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莊子集釋卷九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說文:暴,晞也。孟子暴之於民而民受之,荀子富國篇聲名足以暴炙之,皆表暴之意。德溢乎名,言德所以洋溢,名為之也;名溢乎暴,言名所以洋溢,表暴以成之也。五句並同一意。郭象云,禁暴則名美於德,恐誤。

    【三】【注】誸,急也。急而後考其謀。

    【疏】稽,考也。誸,急也。急難之事,然後校謀計。

    【釋文】《誸》音賢。郭音玄,急也。向本作弦,云:堅正也。

    【四】【注】平往則無用知。

    【疏】夫運心知以出境,則爭鬥斯至。

    【五】【注】柴,塞也。

    【疏】柴,塞也。守,執也。域情執固而所造不通。

    【釋文】《柴》柴,積也。郭云:塞也。

    【六】【注】眾之所宜者不一,故官事立也。

    【疏】夫置官府,設事條者,須順於眾人之宜便,若求逆之,則禍亂生。◎俞樾曰:論語子路篇行必果,皇侃義疏曰:果,成也。眾有所宜而後官事以成,故曰官事果乎眾宜。

    【七】【注】夫事物之生皆有由。

    【疏】銚,耜之類也。鎒,鋤也。青春時節,時雨之日,凡百草木,萌動而生,於是農具方始脩理。此明順時而動,不逆物情也。

    【釋文】《銚》七遙反,削也。能有所穿削也。又他堯反。《鎒》乃豆反。似鋤,田具也。

    【八】【注】夫事由理發,故不覺(一)。

    【疏】植,生也。銚鎒既脩,芸除萑葦,幸逢春日,鋤罷到生,良由時節使然,不可以人情均度。是知制法立教,必須順時。

    【釋文】《到植》時力反,又音值,立也。本亦作置。司馬云:鋤拔反之更生者曰到植。◎盧文弨曰:到,古倒字。

    【校】(一)趙諫議本覺作齊。

    靜然可以補病【一】,眥〈搣,中"扌改女"〉可以休(一)老【二】,寧可以止遽【三】。雖然,若是,勞者之務也,非佚者之所未嘗過而問焉【四】。聖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嘗過而問焉【五】;賢人所以駴世,聖人未嘗過而問焉【六】;君子所以駴國,賢人未嘗過而問焉【七】;小人所以合時,君子未嘗過而問焉【八】。演門有親死者,以善毀爵為官師,其黨人毀而死者半【九】。堯與許由天下,許由逃之;湯與務光,務光怒之,【一○】紀他聞之,帥弟子而踆於窾水,諸侯弔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一一】。荃(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一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一三】。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一四】!」

    【一】【注】非不病也。

    【疏】適有煩躁之病者,簡靜可以療之。

    【二】【注】非不老也。

    【疏】翦齊髮鬢,滅(三)狀貌也。衰老之容,以此而沐浴。

    【釋文】《眥》子斯反,徐子智反。亦作揃,子淺反。三蒼云:揃,猶翦也。玉篇云:滅也。◎慶藩案蕭該漢書音義引司馬云:眥,視也。釋文闕。《〈搣,中"扌改女"〉》本亦作搣,音滅。又武齊反。字林云:〈木此〉也。〈木此〉,音千米反。◎盧文弨曰:舊米作未,今從宋本。◎家世父曰:釋文眥〈搣,中"扌改女"〉可以休老,〈搣,中"扌改女"〉,本亦作搣。廣韻:搣,按也,摩也。似謂以兩手按摩目眥,然與上下二句文義不類。眥〈搣,中"扌改女"〉,當謂左右眥不能流盼,可以閉目養神,故曰休老。又案:〈搣,中"扌改女"〉與搣通,眥,目厓也,眥〈搣,中"扌改女"〉,猶云目陷。

