短,動摇三分。 大前小後〔2〕,狀如科斗,其至跳。五月、六月甲子王。

    少陰之脈緊細〔3〕,動摇六分。王五月甲子日中,七月、八月甲子王。

    太陰之脈,緊細〔4〕以長,乘〔5〕於筋上,動摇九分。九月、十月甲子王。

    厥陰之脈,沉短以緊,動摇三分。十一月、十二月甲子王。

    〔1〕動摇六分 謂脈搏動的幅度達到六成。動摇,此指脈的搏動。六分,猶六成。

    〔2〕大前小後 此言寸脈大尺脈小。大、小,指脈體的粗大與細小。前、後,指關前與關後,即寸與尺部。

    〔3〕緊細 《難經·七難》此下有“而微”二字。據上下文例,此處疑脱。

    〔4〕細 《難經·七難》作“大”,可參。

    〔5〕乘 《韻會》:“乘,載也。”此指脈搏搏動的部位。

    厥陰之脈急弦,動摇至六分已上。病遲脈〔1〕寒,少腹痛引腰,形〔2〕喘者死。脈緩者可治,刺足厥陰入五分。

    少陽之脈,乍短乍長,乍大乍小,動摇至六分已上。病頭痛,脇下滿,嘔可治,擾即死。一作傴可治,偃即死。刺兩季肋端足少陽也,入七分。

    陽明之脈,洪大以浮,其來滑而跳,大前細後,狀如科斗,動摇至三分已上。病眩頭痛,腹滿痛,嘔可治,擾即死。刺臍上四寸、臍下三寸,各六分。

    〔1〕遲脈 黄本、周本有小字注:“袁校云:遲脈二字疑衍。”依文義,此二字疑衍。

    〔2〕形 現也。肅統《文選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從二月至八月,陽脈在表;從八月至正月,陽脈在裏。 附〔1〕陽脈强,附陰脈弱。 至〔2〕即驚,實則痸瘲。 細而沉,不痸瘲即泄,泄即煩,煩即渴,渴即腹滿,滿即擾,擾即腸澼,澼即脈代,乍至乍不至。大而沉即欬,欬即上氣,上氣甚則肩息,肩息甚則口舌血出,血出甚即鼻血出。

    〔1〕附 《廣雅·釋詁一》:“附,益也。”此有偏盛之意。

    〔2〕至 極也。此指極度偏盛。

    變出寸口,陰陽表裏,以互相乘。如風有道,陰脈乘陽也。寸口中,前後溢者,行風。寸口中,外實内不滿者,三風四温〔1〕。寸口者,勞風。勞風者,大病亦發,駃行汗出亦發。軟風者,上下微微扶骨,是其診也。表緩腹内急者,軟風也。猥雷實夾〔2〕者,飄風。從陰趨陽者,風邪。一來調,一來速,鬼邪也。陰緩陽急者,表有風來入臟也。陰急者,風已抱陽〔3〕入腹。

    〔1〕三風四温 言或患風證,或患温證。三、四,表不定之詞,或者之意。

    〔2〕猥(wěi委)雷實夾 謂脈勢突然增强,有如巨雷轟鳴,脈管壁充實有力。猥,猝然。《廣雅·釋言》:“猥,頓也,頓亦猝也。”夾,左右相持。《儀禮·既夕禮記》:“圉人夾牽之。”注:“在左右曰夾。”此指兩側脈管壁。

    〔3〕風已抱(pāo抛)陽 謂風邪已離開肌表。 抱,通“抛”,棄也,離棄之意。《集韻》卷三爻:“抛,棄也。或作摽、、抱。”

    上逯逯,下宛宛〔1〕,不能至陽,流飲也。上下血微,陰强者,爲漏僻〔2〕;陽强者,酒僻也。 傴偷不過〔3〕,微反陽,澹漿〔4〕也。 陰扶骨絶〔5〕者,從寸口前頓趣〔6〕於陰,汗水也。來調四布者,欲病水也。

    〔1〕上逯逯(lù lù録録),下宛宛 指寸部脈來遲緩,尺部脈氣深伏。逯逯,遲緩貌。宛宛,伏藏貌。

    〔2〕僻 通“癖”,《本草綱目》:“狼毒……除脇下積僻。”

    〔3〕傴(yǔ宇)偷不過 謂脈勢既不過弱亦不過强。傴,曲背也。此有弱小之意。偷,盗也。此有强暴之意。

    〔4〕澹(dàn淡)漿 痰飲之古稱。《素問·氣厥論》:“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裏漿,水之病也。”

    〔5〕陰扶骨絶 尺脈重按近骨仍微細欲絶。陰,此指尺部。扶,近也。絶,指脈微細欲絶。

    〔6〕趣 急速也。《史記·項羽本紀》:“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若非漢敵也。”

    陰脈不偷,陽脈傷,復少津。寸口中,後大前兑,至陽而實者,僻食。小過陽〔1〕,一分者,七日僻;二分者,十日僻;三分者,十五日僻;四分者,二十日僻;四分中伏不過〔2〕者,半歲僻。

