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脈經卷第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2〕兑 通“鋭”。《荀子·議兵》:“兑則若莫邪之利鋒,當之則潰。”

    〔3〕距 雞、雉等鳥類跖後突出象脚趾的部分。《説文·足部》:“距,雞距也。”

    〔4〕溜 周本、朱本俱作“滔”;《素問·平人氣象論》作“流”,可參。溜,水流貌。《文選·射雉賦》:“泉涓涓而吐溜。”注:“溜,水流貌也。”

    〔5〕乍疎乍散 《素問·玉機真臟論》作“乍數乍疎”,可參。

    〔6〕代 黄本、周本俱作“弱”。高世栻《素問直解·平人氣象論》注:“代,軟弱之極也。軟弱極而無胃氣,則曰死脈。”

    〔7〕石 《素問·平人氣象論》作“弱”,可參。

    脾藏榮,榮舍意。愁憂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悶〔1〕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

    六月季夏建未,坤未之間土之位,脾王之時〔2〕。其脈大阿阿〔3〕而緩,名曰平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刻土,爲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千金》浮作微。濇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爲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作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爲虚邪,雖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4〕腎之乘脾,水之陵土,爲微邪,雖病即差。

    脾脈萇萇〔5〕而弱,《千金》萇萇作長長。 來疎去數,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太陰脈也。

    〔1〕悶 《靈樞·本神》作“”,可參。

    〔2〕六月季夏建未,坤未之間土之位,脾王之時 《史記正義》卷一佰零五所引王叔和《脈經》無此十七字,而作“六月脾土王”五字,與前後文例相合,疑是。

    〔3〕阿阿 《千金》卷二十五第三作“穰穰”,可參。阿阿,柔和貌。《集韻》卷六哿:“阿,柔貌。”

    〔4〕是 原脱,據上下文例及《千金》卷十五上第一、《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三補。

    〔5〕萇萇(cháng cháng長長) 長貌。 萇,通“長”。 《詩·檜風》:“隰有萇楚。”《爾雅·釋草》作“長楚”。《釋名·釋長幼》:“長,萇也。言體萇也。”

    脾脈急甚,爲瘈瘲;微急,爲膈〔1〕中滿,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2〕。 緩甚,爲痿厥;微緩,爲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 大甚,爲擊仆〔3〕;微大,爲痞氣〔4〕,腹〔5〕裹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小甚,爲寒熱;微小,爲消癉。滑甚,爲頽〔6〕;微滑,爲蟲毒蚘〔7〕,腸鳴熱〔8〕。 濇甚,爲腸頽〔9〕;微濇,爲内潰,多下膿血也。

    足太陰氣絶,則脈不營其口唇〔10〕。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營則肌肉濡,肌肉濡則人〔11〕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

    脾死臟,浮之脈大緩〔12〕,一作堅。按之中如覆杯,絜絜〔13〕狀如摇者,死。 一云狀如炙肉。

    右《素問》、《針經》、張仲景。

    〔1〕膈 原作“脾”,文義不屬,據吳本、錢本、周本等改,與《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甲乙》卷四第二上、《太素》 卷十五五臟脈診、《千金》 卷十五上第一相合。

    〔2〕後沃沫 大便下泄泡沫。後,指大便。《素問·脈解》:“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吳崑注:“後,謂大便。”沃,本字爲“洪”,《説文·水部》:“洪,灌溉也。”段注:“自上澆下曰洪。”此爲瀉下、泄出之意。

    〔3〕擊仆 即卒中。樓英《醫學綱目·肝膽部》中風:“其卒然仆倒者,經稱爲擊仆,世又稱爲卒中。”

    〔4〕痞氣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作“疝氣”;《中藏經》卷上第二十六、《千金》卷十五上第一、《普濟方》卷二十脾臟門總論俱作“脾疝氣”三字,可參。

    〔5〕腹 原脱,據《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補。

    〔6〕頽 頽,通“”,指疝。,同“癃”,指癃閉證。

    〔7〕蚘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作“蛕蝎”二字,可參。

    〔8〕腸鳴熱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作“腹熱”二字;《中藏經》卷上第二十六作“腸鳴中熱”四字,可參。

    〔9〕腸頽 此指脱肛病。楊上善《太素》卷十五五臟脈診注:“脈濇,氣少血多而寒,故冷氣衝下,廣腸脱出,名曰腸頽。”