    【三】【注】非不遽也。

    【疏】遽,疾速也。夫心性悤迫者,安靜可以止之。

    【四】【注】若是猶有勞,故佚者超然不顧。

    【疏】夫止遽以寧,療躁以靜者,(以)對治之術,斯乃小學之人,勞役神智之事務也,豈是體道之士,閒逸之人,不勞不病之心乎!風采清高,故未嘗暫過而顧問焉。

    【釋文】《非佚》音逸。

    【五】【注】神人即聖人也,聖言其外,神言其內。

    【疏】駭,驚也。神者,不測之號;聖者,顯跡之名;為其垂教動人,故不過問。

    【釋文】《以駴》戶楷反。王云:謂改百姓之視聽也。徐音戒,謂上不問下也。

    【六】【疏】證空為賢,並照為聖,從深望淺,故不問之。

    【七】【疏】何以人物君子故駭動諸侯之國,賢人捨有,故不問。

    【八】【注】趨步各有分,高下各有等。

    【疏】夫趨世小人,苟合一時,如田恆之徒,無足可貴,故淑人君子鄙而不顧也。

    【九】【注】慕賞而孝,去真遠矣,斯尚賢之過也。

    【疏】〔演門〕,東門也。亦有作寅者,隨字讀之。東門之孝,出自內心,形容外毀,惟宋君嘉其至孝,遂加爵而命為卿。鄉黨之人,聞其因孝而貴,於是強哭詐毀,矯性偽情,因而死者,其數半矣。

    【釋文】《演門》以善反。宋城門名。

    【一○】【疏】堯知由賢,禪以九五,洒耳辭退,逃避箕山。湯與務光,務光不受,訶罵瞋怒,遠之林籟。斯皆率其本性,腥臊榮祿,非關矯偽以慕聲名。

    【一一】【注】其波蕩傷性,遂至於此。

    【疏】姓申徒,名狄;姓紀,名佗;並隱者。聞湯讓務光,恐其及己,與弟子蹲踞水旁。諸侯聞之,重其廉素,時往弔慰,恐其沈沒。狄聞斯事,慕其高名,遂赴長河,自溺而死。波蕩失性,遂至於斯矣。

    【釋文】《紀他》徒何反。《而踆》音存。字林云:古蹲字。徐七旬反,又音尊。《窾水》音款,又音科。司馬云:水名。《弔之》司馬云,恐其自沈,故弔之。《踣》徐芳附反,普豆反。字林云:僵也。李云:頓也。郭薄杯反。◎盧文弨曰:二音之間,當有又字。下似此者不盡出。

    【一二】【疏】筌,魚笱也,以竹為之,故字從竹。亦有從草者,(意)蓀(筌)〔荃〕也,香草也,可以餌魚,置香於柴木蘆葦之中以取魚也。蹄,兔罝也,亦兔(彊)〔弶〕(四)也,以繫係兔腳,故謂之蹄。此二事,譬也。

    【釋文】《荃》七全反,崔音孫,香草也,可以餌魚。或云;積柴水中,使魚依而食焉。一云:魚笱也。◎盧文弨曰:案如或所云,是潛也。見詩周頌。《蹄》大兮反,兔罥也。又云:兔弶也,係其腳,故曰蹄也。罥音古縣反。弶,音巨亮反。

    【一三】【疏】此合(諭)〔喻〕也。意,妙理也。夫得魚兔本因筌蹄,而筌蹄實異魚兔,亦(由)〔猶〕玄理假於言說,言說實非玄理。魚兔得而筌蹄忘,玄理明而名言絕。

    【一四】【注】至於兩聖無意,乃都無所言也。

    【疏】夫忘言得理,目擊道存,其人實稀,故有斯難也。

    【釋文】《得夫》音符。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休作沐,高山寺本同。(二)趙諫議本作筌,下同。(三)劉文典補正云:當作〈搣,中"扌改女"〉。(四)弶字依釋文改。

    雜篇寓言第二十七【一】

    【一】【釋文】以義名篇。

    寓言十九【一】,重言十七【二】,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三】。

    【一】【注】寄之他人,則十言而九見信。

    【疏】寓,寄也。世人愚迷,妄為猜忌,聞道己說,則起嫌疑,寄之他人,則十言而信九矣。故鴻蒙、雲將、肩吾、連叔之類,皆寓言耳。

    【釋文】《寓言十九》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託之他人,十言而九見信也。

    【二】【注】世之所重,則十言而七見信。

    【疏】重言,長老鄉閭尊重者也。老人之言,猶十信其七也。

    【釋文】《重言》謂為人所重者之言也。◎家世父曰:重,當為直容切。廣韻:重,複也。莊生之文,注焉而不窮,引焉而不竭者是也。郭云世之所重,作柱用切者,誤。

    【三】【注】夫卮,滿則傾,空則仰,非持故也。況之於言,因物隨變,唯彼之從,故曰日出。日出,謂日新也,日新則盡其自然之分,自然之分盡則和也。

    【疏】卮,酒器也。日出,猶日新也。天倪,自然之分也。和,合也。夫卮滿則傾,卮空則仰,空滿任物,傾仰隨人。無心之言,即卮言也,是以不言,言而無係傾仰,乃合於自然之分也。又解:卮,支也。支離其言,言無的當,故謂之卮言耳。

