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莊子集釋卷八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反;二字古多連用。如春秋繁露俞(予)〔序〕(一)篇云:始於麤粗,終於精微。論衡正說篇云:略正題目麤粗之說,以照篇中微妙之文。其他以麤觕連用者亦多,猶麤粗也。有欲改為粗疏者,故正之。

    【二】【疏】為禾,猶種禾也。芸,拔草也。耕地不深,鉏治不熟,至秋收時,嘉實不多,皆由疏略。故致斯報也。

    【釋文】《芸》音云,除草也。

    【三】【注】功盡其分,無為之至(二)。

    【釋文】《變齊》才細反。司馬如字,云:變更也,謂變更所法也。齊,同也。《耰》音憂。司馬云:鋤也。廣雅云:推也。字林云:摩田器也。

    【四】【疏】變,改也。耕,治也。耰,芸也。去歲為田,亟遭飢餧,今年藝植,故改法深耕。耕墾既深,鉏耰又熟,於是禾苗蘩茂。子實滋榮,寬歲足飧,故其宜矣。

    【釋文】《厭湌》音孫。本又作飧(三)。

    【校】(一)序字依繁露改。(二)世德堂本作無所不至,趙諫議本所作為。(三)今本作飧。

    莊子聞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謂【一】,遁其天,離其性,滅其情,亡其神,以眾為【二】。故鹵莽其性者,欲惡之孽,為性萑葦【三】蒹葭,始萌以扶吾形【四】,尋擢吾性【五】;並潰漏發,不擇所出,漂疽疥癕,內熱溲膏是也【六】。」

    【一】【疏】今世之人,澆浮輕薄,馳情Q欲Y境,倦而不休,至於治理心形,例如封人所謂。莊周聞此,因而論之。

    【二】【注】夫遁離滅亡,以眾為之所致(一)也。若各至(二)其極,則何患也。

    【疏】逃自然之理,散淳和之性,滅真實之情,失養神之道者,皆以徇逐分外,多滯有為故也。

    【釋文】《離其》力智反。下同。《以眾為》如字。王云:凡事所可為者也。遁離滅亡,皆由眾為。眾為,所謂鹵莽也。司馬本作為偽。

    【三】【注】萑葦害黍稷,欲惡傷正性。

    【疏】萑葦,蘆也。夫欲惡之心,多為妖孽。萑葦害黍稷,欲惡傷真性,皆由鹵莽浮偽,故致其然也。

    【釋文】《欲惡》烏路反。注並同。《之孽》魚列反。《萑》音丸,葦類。《葦》於鬼反,蘆也。

    【四】【注】形扶疏則神氣傷。

    【疏】蒹葭,亦蘆也。夫穢草初萌,尚易除翦,及扶疏盛茂,必害黍稷。亦猶欲心初萌,尚易止息,及其昏溺,戒之在微。故老子云,其未兆易謀也。

    【釋文】《蒹》古恬反,薕也。《葭》音加,亦蘆也。◎俞樾曰:為性萑葦蒹葭,六字為句。郭於萑葦下出注云,萑葦害禾稷,欲惡傷正性。此失其讀也。始萌以扶吾形,尋擢吾性,尋與始相對為義,尋之言寖尋也。漢書郊祀志寖尋於泰山矣,晉灼曰:尋,遂往之意也。始萌以扶吾形,言其始若足以扶助吾形也;尋擢吾性,言寖尋既久則拔擢吾性也。郭解扶吾形曰,形扶疏則神氣傷,亦為失之。

    【五】【注】以欲惡引性,不止於當。

    【疏】尋,引也。擢,拔也。以欲惡之事誘引其心,遂使拔擢真性,不止於當也。

    【六】【注】此鹵莽之報也。故治性者,安可以不齊其至分!

    【疏】潰漏,人冷瘡也。漂疽,熱毒腫也。癕,亦疽之類也。溲膏,溺精也。耽滯物境,沒溺聲色,故致精神昏亂,形氣虛羸,眾病發動,不擇處所也。

    【釋文】《並潰》回內反。《漏發》李云:謂精氣散泄,上潰下漏,不擇所出也。《漂》本亦作瘭。徐敷妙反,又匹招反,一音必招反。《疽》七餘反。瘭疽,謂病瘡膿出也。《疥》音界。《溲》本或作廋,所求反。《膏》司馬云:謂虛勞人尿上生肥白沫也。皆為利欲感動,失其正氣,不如深耕熟耰之有實。《不齊》才細反,又如字。