    〔10〕口唇 《靈樞·經脈》作“肌肉”,可參。

    〔11〕人 《靈樞·經脈》此上有“舌萎”二字,可參。

    〔12〕脈大緩 《金匱·五臟風寒積聚病》作“大堅”二字,可參。

    〔13〕絜絜(jié jié 結結) 《金匱·五臟風寒積聚病》作“潔潔”,可參。絜絜,堅結不和貌。《禮記·大學》:“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鄭注:“絜,猶結也。”

    肺大腸部第四

    提要:

    本篇分三部分:一、論肺大腸相合及其與季節的關係,并用五行學説概括其生理功能及其内外聯繫。二、從肺與時令的相應關係出發,論述其脈象、病機,以及人體陰陽之氣在秋令的正常狀態等。三、指出秋令肺的正常、異常脈象,論述了肺的生理、病理、傳變及診斷。

    肺象金,與大腸合爲腑。大腸爲傳導之腑也。其經手太陰,手太陰肺脈也。與手陽明爲表裏。手陽明大腸脈也。其脈浮。浮,肺脈之大形也。其相季夏六月,季夏土王金相。其王秋三月,廢冬三月,囚春三月,死夏三月。夏火王金死。其王日庚辛,王時晡時、日入;其困日甲乙,困時平旦、日出;其死日丙丁,死時禺中、日中。其神魄,其主聲,其養皮毛,其候鼻,其聲哭,其色白,其臭腥,其液涕,其味辛,其宜鹹,其惡苦。肺俞在背第三椎。或云第五椎也。募在中府;直兩乳上下〔1〕肋間。 大腸俞在背第十六椎,募在天樞。 侠臍傍各一寸半。

    右新撰。

    〔1〕下 錢本、周本等俱作“二”,義長。

    肺者西方金,萬物之所終。金性剛,故王西方,割斷萬物,萬物是以皆終於秋也。 宿葉落柯〔1〕,萋萋枝條,其杌〔2〕然獨在。其脈爲微浮毛。 衛氣遲,萋萋者,零落之貌也,言草木宿葉得秋隨風而落,但有枝條杌然獨在。此時陽氣則遲,脈爲虚微如毛也。榮氣數。數則在上,遲則在下,故名曰毛。諸陽脈數,諸陰脈遲,榮爲陰,不應數,反言榮氣數,陰得秋節而昇轉在陽位,故一時數而在上也。此〔3〕時陰始用事,陽即下藏,其氣反遲,是以肺脈數散如毛也。陽當陷而不陷,陰當昇而不昇,爲邪所中。陰陽交易,則不以時定,二氣感激,故爲風寒所中。陽中邪則捲,陰中邪則緊,捲則惡寒,緊則爲慄,寒慄相薄,故名曰瘧。弱則發熱,浮乃來出。捲者,其人拘捲也。緊者,脈緊也。此謂初中風寒之時,脈緊,其人則寒,寒止而脈更微弱,弱則其人發熱,熱止則脈浮,浮者,瘧解王脈出也。旦中旦發,暮中暮發。言瘧發皆隨其初中風邪之時也。臟有遠近,脈有遲疾,周有度數,行有漏刻。臟,謂人五臟,肝心脾肺腎也。心肺在膈上,呼則其氣出,是爲近。呼爲陽,其脈疾。腎肝在膈下,吸則其氣入,是爲遠也。吸爲陰,其脈遲。度數,謂經脈之長短。周身行者,榮衛之行也,行陰、陽各二十五度,爲一周也,以應漏下百刻也。遲在上,傷毛采〔4〕;數在下,傷下焦。中焦有惡則見,有善則匿。秋則陽氣遲,陰氣數。遲當在下,數當在上,隨節變,故言傷毛采也。人之皮毛,肺氣所行。下焦在臍下,陰之所治也,其脈應遲,今反數,故言傷下焦。中焦,脾也,其平善之時脈常自不見,衰乃見耳。故云有惡則見也。陽氣下陷,陰氣則〔5〕温。 言陽氣下陷,温養諸臟。 陽反在下,陰反在巔,故名曰長而且留。陰陽交代,各順時節,人血脈和平,言可長留竟一時。

    右四時經。

    〔1〕柯 草木之枝莖。《廣雅·釋木》:“柯,莖也。”

    〔2〕杌(wù誤) 《千金》卷十七第一作“”,可參。《玉篇·木部》:“杌,木無枝也。”