    【釋文】《卮言》字又作卮,音支。字略云:卮,圓酒器也。李起宜反。王云;夫卮器,滿即傾,空則仰,隨物而變,非執一守故者也;施之於言,而隨人從變,己無常主者也。司馬云:謂支離無首尾言也。◎盧文弨曰:卮,舊作巵。案說文作(

    ),下從(

    ),今多省作卮。若作卮,則不必云又作矣。《天倪》音宜,徐音詣。

    寓言十九,藉外論之【一】。親父不為其子媒。親父譽之,不若非其父者也【二】;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三】。與己同則應,不與己同則反【四】;同於己為是之,異於己為非之【五】。

    【一】【注】言出於己,俗多不受,故借外耳。肩吾連叔之類,皆所借者(一)也。

    【疏】藉,假也,所以寄之(也)〔他〕人。十言九信者,為假託外人論說之也。

    【釋文】《藉》郭云:藉,借也。李云:因也。

    【二】【注】父之譽子,誠多不信,然時有信者,輒以常嫌見疑,故借外論也。

    【疏】媒,媾合也。父談其子,人多不信,別人譽之,信者多矣。

    【釋文】《譽之》音餘。注同。

    【三】【注】己雖信,而懷常疑者猶不受,寄之彼人則信之,人之聽有斯累也。

    【疏】吾,父也。非父談子不實,而聽者妄起嫌疑,致不信之過也。

    【四】【注】互相非也。

    【疏】夫俗人顛倒,妄為(藏)〔臧〕否,與己同見則應而為是,與己不同則反而非之。

    【五】【注】三異同處,而二異訟其所取,是必於不訟者俱異耳,而獨信其所是,非借外如何!

    【疏】夫迷執同異,妄見是非,同異既空,是非滅矣。

    【校】(一)世德堂本借下無者字。

    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為耆艾【一】。年先矣,而無經緯本末以期年耆(一)者,是非先也【二】。人而無以先人,無人道也;人而無人道,是之謂陳人【三】。

    【一】【注】以其耆艾,故俗共重之,雖使言不借外,猶十信其七。

    【疏】耆艾,壽考者之稱也。已自言之,不藉於外,為是長老,故重而信之,流俗之人,有斯迷妄也。

    【釋文】《耆艾》五蓋反。

    【二】【注】年在物先耳,其餘本末,無以待人,則非所以先也。期,待也。

    【疏】期,待也。上下為經,傍通曰緯。言此人直(置)〔是〕以年老居先,亦無本末之智,故待以耆宿之禮,非關道德可先也。◎家世父曰:已言者,已前言之而復言也。爾雅釋詁;耆艾,長也。艾,歷也。郭璞注:長者多更歷。釋名;六十曰耆;耆,指也,指事使人也。是耆艾而先人之義。經緯本末,所以先人,人亦以是期之。重言之不倦,提撕警惕,人道(如)〔於〕是乎存。

    【三】【注】直是陳久之人耳,而俗便共信之,此俗之所以為安故而習常也。

    【疏】無禮義以先人,無人倫之道也,直是陳久之人,故重之耳。世俗無識,一至於斯。

    【校】(一)高山寺本年耆二字作來。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窮年【一】。不言則齊,【二】齊與言不齊【三】,言與齊不齊也【四】,故曰(一)無言。【五】言無言,終身言,未嘗不言【六】;終身不言,未嘗不言【七】。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八】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惡乎可?可於可。惡乎不可?不可於不可。【九】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一○】,無物不然,無物不可【一一】。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一二】!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一三】,始卒若環【一四】,莫得其倫【一五】,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一六】。