    〔1〕小過陽 謂細小之病脈出現於寸關部。小,指脈細小。過,過失也。此指病脈。《素問·脈要精微論》:“經脈未盛,絡脈調匀,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王冰注:“過,謂異於常候也。”

    〔2〕中伏不過 謂脈氣不甚深伏。中,《説文·卜部》:“内也。”此指脈位深沉。

    敦敦〔1〕不至胃陰〔2〕一分,飲餔餌〔3〕 僻也。 外勾〔4〕者,久僻也。内卷〔5〕者,十日以還。外强内弱者,裹大核也。并浮而弦者,汁核。并浮緊而數,如沉,病暑食粥。一作微。有内緊而伏,麥飯若餅。寸口脈倚陽,緊細以微,瓜菜皮也;若倚如緊,薺藏菜也。賾賾〔6〕無數,生肉僻也;附陽者,炙肉僻也。小倚生〔7〕,浮大如故,生麥豆也。

    〔1〕敦敦 獨處不移貌。《詩·豳風·東山》“敦彼獨宿。”箋:“敦敦然獨宿於車下。”集傳云:“敦……獨處不移之貌。”

    〔2〕胃陰 指右關脈沉。本書卷二第二云:“右手關上脈陽實者,足陽明經也。”陰,此指沉取之脈。

    〔3〕餔餌(bǔ ěr哺耳) 糖也。 《集韻》卷七莫“餹,餔餌也。”《集韻》卷三唐:“餹……或作糖。”

    〔4〕外勾 指脈浮取現鈎象。外,此指浮取之脈。勾,同“鈎”。

    〔5〕内卷 指脈沉取堅實有力。内,此指沉取之脈。卷,通“捲”。《説文·手部》:“捲,氣勢也。”段玉裁注:“謂作氣有勢也。”

    〔6〕賾賾(zé zé責責) 幽深貌。《集韻》卷九麥:“賾……幽深難見也。”此喻脈氣深伏難尋。

    〔7〕小倚生 謂脈初按時偏於細小。生,初始也。《孟子·離婁》:“舜生於諸馮。”注:“生,始也。”

    按:

    本篇將一歲中的十二個月及一日中的十二個時辰,分别與脈的浮沉、急緩、洪大、細小、長短、緊弦等不同變化相配,定爲三陰三陽之平脈及其病脈,以説明臨證時應隨月份與時辰的演變,審察其脈象之正常與否。但亦不應拘泥,而宜四診合參以辨之。本篇所述三陰三陽及其旺脈,在十二個月與十二個時辰當令的次序,與《素問》診要經終論及平人氣象論、《難經》七難,以及《傷寒論》第九、一九三、二七二、二七五、二九一、三二八諸條有不同之處,可能爲古代醫學家的不同見解,宜互相參考,以作進一步研究、探討。

    扁鵲脈法第三

    提要:

    本篇論述診脈的要訣,在於知其常,察其變;并要結合“視色聽聲,觀病之所在”,以期作出正確的診斷。

    扁鵲曰:人一息脈二至謂平脈,體形無苦。人一息脈三至謂病脈。一息四至謂痺者,脱脈氣,其眼睛青者,死。人一息脈五至以上,死不可治也。都一作聲。息病〔1〕脈來動,取極五至,病有六七至也〔2〕。

    〔1〕都息病 指嚴重發作的喘息病。都,有盛大之意。《廣雅·釋詁一》:“都,大也。”又,《小爾雅·廣言》:“都,盛也。”此喻喘息氣粗壅盛。

    〔2〕也 黄本、周本此下俱有小字注:“袁校云:疑有闕文。”

    扁鵲曰:平和之氣,不緩不急,不滑不濇,不存不亡,不短不長,不俛不仰,不從不横,此謂平脈。腎一作緊。受如此,一作剛。 身無苦也〔1〕。

    〔1〕腎受如此,身無苦也 黄本、周本此下俱有小字注:“後八字疑衍。”可參。

    扁鵲曰:脈氣弦急,病在肝。少食多厭,裏急多言,頭眩目痛,腹滿,筋攣,癲疾〔1〕上氣,少腹積堅,時時唾血,咽喉中乾。相病之法,視色聽聲,觀病之所在,候脈要訣豈不微〔2〕乎?脈浮如數,無熱者,風也。若浮如數,而有熱者,氣也。脈洪大者,又兩乳房動,脈復數,加有寒熱,此傷寒病也。若羸長病,如脈浮溢寸口,復有微熱,此疰氣病〔3〕也。如復欬又多熱,乍劇乍差,難治也;又療無劇者,易差;不欬者,易治也〔4〕。

    〔1〕癲疾 此指頭部疾患。癲,通“顛”。

    〔2〕微 深奥也。劉禹錫《天論》:“其理微。”

    〔3〕疰(zhù 注)氣病 疰,通“注”。 《釋名·釋疾病》:“注病,一人死,一人復得,氣相灌注也。”

    〔4〕也 黄本、周本此下有小字注:“袁校云:疑有闕文。”可參。

    按:

    本篇引用《扁鵲脈法》以强調診脈的重要性。要掌握診脈的方法,首先必須辨别平脈和病脈。同時指出脈診還需與望診、聞診等法結合起來,根據患者的不同症狀表現綜合辨證,以辨别病情的輕重緩急、預後好壞。如此就能知常逹變,執簡馭繁,爲正確治疗打下基礎。

    扁鵲華佗察聲色要訣第四

    提要:

    本篇論述運用望診和聞診相結合的方法,以審察病人精、氣、神的盛衰,藉以分析病情的輕重緩急,判斷預後的吉凶,并預測死期的遠近。

    病人五臟已奪,神明不守,聲嘶者,死。

    病人循衣縫,譫言者,不可治。

    病人陰陽俱絶,掣衣掇空,妄言者,死。

    病人妄語〔1〕錯亂及不能語者,不治;熱病者,可治。

    病人陰陽俱絶,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

    〔1〕語 錢本、周本等俱作“言”,可參。

    病人兩目眥有黄色起者,其病方愈。

    病人面黄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1〕,死。

    病人面黄目赤者,不死;赤如衃血,死。

    病人面黄目白者,不死;白如枯骨,死。

    病人面黄目黑者,不死;黑如炲〔2〕,死。

    病人面目俱等者,不死。

    病人面黑目青者,不死。

    病人面青目白者,死。

    病人面黑目白者,不死〔3〕。

    〔1〕草滋 草蓆也,其色青中帶白。滋,通“兹”。張志聰《素問集注·五臟生成篇》注:“兹,蓐席也。兹草者,死草之色,青而帶白也。”

    〔2〕炲(tái台) 煙塵·其中黑中帶黄,晦暗無光。張志聰《素問集注·五臟生成篇》注:“炲音台,煙塵也,黑而滯黄。”

    〔3〕病人面黑目白者,不死 涉後文“病人面黑目白者,八日死”與此義反,且《千金》卷二十八第十無此文,全句疑衍。

    病人面赤目青者,六日死。

    病人面黄目青者,九日必死,是謂亂經。飲酒當風邪入胃經,膽氣妄泄,目則爲青。雖有天救,不可復生。

    病人面赤目白者,十日死。憂恚思慮,心氣内索〔1〕,面色反好,急求棺槨。

    病人面白目黑者,死〔2〕。此謂榮華已去,血脈空索。

    病人面黑目白者,八日死。腎氣内傷,病因留積。

    病人面青目黄者,五日死。

    〔1〕索 盡也。 《書經·牧誓》:“惟家之索。”注:“索,盡也。”

    〔2〕死 《中藏經》卷中第四十九此上有“十日”二字,可參。

    病人著床,心痛短氣,脾竭内傷,百日復愈。能起傍徨,因坐於地,其立〔1〕倚床,能治此者,可謂神良。

    病人面無精光,若土色,不受飲食者,四日死。

    病人目無精光及牙齒黑色者,不治。

    病人耳目鼻口有黑色起,入於口者,必死。

    病人耳目及颧頰赤者,死在五日中。

    病人黑色出於額,上髮際,下直鼻脊兩颧上者,亦死在五日中。

    病人黑氣〔2〕出天中,下至年上、颧上者,死。

    病人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鼻口者〔3〕,死在三日中。

    病人及健人面忽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

    〔1〕立 原作“亡”,形近之誤,據吳本、錢本、周本等改,與《千金》卷二十八第十相合。

    〔2〕氣 朱本及《儒門事親》卷十四扁鵲華佗察聲色定死生訣要俱作“色”,義勝,與本篇篇名及上下句例合。

    〔3〕者 原脱,據上下文例及《千金》卷二十八第十、《儒門事親》卷十四扁鵲華佗察聲色定生死訣要補。

    病人面黑,目直視,惡風者,死。

    病人面黑,唇青者,死。

    病人面青,唇黑者,死。

    病人面黑,兩脇下滿,不能自轉反者,死。

    病人目回回〔1〕直視,肩息者,一日死。

    病人頭目久痛,卒視無所見者,死。

    病人陰結〔2〕陽絶,目精脱,恍惚者,死。

    病人陰陽絶竭,目眶陷者,死。

    病人眉系傾〔3〕者,七日死。

    〔1〕目回回 目視昏亂貌。《文選·楊雄賦》:“耳駭目回。”注:“目回回,目視昏亂不清貌。”

    〔2〕陰結 此指陰寒凝結所引起的便秘。《傷寒》卷一第一:“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成無己注:“爲陰氣結固,陽不得而雜之,是名陰結。”

    〔3〕眉系傾 眉系,錢本、周本等俱作“目系”,可參。眉系傾,謂目精偏斜,呈上視或斜視之狀。

    病人口如魚口,不能復閉,而氣出多不反者,死。

    病人口張者,三日死。

    病人唇青,人中反者〔1〕,三日死。

    病人唇反,人中滿者,死。

    病人唇口忽乾〔2〕者,不治。

    病人唇腫齒焦者,死。

    病人陰陽俱竭,其齒如熟小豆,其脈駃者,死。

    病人齒忽變黑者,十三〔3〕日死。

    病人舌卷卵縮者,必死。

    病人汗出不流,舌卷黑者,死。

    〔1〕者 原脱,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