    【校】(一)世德堂本致作至。(二)趙諫議本至作致。

    柏矩學於老聃,曰:「請之天下遊【一】。」

    【一】【疏】柏,姓;矩,名。懷道之士,老子門人也。請遊行宇內,觀風化,察物情也。

    【釋文】《柏矩》有道之人。

    老聃曰:「已矣!天下猶是也【一】。」

    【一】【疏】老子止之,不許其往,言天下物情,與此處無別也。

    又請之,老聃曰;「汝將何始【一】?」

    【一】【疏】鄭重殷勤,所請不已,方問行李欲先往何邦。

    曰:「始於齊【一】。」

    【一】【疏】柏矩魯人,與齊相近,齊人無道,欲先行也。

    至齊,見辜人焉,推而強之,解朝服而幕之【一】,號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菑,子獨先離之,曰莫為盜!莫為殺人!【二】榮辱立,然後睹所病【三】;貨財聚,然後睹所爭【四】。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爭,窮困人之身使無休時,欲無至此,得乎!【五】

    【一】【疏】游行至齊,以觀風化,忽見罪人,刑戮而死。於是推而強之,令其正臥,解取朝服,幕而覆之。

    【釋文】《辜》辜,罪也。李云:謂應死人也。元嘉本作幸人。◎盧文弨曰:幸或是罪之誤。◎俞樾曰:釋文,辜,罪也。李云,謂應死人也,此失其義。辜,謂辜磔也。周官掌戮殺王之親者辜之,鄭注:辜之言枯也,謂磔之。是其義。漢景帝紀改磔曰棄市,顏注:磔,謂張其尸也。是古之辜磔人者,必張其尸於市,故柏矩推而強之,解朝服而幕之也。《強之》其良反。字亦作彊。《朝服》直遙反。《幕》音莫。司馬云:覆也。

    【二】【注】殺人大菑,謂自此以下事。大菑既有,則雖戒以莫為,其可得已乎!

    【疏】離,罹也。菑,禍也。號叫上天,哀而大哭,慜其枉濫,故重曰子乎。為盜殺人,世間大禍,子獨何罪,先此遭罹!大菑之條,具列於下。又解:所謂辜人,則朝士是也。言其強相推讓以被朝服,重為羅網以繼黎元,故告天哭之,明菑由斯起。預張之網,列在下文。◎俞樾曰:子乎子乎,乃歎辭也。詩綢繆子兮子兮,毛傳:子兮者,嗟茲也。管子小稱篇嗟茲乎,聖人之言長乎哉!說苑貴德篇曰,嗟茲乎,我窮必矣!並以嗟茲為歎辭。說詳經義述聞。此云子乎子乎,正與子兮子兮同義。子當讀為嗞。釋文子字不作音,蓋失其義久矣。

    【釋文】《號天》戶刀反。《大菑》音哉。《離之》離,著也。

    【三】【注】各自得則無榮辱,得失紛紜,故榮辱立,榮辱立則夸其所謂辱而跂其所謂榮矣。奔馳乎夸跂之間,非病如何!

    【疏】軒冕為榮,戮恥為辱,奔馳取舍,非病如何!

    【四】【注】若以知足為富,將何爭乎!

    【疏】珍寶彌積,馳競斯起。

    【五】【注】上有所好,則下不能安其本分。

    【疏】賞之以軒冕,玩之以珠璣,遂使群品奔馳,困而不止,欲令各安本分,其可得乎!

    【釋文】《所好》呼報反。

    古之君人者,以得為在民,以失為在己【一】;以正為在民,以枉為在己【二】;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責【三】。今則不然。【四】匿為物而愚不識【五】,大為難而罪不敢【六】,重為任而罰不勝【七】,遠其塗而誅不至【八】。民知力竭,則以偽繼之【九】,日出多偽,士民安取不偽【一○】!夫力不足則偽,知不足則欺,財不足則盜。盜竊之行,於誰責而可乎?【一一】」