    〔3〕此 原作“此”,當爲“”之壞字,據楊本、廣本、周本等改。

    〔4〕毛采 皮毛之色澤。 《禮記·月令》:“命婦官染采。”注:“采,五色也。”

    〔5〕則 黄本、周本等俱作“自”,可參。

    黄帝問曰:秋脈如浮,何如而浮?岐伯對曰:秋脈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虚而浮,其氣〔1〕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傍虚,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黄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氣逆而背痛温温《内經》温温作愠愠。 然〔2〕;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欬,上氣見血,下聞病音〔3〕。

    〔1〕其氣 《素問·玉機真臟論》無此二字,可參。

    〔2〕温温然 《素問·玉機真臟論》作“愠愠然”。《禮記·内則》:“柔色以温之。”釋文:“温,本又作藴,又作愠。”温温然,氣藴積不舒貌。姚止庵《素問經注節解》注:“愠愠者,氣凝滯而不散也。”馬蒔《素問注證發微》注:“愠愠然,不舒暢也。”二説互補。

    〔3〕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上氣見血,謂氣逆欬血也。滑壽《讀素問鈔》注:“謂喘而咯血。”下聞病音,謂喉下胸中可聞喘息之聲。楊上善《太素》卷十四四時脈形注:“下聞胸中喘呼氣聲也。”一説“病音”爲“矢氣”。姚止庵《素問經注節解》注:“病音,蓋氣下泄而多屁,故云下聞也。”亦通。此姑從楊注。

    肺脈來厭厭聶聶〔1〕,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爲本。《難經》云:厭厭聶聶,如循榆葉,曰春平脈。藹如車蓋,按之益大,曰秋平脈。 肺脈來不上不下〔2〕,如循雞羽,曰肺病。 《巢源》無不字。 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3〕,曰肺死。

    真肺脈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膚,色赤白不澤,毛折,乃死。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1〕厭厭聶聶 輕浮貌。吳崑《素問吳注·平人氣象論》注:“翩翩之狀,浮薄而流利也。”

    〔2〕不上不下 濇滯不暢貌。張志聰《素問集注·平人氣象論》注:“不上不下,往來濇滯也。”

    〔3〕如物之浮,如風吹毛 浮虚無根而散亂之狀。張介賓《類經》五卷五臟平病死脈胃氣爲本:“如物之浮,空虚無根也;如風吹毛,散亂無緒也。”

    肺藏氣,氣舍魄。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

    秋金肺王〔1〕,其脈浮《千金》浮作微。 濇而短,曰平脈。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作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肺,火之刻金,爲賊邪,大逆,十死不治。 一本云:日、月、年數至四,忌丙丁。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肺,子之扶母,爲實邪,雖病自愈。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肺,母之歸子,爲虚邪,雖病易治。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肺,木之陵金,爲微邪,雖病即差。

    肺脈來汎汎〔2〕,輕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盡。手太陰脈也。

    〔1〕秋金肺王 《史記正義》卷一佰零五所引王叔和《脈經》作“秋肺金王”,與上下文例合,義長。

    〔2〕汎汎(fàn fàn泛泛)《千金》卷十七第一作“泛泛”。 汎汎,輕浮貌。 《廣雅·釋訓》:“汎汎,浮也。”

    肺脈急甚,爲癲疾;微急,爲肺寒熱,怠墮〔1〕,欬唾血,引〔2〕腰背胸,苦鼻息肉不通。 緩甚,爲多汗〔3〕;微緩,爲痿〔4〕偏風〔5〕,一作漏風。 頭以下汗出不可止。 大甚,爲脛腫;微大,爲肺痺,引胸背,起腰内。小甚,爲飧泄;微小,爲消癉。滑甚,爲息賁,上氣;微滑,爲上下出血。濇甚,爲嘔血;微濇,爲鼠瘻,在頸支掖〔6〕之間,下不勝其上,其能〔7〕喜酸。

    手太陰氣絶則皮毛焦。太陰者〔8〕,行氣温皮毛者也。氣弗營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則爪〔9〕爪子一作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氣氣字一作毛。先死。丙篤丁死,火勝金也。

    肺死臟,浮之虚,按之弱如葱葉,下無根者,死。

    右《素問》、《針經》、張仲景。

    〔1〕墮 通“惰”。

    〔2〕引 《普濟方》卷二十六肺臟門此上有“痛”字,可參。

    〔3〕汗 原作“肝”,文義不屬,據廣本、錢本、周本等改。與《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相合。