    【一】【注】夫自然有分而是非無主,無主則曼衍矣,誰能定之哉!故曠然無懷,因而任之,所以各終其天年。

    【疏】曼衍,無心也。隨日新之變轉,合天然之倪分,故能因循萬有,接物無心;所以窮造化之天年,極生涯之遐壽也。

    【釋文】《曼衍》以戰反。

    【二】【疏】夫理處無言,言則乖當,故直置不言而物自均等也。◎家世父曰:不言則齊,謂與為卮言,曼衍以窮年,猶之不言也。卮言之言,隨乎言而言之,隨乎不言而言之;有言而固無言,無言而固非無言,是之謂天倪。

    【三】【疏】齊,不言也。不言與言,既其不一,故不齊也。

    【四】【注】付之於物而就用其言,則彼此是非,居然自齊。若不能因彼而立言以齊之,則我與萬物復不齊耳。

    【釋文】《復不》扶又反。下同。

    【五】【注】言彼所言,故雖有言而我竟不言也。

    【疏】夫以言遣言,言則無盡,縱加百非,亦未偕妙。唯當凝照聖人,智冥動寂,出處默語,其致一焉,故能無言則言,言則無言也,豈有言與不言之別,齊與不齊之異乎!故曰言無言也。

    【六】【注】雖出吾口,皆彼言耳。

    【七】【注】據出我口。

    【疏】此復解前言無言義。

    【八】【疏】夫各執自見,故有可有然。自他既空,然可斯泯。

    【九】【注】自。由也。由彼我之情偏,故有可不可。

    【疏】惡乎,猶於何也。自他並空,物我俱幻,於何處而有可不可?於何處〔而〕(二)有然不然?以此推窮,然可自息。斯復解前有自而然可義也。

    【釋文】《惡乎》音烏。下同。

    【一○】【注】各自然,各自可。

    【一一】【注】統而言之,則無可無不可,無可無不可而至也。

    【疏】夫俗中之物,倒置之徒,於無然而固然,於不可而執可也。

    【一二】【注】夫唯言隨物制而任其天然之分者,能無夭落。

    【疏】自非隨日新之變,達天然之理者,誰能證長生久視之道乎!言得之者之至也。

    【一三】【注】雖變化相代,原其氣則一。

    【疏】禪,代也。夫物云云,稟之造化,受氣一種而形質不同,運運遷流而更相代謝。

    【釋文】《皆種》章勇反。

    【一四】【注】於今為始者,於昨已復為卒也。

    【疏】物之遷貿,譬彼循環,死去生來,終而復始。此出禪代之狀也。

    【一五】【注】理自爾,故莫得。

    【疏】倫,理也。尋索變化之道,竟無理之可致也。

    【一六】【注】夫均齊者豈妄哉?皆天然之分。

    【疏】均,齊也。此總結以前一章之(是)〔義〕,謂天然齊等之道,即(以)〔此〕齊均之道,亦名自然之分也。◎家世父曰:言相生猶萬物之相禪也。萬物有種,生發至於無窮,而不能執一形以相禪。言有種而推衍至於無窮,不能執一言以為始。始卒無有端倪,是之(為)〔謂〕天均。

    【校】(一)高山寺本曰下有言字。(二)而字依上句補。

    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一】,始時所是,卒而非之【二】,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三】。」

    【一】【注】與時俱也(一)。

    【疏】夫運運不停,新新流謝,是以行年六十而與年俱變者也。然莊惠相逢,好談玄道,故遠稱尼父以顯變化之方。

    【二】【注】時變則俗情亦變,乘物以遊心者,豈異於俗哉!

    【三】【注】變者不停,是不可常。

    【疏】夫人之壽命,依年而數,年既不定,數豈有耶!是以去年之是,於今非矣。故知今年之是,還是去歲之非;今歲之非,即是來年之是。故容成氏曰,除日無歲也。

    【校】(一)趙諫議本也作化。

    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一】。」

    【一】【注】謂孔子勤志服膺而後知,非能任其自化也。此明惠子不及聖人之韻遠矣。

    【疏】服,用也。惠施未達,抑度孔子,謂其勵志勤行,用心學道,故至斯智,非自然任化者也。

    莊子曰:「孔子謝之矣,而其未之嘗言【一】。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復靈以生【二】。』鳴而當律,言而當法【三】,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四】。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五】。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六】!」