    【一】【注】君莫之失,則民自得矣。

    【疏】推功於物,故以得在民;受國不祥,故以失在己。

    【二】【注】君莫之枉,則民自正。

    【疏】無為任物,正在民也;引過責躬,枉在己也。

    【三】【注】夫物之形性何為而失哉?皆由人君撓之以至斯患耳,故自責(一)。

    【疏】夫人受氣不同,稟分斯異,令各任其能,則物皆自得。若有一物失所,虧其形性者,則引過歸己,退而責躬。昔殷湯自翦,千里來霖,是也。

    【四】【疏】步驟殊時,澆淳異世,故今之馭物者則不復如此也。

    【五】【注】反其性,匿也;用其性,顯也;故為物所顯則皆識。

    【疏】所作憲章,皆反物性,藏匿罪名,愚妄不識,故罪名者眾也。

    【釋文】《匿》女力反。《為物而愚》一本作遇。◎俞樾曰:下文大為難而罪不敢,重為任而罰不勝,遠其塗而誅不至,曰罪,曰罰,曰誅,皆謂加之以刑也。此曰愚,則與下文不一律矣。釋文曰:愚,一本作遇。遇疑過字之誤。廣雅釋詁曰:過,責也。因其不識而責之,是謂過不識。呂覽適威篇曰:煩為教而過不識,數為令而非不從,巨為危而罪不敢,重為任而罰不勝。與此文義相似,而正作過不識。高誘注訓過為責,可據以訂此文之誤。過誤為遇,又臆改為愚耳。◎慶藩案愚與遇古通。晏子春秋外篇盛為聲樂以淫愚民,墨子非儒篇愚作遇。韓子南面篇愚贛寙惰之民,宋乾道本愚作遇,秦策愚惑與罪人同心,姚本愚作遇。曩謂當從釋文作遇之義為長,今案俞氏以為過字之誤,其說更精。過遇二字,古多互訛。本書漁父篇今者丘得過也,釋文:過或作遇。讓王篇君過而遺先生食,釋文:過本亦作遇。是二字形似互誤之證。《不識》反物性而強令識之。

    【六】【注】為物所易則皆敢。

    【疏】法既難定,行之不易,故決定違者,斯罪之也。

    【釋文】《大為難而罪不敢》王云:凡所施為者,皆用物之所能,則莫不易而敢矣。而故大為艱難,令出不能,物有不敢者,則因罪之。《所易》以豉反。

    【七】【注】輕其所任則皆勝。

    【釋文】《不勝》音升。注同。

    【八】【注】適其足力則皆至。

    【疏】力微事重而責其不勝,路遠期促而罰其後至,皆不可也。

    【九】【注】將以避誅罰也。

    【疏】智力竭盡,不免誅罰,懼罰情急,故繼之以偽。

    【釋文】《民知》音智。下同。

    【一○】【注】主日興偽,士民何以得其真乎!

    【疏】譎偽之風,日日而出,偽眾如草,於何得真!

    【一一】【注】當責上也。

    【疏】夫知力窮竭,譎偽必生;賦斂益急,貪盜斯起;皆由主上無德,法令滋彰。夫能忘愛釋私,不貴珍寶,當責在上,豈罪下民乎!

    【校】(一)趙諫議本責下有也字。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一】,未嘗不始於是之而卒詘之以非也【二】,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三】。萬物有乎生而莫見其根,有乎出而莫見其門【四】。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後知,可不謂大疑乎【五】!已乎已乎!且無所逃【六】。此(一)所謂然與,然乎【七】?

    【一】【注】亦能順世而不係於彼我故也。

    【疏】姓蘧,名瑗,字伯玉,衛之賢大夫也。盛德高明,照達空理,故能與日俱新,隨年變化。

    【釋文】《蘧》其居反。

    【二】【注】順物而暢,物情之變然也。

    【疏】初履之年,謂之為是,年既終謝,謂之為非,一歲之中而是非常出,故始時之是,終詘為非也。

    【釋文】》詘》起勿反。廣雅云:曲也。郭音黜。

    【三】【注】物情之變,未始有極。

    【疏】故變為新,以新為是;故已謝矣,以故為非。然則去年之非,於今成是;今年之是,來歲為非。是知執是執非,滯新執故者,倒置之流也。故容成氏曰,除日無歲,蘧瑗達之,故隨物化也。

    【四】【注】無根無門,忽爾自然,故莫見也。唯無其生亡其出者,為能睹其門而測其根也。

    【疏】隨變而生,生無根原;任化而出,出無門戶。既曰無根無門,故知無生無出。生出無門,理其如此,何年歲之可像乎!

    【五】【注】我所不知,物有知之者矣。故用物之知,則無所不知;獨任我知,知甚(二)寡矣。今不恃物以知,而自尊〔其〕(三)知,則物不告我,非大疑如何!