    〔4〕痿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此下有“瘻”字,可參。

    〔5〕偏風 《太素》卷十五五臟脈診作“漏風”,與下文義合,疑是。

    〔6〕掖 通“腋”。《史記·商君列傳》:“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

    〔7〕能(tài態) 通“態”,形態。 《素問·風論》:“愿聞其診,及其病能。”王冰注:“能,謂内作病形。”

    〔8〕太陰者 《難經·二十四難》此下有“肺也”二字,可參。

    〔9〕爪 《難經·二十四難》作“皮”,可參。

    腎膀胱部第五

    提要:

    本篇分三部分:一、論腎膀胱相合及其與季節的關係,并用五行學説概括其生理功能及其内外聯繫。二、從肝與時令的相應關係出發,論述其脈象、病機及治則。三、指出冬令腎的正常、異常脈象,同時論述了腎的生理、病理、傳變及診斷。

    腎象水〔1〕,與膀胱合爲腑。 膀胱爲津液之腑。 其經足少陰,足少陰腎脈也。與足太陽爲表裏。足太陽膀胱脈也。其脈沉。沉,腎脈之大形也。其相秋三月,秋金王水相。其王冬三月,廢春三月,囚夏三月,其死季夏六月。其王日壬癸,王時人定、夜半;其困日丙丁,困時禺中、日中;其死日戊己,死時食時、日昳。其神志,腎之所臟者志也。其主液,其養骨,其候耳,其聲呻,其色黑,其臭腐,其液唾,其味鹹,其宜酸,其惡甘。腎俞在背第十四椎,募在京門;膀胱俞在背〔2〕第十九椎,募在中極。横骨上一寸,在臍下五寸前陷者中。

    右新撰。

    〔1〕水 原作“木”,據宛本、錢本、周本等改。

    〔2〕背 原脱。以上各臟腑之俞穴下俱有“背”字,惟此獨闕,顯爲脱文,今據前文例補。

    腎者北方水,萬物之所藏。冬則北方用事,王在三時之後,腎在四臟之下,故王北方也。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百蟲伏蟄。冬伏蟄不食之蟲,言有百種也。陽氣下陷,陰氣上昇。陽氣中出,陰氣烈爲霜,遂不上昇,化爲雪霜,猛獸伏蟄,蜾蟲〔1〕匿藏。陽氣下陷者,謂降於土中也。其氣猶越而昇出,陰氣在上寒盛,陽氣雖昇出而不能自致,因而化作霜雪。或謂陽氣中出是十月則霜降。猛獸伏蟄者,蓋謂龍蛇冬時而潛處。蜾〔2〕蟲,無毛甲者,得寒皆伏蟄,逐陽氣所在,如此避冰霜,自温養也。其脈爲沉。 沉爲陰,在裏,不可發汗,發則蜾蟲出,見其霜雪。陽氣在下,故冬脈沉,温養於臟腑,此爲裏實而表虚,復從外發其汗,此爲逆治,非其法也。猶百蟲伏蟄之時,而反出土見於冰霜,必死不疑。逆治者死,此之謂也。陰氣在表,陽氣在臟,慎不可下,下之者傷脾,脾土弱即水氣妄行。陽氣在下,温養諸臟,故不可下也。下之即損於陽氣,而脾胃復傷。土以防水,而今反傷之,故令水得盈溢而妄行也。下之者,如魚出水,蛾入湯。言治病逆,則殺人,如魚出水,蛾入湯火之中,立死。重客在裏,慎不可熏,熏之逆客,其息則喘。重客者,猶陽氣也。重者,尊重之貌也。陽位尊處於上,今一時在下,非其常所故言客也。熏謂燒針及以湯火之輩熏發其汗,如此則客熱從外入,與陽氣相薄,是爲逆也。氣上熏胸中,故令喘息。無持客熱,令口爛瘡。無持者,無以湯火發熏其汗也。熏之則火氣入裏爲客熱,故令其口生瘡。陰脈且解,血散不通,正陽遂厥,陰不往從。血行脈中,氣行脈外,五十周而復會,如環之無端也。血爲陰,氣爲陽,相須而行。發其汗,使陰陽離别,脈爲解散,血不得通。厥者,逆也,謂陽氣逆而不復相朝使。治病失所,故陰陽錯逆,可不慎也。客熱狂入,内爲結胸。陰陽錯亂,外熱狂入,留結胸中也。 脾氣遂弱,清溲〔3〕痢通。 脾主水穀,其氣微弱,水穀不化,下痢不息。清者,厠也。溲從水道出,而反清溲者,是謂下痢至厠也。