    【一】【注】謝變化之自爾,非知力之所為,故隨時任物而不造言也。

    【疏】謝,代也。而,汝也。未,無也。言尼父於勤服之心久已代謝,汝宜復靈,無復浪言也。

    【二】【注】若役其才知而不復其本靈,則生亡矣。

    【疏】夫人稟受才智於大道妙本,復於靈命以盡生涯,豈得勤志役心,乖於造物!此是莊子述孔丘之語訶抵惠施也。

    【釋文】《才知》音智。

    【三】【注】鳴者,律之所生;言者,法之所出;而法律者,眾之所為,聖人就用之耳,故無不當,而未之嘗言,未之嘗為也。

    【疏】鳴,聲也。當,中也。尼父聖人,與陰陽合德,故風韻中於鍾律,言教考於模範也哉!

    【四】【注】服,用也。我無言也,我之所言,直用人之口耳,好惡是非利義之陳,未始出吾口也。

    【疏】仁義利害,好惡是非,逗彼前機,應時陳說,雖復言出於口而隨前人,即是用眾人之口矣。

    【釋文】《而好》呼報反。注同。《惡》烏路反。注同。

    【五】【注】口所以宣心,既用眾人之口,則眾人之心用矣,我順眾心,則眾心信矣,誰敢逆立哉!吾因天下之自定而定之,又何為乎!

    【疏】隨眾所宜,用其心智,教既隨物,物以順之,如草從風,不敢逆立,因其本靜,隨性定之,故定天下之定也。

    【釋文】《蘁》音悟,又五各反,逆也。

    【六】【注】因而乘之,故無不及。

    【疏】已,止也。彼,孔子也。重勗惠子,止而勿言,吾徒庸淺,不能逮及。此是莊子歎美宣尼之言。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一】,曰:「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後仕,三千鍾而(一)不洎,吾心悲【二】。」

    【一】【疏】姓曾,名參,孔子弟子。再仕之義,列在下文。

    【二】【注】洎,及也。

    【疏】六斗四升曰釜,六斛四斗曰鍾。洎,及也。曾參至孝,求祿養親,故前仕親在,祿雖少而歡樂;後仕親沒,祿雖多而悲悼;所謂再化,以悲樂易心,為不及養親故也。

    【釋文】《三釜》小爾雅云:六斗四升曰釜。《心樂》音洛。下注同。《不洎》其器反。

    【校】(一)世德堂本無而字。

    弟子問於仲尼曰:「若參者,可謂無所縣其罪乎【一】?」

    【一】【注】縣,係也。謂參仕以為親,無係祿之罪也。

    【疏】縣,係也。門人之中,無的姓諱,當是四科十哲之流也。曾參仁孝,為親求祿,雖復悲樂,應無係罪。門人疑此,咨問仲尼也。

    【釋文】《參》所金反。《無所縣》音玄。下同。《其罪乎》縣,係也。心再化於祿,所存者親也。雖係祿而無係於罪也。《以為》于偽反。

    曰:「既已縣矣【一】。夫無所縣者,可以有哀乎【二】?彼視三釜三千鍾,如觀(一)雀蚊虻相過乎前也【三】。」

    【一】【注】係於祿以養也。

    【釋文】《以養》羊尚反。下同。

    【二】【注】夫養親以適,不問其具。若能無係,則不以貴賤經懷,而平和怡暢,盡色養之宜矣。

    【疏】夫孝子事親,務在於適,無論祿之厚薄,盡於色養而已,故有庸賃而稱孝子,三仕猶為不孝。參既心存哀樂,得無係祿之罪乎!夫唯無係者,故當無哀樂也。

    【三】【注】彼,謂無係也。夫無係者,視榮祿若蚊虻鳥雀之在前而過去耳,豈有哀樂於其間哉!

    【疏】彼,謂無係之人也。鳥雀大,以諭千鍾,蚊虻小,以比三釜。達道之人,無心係祿,千鍾三釜,不覺少多。猶如鳥雀蚊虻相與飛過於前矣,決然而已,豈係之哉!

    【釋文】《如鸛》本亦作觀,同。古亂反。◎盧文弨曰:今書作觀。《蚊》音文。《虻》孟庚反。司馬云:觀雀飛疾,與蚊相過,忽然不覺也。王云:鸛蚊取大小相縣,以喻三釜三千鍾之多少。元嘉本作如鸛蚊,無虻字。◎俞樾曰:雀字衍文也。釋文云。元嘉本作如鸛蚊,無虻字。則陸氏所據本尚未衍雀字,故元嘉本作鸛蚊。陸氏但言其無虻字,不言其無雀字也。惟鸛與蚊虻,一鳥一蟲,取喻不倫。王云,謂取大小相縣,以喻三釜三千鍾之多少。此不然也。夫至人之視物,一吷而已,豈屑屑於三釜三千鍾之多寡,而必分別其為鸛為蚊乎!今案釋文云,鸛本作觀。疑是古本如此。其文蓋曰,彼視三釜三千鍾,如觀蚊虻相過乎前也。淮南子俶真篇毀譽之於己,猶蚊虻之一過也。義與此同。因觀誤作鸛,則鸛蚊虻三字不倫,乃有刪一虻字,使蚊與鸛兩文相稱者,元嘉本是也;又有增一雀字,使鸛雀與蚊虻兩文相稱者,今本是也。皆非莊子之舊矣。

    【校】(一)趙諫議本觀作鸛。闕誤同,引張君房本云:鸛雀作觀鳥雀。

    顏成子游謂東郭子綦曰:「自吾聞子之言,一年而野【一】,二年而從【二】,三年而通【三】,四年而物【四】,五年而來【五】,六年而鬼入【六】,七年而天成【七】,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八】九年而大妙【九】。

    【一】【注】外權利也。

    【疏】居在郭東,號曰東郭,猶是齊物篇中南郭子綦也。子游,子綦弟子也。野,質樸也。聞道一年,學心未熟,稍能樸素,去浮華耳。

    【釋文】《子綦》音其。

    【二】【注】不自專也。

    【疏】順於俗也。

    【三】【注】通彼我也。

    【疏】不滯境也。

    【四】【注】與物同也。

    【疏】與物同也。

    【五】【注】自得也。

    【疏】為眾歸也。

    【六】【注】外形骸也。

    【疏】神會理物。

    【七】【注】無所復為。

    【疏】合自然成。

    【釋文】《所復》扶又反。

    【八】【注】所遇皆適而安。

    【疏】智冥造物,神合自然,故不覺死生聚散之異也。

    【九】【注】妙,善也。善惡同。故無往而不冥。此言久聞道,知天籟之自然,將忽然自忘,則穢累日去以至於盡耳。

    【疏】妙,精微也。聞道日久,學心漸著,故能超四句,絕百非,義極重玄,理窮眾妙,知照弘博,故稱大也。

    【釋文】《天籟》力帶反。

    生有為,死也【一】。勸公,以其(一)死也,有自也【二】;而生陽也,無自也【三】。而果然乎【四】?惡乎其所適?惡乎其所不適【五】?天有曆數,地有人據,吾惡乎求之【六】?莫知其所終,若之何其無命也【七】?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八】?有以相應也,若之何其無鬼邪【九】?無以相應也,若之何其有鬼邪?【一○】」

    【一】【注】生而有為則喪其生。

    【疏】處生人道,沈溺有為,適歸死滅也。

    【釋文】《則喪》息浪反。

    【二】【注】自,由也。由有為,故死;由私其生,故有為。今所以勸公者,以其死之由私耳。

    【疏】公,平也。自,由也。所以人生(也)〔而〕動之死地者,(猶)〔由〕私愛其生,不能公正,故勸導也。

    【三】【注】夫生之陽,遂以其絕跡無為而忽然獨爾,非有由也。

    【疏】感於陽氣而有此生,既無所由從,故不足私也。

    【四】【疏】果,決定也。陽氣生物,決定如此。

    【五】【注】然而果然,故無適無不適而後皆適,皆適而至也。

    【疏】夫氣聚為生,生不足樂;氣散為死,死不足哀;生死既齊,哀樂斯泯。故於何處而可適,於何處而不可適乎?所在皆適耳。

    【釋文】《惡乎》音烏。下同。

    【六】【注】皆已自足。

    【疏】夫星曆度數,玄象麗天;九州四極,人物依據;造化之中,悉皆具足,吾於何處分外求之也?

    【釋文】《天有曆》一本作天有曆數。

    【七】【注】理必自終,不由於知,非命如何?