    右四時經。

    〔1〕蜾蟲 一種細腰蜂。《詩·小雅》:“螟蛉有子,螺蠃負之。”釋文:“即細腰蜂。”此泛指小蟲。

    〔2〕蜾 原作“螺”,據前後正文及廣本等改。

    〔3〕清溲 大便清稀如溲。清,通“圊”,厠也,此指大便。《釋名·釋宫室》:“厠,或曰清。言至穢之處,宜常修治使潔清也。”注:“清,今本作圊。”

    黄帝曰:冬脈如營〔1〕,何如而營?岐伯對曰:冬脈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故其氣來沉以搏〔2〕,《甲乙》作濡。故曰營。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3〕者,此謂不及,病在中。黄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如何?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中清〔4〕,脊中痛,少腹滿,小便黄赤。

    〔1〕營《難經·十五難》作“石”,下同。營,此指脈沉如營壘深藏。《素問·玉機真臟論》王冰注:“脈沉而深,如營動也。”吳崑《素問吳注》注:“營,營壘之營,兵之守者也。冬至閉藏,脈來沉石,如營丘之守也。”

    〔2〕沉以搏 黄本、周本“以”俱作“而”。《甲乙》卷四第一“搏”作“濡”。《素問·玉機真臟論》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搏字爲濡,當從《甲乙經》爲濡。何以言之?脈沉而濡,濡,古軟字,乃冬脈之平調脈。若沉而搏擊於手,則冬脈之太過脈也。故言當從《甲乙》濡字。”可參。

    〔3〕其去如數 《太素》卷十四四時脈形“數”作“毛”,可參。張介賓《類經》五卷四時臟脈病有太過不及:“其去如數者,動止疾促,營之不及也。蓋數本屬熱,而此真陰虧損之脈,亦必緊數,然愈虚則愈數,原非陽强實熱之數,故云如數,則辨析之意深矣。”

    〔4〕(miǎo 秒)中清 ,原作“”,據錢本、周本等改,與《素問·玉機真臟論》、《千金》卷十九第一相合。,指季肋下方挾脊兩旁空軟處。《正字通》:“在季脇下,挾脊兩傍虚軟處,腎外當。”清,《集韻》卷八勁:“寒也。”

    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鈎,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爲本。腎脈來如引葛〔1〕,按之益堅,曰腎病。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2〕如彈石,曰腎死。

    真腎脈至,搏而絶,如以指彈石,辟辟然,色黄黑〔3〕不澤,毛折,乃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鈎,曰夏病;鈎甚,曰今病。

    凡人以水穀爲本,故人絶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4〕。

    〔1〕脈來如引葛 言脈來沉緊搏指,有如按在牽引着的葛藤上。張介賓《類經》五卷五臟平病死脈胃氣爲本:“脈如引葛,堅搏牽連也。”

    〔2〕辟辟 急促而不均匀貌。高世栻《素問直解·平人氣象論》注:“辟辟,来去不倫也。”

    〔3〕黄黑 廣本作“黑赤”;《素問·玉機真臟論》作“黑黄”。

    〔4〕凡人以水穀爲本至肝不弦,腎不石也 此條錢本引作小字注;廣本、周本亦俱作小字注,而其末“肝不弦,腎不石也”作“肝但弦,心但鈎,胃但弱,肺但毛,腎但石也”,可參。

    腎藏精,精舍志。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傷志〔1〕則善忘其前言,腰脊痛,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

    冬腎水王,其脈沉濡而滑,曰平脈。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腎,土之刻水,爲賊邪,大逆,十死不治。一本云:日、月、年數至一,忌戊己。 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腎,子之扶母,爲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浮《千金》作微。濇而短者,是肺之乘腎,母之歸子,爲虚邪,雖病易治。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作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腎,火之陵水,爲微邪,雖病即差。