    【疏】夫天地晝夜,人物死生,尋其根由,莫知終始。時來運去,非命如何!其無命者,言有命也。

    【八】【注】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謂之命,似若有意也,故又遣命之名以明其自爾,而後命理全也。

    【疏】夫死去生來。猶春秋冬夏,既無終始,豈其命乎?其有命者,言無命也。此又遣(其)〔有〕命也。

    【九】【注】理必有應,若有神靈以致之也。

    【疏】鬼,神識也。夫耳眼應於聲色,心智應於物境,義同影響,豈無靈乎?其無鬼者,言其有之也。

    【一○】【注】理自相應,相應不由於故也,則雖相應而無靈也。

    【疏】夫人睡中,則不知外物,雖有眼耳,則不應色聲。若其有靈,如何不應?其有鬼者,言其無也。此又遣其有也。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其下有私字。

    眾罔兩問於景(一)曰:「若向也俯而今也仰,向也括〔撮〕(二)而今也被髮,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一】?」

    【一】【疏】罔兩,影外微陰也。斯寓言者也。若,汝也。俯,低頭也。撮,束髮也。汝坐起行止,唯形是從,以此測量,必因形乃有。言不待,厥理未詳。設此問答,以彰獨化耳。

    【釋文】《景》音影,又如字。本或作影。◎盧文弨曰:影字係陶弘景所撰,非古字。《也括》古活反。司馬云:謂括髮也。《被髮》皮寄反。

    【校】(一)趙諫議本景作影,下同。(二)撮字依成疏及闕誤引張君房本補。

    景曰:「搜搜(一)也,奚稍問也【一】!予有而不知其所以。【二】予,蜩甲也,蛇蛻也,似之而非也【三】。火與日,吾屯也;陰與夜,吾代也【四】。彼吾所以有待邪【五】?而況乎以〔無〕(二)有待者乎【六】!彼來則我與之來,彼往則我與之往,彼強陽則我與之強陽。強陽者又何以有問乎【七】?」

    【一】【注】運動自爾,無所稍問。

    【疏】叟叟,無心運動之貌也。奚,何也。景答云:我運動無心,蕭條自得,無所可待,獨化而生,汝無所知,何勞見問也?

    【釋文】《搜搜》本又作叟,同。素口反,又素刀反,又音蕭。向云:動貌。

    【二】【注】自爾,故不知所以。

    【疏】予,我也。我所有行止,率乎造物,皆不知所以,悉莫辯其然爾,豈有待哉!

    【三】【注】影似形而非形。

    【疏】蜩甲,蟬殼也。蛇蛻,皮也。夫蠐螬變化而為蟬,蛇從皮內而蛻出者,皆不自覺知也,而蠐螬滅於前,蟬自生於後,非因蠐螬而有蟬,蟬亦不待蠐螬而生也。蛇皮之義,亦復如之。是知一切萬有,無相因待,悉皆獨化,僉曰自然。故影云:我之因待,同蛇蛻蜩甲,似形有而實非待形者也。

    【釋文】《蜩甲》音條。司馬云:蜩甲。蟬蛻皮也。《蛇蛻》音帨,又吐臥反,又始銳反。

    【四】【疏】屯,聚也。代,謝也。有火有日,影即屯聚,逢夜逢陰,影便代謝。若其(同)〔因〕形有影,故當不待火日。陰夜有形而無影,將知影必不待形,而獨化之理彰也。

    【釋文】《吾屯》徒門反,聚也。◎慶藩案文選謝靈運游南亭詩注引司馬云:屯,聚也。火日明而影見,故曰吾聚也;陰闇則影不見,故曰吾代也。夜代,謂使得休息也。釋文闕。

    【五】【疏】吾所以有待者,火日也。必其不形,火日亦不能生影也,故影亦不待於火日也。

    【六】【注】推而極之,則今之(所謂)(三)有待者(率)〔卒〕(四)(至)於無待,而獨化之理彰(矣)(五)。

    【疏】況乎有待者形也,必無火日,形亦不能生影,不待形也。夫形之生也,不用火日,影之生也,豈待形乎!故以火日況之,則知影不待形明矣。形影尚不相待,而況他物乎!是知一切萬法,悉皆獨化也。◎家世父曰:火日出而景生焉,陰夜而景潛焉。屯(向)〔者〕,草木之始生也;代者,更也,替也,有相替者而吾固休也。景之與形相待也,又待火日而動,待陰夜而休。彼吾所以相待,又有待也。有待,故不為物先,待焉而即應,故亦與物〔無〕忤。景之隨形,各肖其人之情態,虛而與之委蛇。此莊生應世之大旨也。