    腎脈沉細而緊,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少陰脈也。

    〔1〕傷志 錢本、周本及《靈樞·本神》此二字俱互乙,與前各篇文例相合,疑是。

    腎脈急甚,爲骨痿、癲疾;微急,爲奔豚、沉厥〔1〕,足不收,不得前後。緩甚,爲折脊;微緩,爲洞下,洞下者食不化,入咽還出。大甚,爲陰痿;微大,爲石水,起臍下以至小腹腫,垂垂然,上至胃管,死不治。小甚,爲洞泄;微小,爲消癉。 滑甚,爲癃、;微滑,爲痿,坐不能起,目〔2〕無所見,視見黑花。濇甚,爲大癕;微濇,爲不月水,沉痔〔3〕。

    足少陰氣絶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骨也,骨肉不相親則肉濡而却〔4〕,肉濡而却故齒長而垢〔5〕,《難經》垢字作枯。 髮無澤。髮無澤者骨先死,戊篤己死,土勝水也。

    腎死臟,浮之堅,按之亂如轉圓,益下入尺中者,死。

    右《素問》、《針經》、張仲景。

    〔1〕沉厥 此指足部沉重厥冷的病證。楊上善《太素》卷十五五臟脈診注:“腎冷發沉厥之病,足脚沉重逆冷不收。”

    〔2〕目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此上有“起則”二字,可參。

    〔3〕不月水,沉痔 不月水,指月經閉止不行。沉痔,指内痔。楊上善《太素》卷十五五臟脈診注:“微濇者,血微盛也。血多氣少不通,故女月經不得以時下也。又其氣少血聚,復爲廣腸内痔也。沉,肉也。”

    〔4〕肉濡而却 肌肉軟弱萎縮。濡,軟弱也;却,退也,此有退縮、萎縮之意。

    〔5〕齒長而垢 齒長,指牙齦萎縮,因而牙齒在外觀上相對變得較長。垢,《説文·上部》:“濁也。”此言牙齒暗濁無光澤。

    按:

    本卷共五篇,分述肝膽、心小腸、脾胃、肺大腸、腎膀胱五組臟腑的生理、病理、脈象及與時令氣候的關係等。以每一組互爲表裹的臟腑爲一篇,五篇文基本同一格式體例,都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稱爲“新撰”,主要根據《素問》等古醫經有關論述歸納撰集而成,着重討論五臟與五腑、五行、經脈、脈象、季節月份、時日,及五神、五主、五養、五候、五聲、五色、五臭(氣)、五液、五味等的相應關係,并指出各臟腑的俞穴和募穴。這是依據五行學説,以五臟爲中心,將人體各部組織器官、功能活動及季節月份、時日等聯繫起來,説明其相互關係。爲方便查閲,將此部分内容歸納成後附表。至於五臟與季節的關係,采用“五行囚王”的學説來進行論述,凡本氣主時自旺稱爲“王”,王之所生者稱爲“相”,生王者稱爲“廢”,克王者稱爲“囚”,王之所克者稱爲“死”。至於臟腑與時日的關係,則分别有王、困、死三種情況,凡臟腑與時日的五行之氣相同者稱爲“王”,臟腑的五行之氣克制時日的五行之氣者稱爲“困”,時日的五行之氣克制臟腑的五行之氣者稱爲“死”。這些理論的機理及實用價值尚有待研究。第二部分稱爲“四時經”,主要討論五臟與四時的關係,用天人相應的颧點闡釋五臟四時脈象差異形成的緣由,以及治療上所應注意的問題等。這二部分文有人持異議,認爲可能是北宋·林億等所撰集摻入。但亦有人提出反對意見,如日本·丹波元胤《中國醫籍考》云:“此書第三卷,稱新撰者,叔和以《素問》諸經之文,有雜而難了,乃新抄事要者。四時經,蓋《隨志》所載《三部四時五臟辨診色决事脈》一卷是也。吕復以此二件爲宋臣所攙,誤矣。”此説可從。第三部分稱爲“《素問》、《針經》、張仲景”,主要是摘引了《素問》的“玉機真臟論”、“平人氣象論”,《靈樞》的“邪氣臟腑病形”、“本神”、“經脈”,以及《金匱·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等篇的有關論述歸類撰集而成。具體介紹了五臟四時的正常、異常脈象及其真臟脈,分述五臟的生理、病理、傳變規律,以及各種病脈所主的病證和預後等,是臟腑理論、臟腑疾病诊斷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卷始終貫穿着中醫學整體觀的精神,把人體内各部臟腑、組織器官之間,人體與外部大自然之間,相互密切聯繫起來,當作一個整體來加以考察研究。這些理論,對後世頗有啟發,有一定指導意義。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