    【七】【注】直自強陽運動,相隨往來耳,無意,不可問也。

    【疏】彼者,形也。強陽,運動之貌也。夫往來運動,形影共時,既無因待,咸資獨化。獨化之理,妙絕名言,名言問答,其具之矣。

    【校】(一)趙諫議本搜作叟。(二)無字依郭注及闕誤引張君房本補。(三)所謂二字依趙本刪。(四)卒字依趙本改。(五)至字矣字依趙本刪。

    陽子居南之沛,老聃西遊於秦,邀於郊,至於梁而遇老子【一】。老子中道仰天而歎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也【二】。」

    【一】【疏】姓楊,名朱,字子居。之,往也。沛,彭城,今徐州是也。邀,遇也。梁國,今汴州也。楊朱南邁,老子西遊,邂逅逢於梁宋之地,適於郊野而與之言。

    【釋文】《陽子居》姓楊,名朱,字子居。《之沛》音貝。《邀》古堯反,要也,遇也。玉篇云:求也,抄也,遮也。

    【二】【疏】昔逢楊子,謂有道心;今見矜夸,知其難教。嫌其異俗,是以傷嗟也。

    陽子居不答【一】。至舍,進盥漱巾櫛,脫履戶外,膝行而前【二】曰:「向者弟子欲請夫子,夫子行不閒,是以不敢。今閒矣,請問其過。【三】」

    【一】【疏】自覺己非,默然悚愧。

    【二】【疏】盥,洒也。櫛,梳也。屆逆旅之舍,至止息之所,於是進水漱洒,執持巾櫛,肘行膝步,盡禮虔恭,殷勤請益,庶蒙鍼艾也。

    【釋文】《盥》音管。小爾雅云:澡也,洒也。《漱》所又反。《巾櫛》莊乙反。

    【三】【疏】向被抵訶,欲請其過,正逢行李,未有閒庸。今至主人,清閒無事,庶聞責旨,以助將來也。

    【釋文】《不閒》音閑。下同。一音如字。

    老子曰:「而睢睢盱盱,而誰與居【一】?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二】。」

    【一】【注】睢睢盱盱,跋扈之貌。人將畏難而疏遠。

    【疏】睢盱,躁急威權之貌也。而,汝也。跋扈威勢,矜莊燿物,物皆哀悼,誰將汝居處乎?

    【釋文】《睢睢》郭呼維反,徐許圭反。《盱盱》香于反,又許吳反,又音虛。廣雅云:睢睢盱盱,元氣也。而,汝也。言汝與元氣合德,去其矜驕,誰復能同此心?解異郭義。《跋》步末反。《畏難》乃旦反。《疏遠》于萬反。

    【二】【疏】夫人廉潔貞清者,猶如汙辱也;盛德圓滿者,猶如不足也。此是老子引道德經以戒子居也。

    陽子居蹴然變容曰:「敬聞命矣【一】!」

    【一】【疏】蹙然,慚悚也。既承教旨,驚懼更深,稽首虔恭,敬奉尊命也。

    【釋文】《蹴》子六反。

    其往也,舍者迎將,其家公執席,妻執巾櫛,舍者避席,煬者避灶【一】。其反也,舍者與之爭席矣【二】。

    【一】【注】尊形自異,故憚而避之也。

    【疏】將,送也。家公,主人公也。煬,然火也。楊朱往沛,正事威容,舍息逆旅,主人迎送,夫執氈席,妻捉梳巾,先坐之人避席而走,然火之者不敢當灶,威勢動物,一至於斯矣。

    【釋文】《家公》李云:主人公也。一讀舍者迎將其家為句。《煬》羊尚反,又音羊向反,炊也。

    【二】【注】去其夸矜故也。

    【疏】從沛反歸,已蒙教戒,除其容飾,遣其矜夸,混跡同塵,和光順俗,於是舍息之人與爭席而坐矣。

    【釋文】《去其》起呂反。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