    【疏】所知者,俗知也;所不知者,真知也。流俗之人,皆尊重分別之知,銳情取捨,而莫能賴其(分別)〔不知〕(四)之知以照真原,可謂大疑惑之人也。

    【六】【注】不能用彼,則寄身無地。

    【疏】已,止也。夫銳情取捨,不(如)〔知〕休止,必遭禍患,無處逃形。

    【七】【注】自謂然者,天下未之然也。

    【疏】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彼我相對,孰是孰非乎?

    【釋文】《然與》音餘,又如字。《然乎》言未然。

    【校】(一)此下世德堂本有則字。(二)世德堂本甚作其。(三)其字依世德堂本補。(四)不知依正文改。

    仲尼問於大史大弢、伯常騫、狶韋【一】曰:「夫衛靈公飲酒湛樂,不聽國家之政;田獵畢弋,不應諸侯之際;其所以為靈公者何邪【二】?」

    【一】【疏】太史,官號也。下三人,皆史官之姓名也。所問之事,次列下文。

    【釋文】《大史》音太。《大弢》吐刀反,人名。《伯常騫》起虔反,人名。《狶》本亦作俙,同。虛豈反。又音希,郭音郗,李音熙。《韋》李云:狶韋者,太史官名。

    【二】【疏】畢,大網也。弋,繩繫箭而射也。庸猥之君,淫聲嗜酒,捕獵禽獸,不聽國政,會盟交際,不赴諸侯。汝等史官,應須定諡,無道如此,何為諡靈?

    【釋文】《湛》丁南反,樂之久也。李常淫反。《樂》音洛。《不應》應對之應。《諸侯之際》司馬云:盟會之事。

    大弢曰:「是因是也【一】。」

    【一】【注】靈即是無道之諡也。

    【疏】依周公諡法:亂而不損曰靈。靈即無道之諡也。此是因其無道,諡之曰靈,故曰是因是也。

    伯常騫曰:「夫靈公有妻三人,同濫(一)而浴【一】。史鰌奉御而進所,搏幣而扶翼【二】。其慢若彼之甚也,見賢人若此其肅也,是其所以為靈公也【三】。」

    【一】【注】男女同浴,此無禮也。

    【釋文】《同濫》徐胡暫反,或力暫反,浴器也。

    【二】【注】以鰌為賢,而奉御之勞,故搏幣而扶翼之,使其不得終禮,此其所以為肅賢也。幣者,奉御之物。

    【疏】濫,浴器也。姓史,字魚,衛之賢大夫也。幣,帛也。又諡法:德之精明曰靈。男女同浴,使賢人進御。公見史魚良臣,深懷愧悚,假遣人搏捉幣帛,令扶將羽翼,慰而送之,使不終其禮。敬賢如此,便是明君,故諡為靈,靈則有道之諡。

    【釋文】《史鰌》音秋。司馬云:史魚也。《所搏》音博。《弊》郭作幣,帛也。徐扶世反。司馬音蔽,云:引衣裳自蔽。◎盧文弨曰:今書作幣。《而扶翼》司馬云,謂公及浴女相扶翼自隱也。此殊郭義。

    【三】【注】欲以肅賢補其私慢。靈有二義,(不)〔亦〕(二)可謂善,故仲尼問焉。

    【疏】男女同浴,嬌慢之甚,忽見賢人,頓懷肅敬,用為有道,故諡靈也。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濫作檻。(二)亦字依覆宋本及王叔岷說改。

    狶韋曰:「夫靈公也死,卜葬於故墓不吉,卜葬於沙丘而吉。掘之數仞,得石槨焉,洗而視之,有銘焉,曰:『不馮其子,靈公奪而里(一)之。』夫靈公之為靈也久矣【一】,之二人何足以識之【二】!」

    【一】【注】子,謂蒯瞶也。言不馮其子,靈公將奪女處也。夫物皆先有其命,故來事可知也。是以凡所為者,不得不為;凡所不為者,不可得為;而愚者以為之在己,不亦妄乎!

    【釋文】《故墓》一本作大墓。《沙丘》地名。《掘之》其月反,又其勿反。《數仞》所主反。《洗而》西禮反。《不馮》音憑。《其子靈公》郭讀絕句。司馬以其子字絕句,云:言子孫不足可憑,故使公得此處為冢也。◎家世父曰:郭象注,子謂蒯瞶,非也。石槨有銘,古之葬者謂子孫無能憑依以保其墓,靈公得而奪之。釋文一本作奪而埋之,是也。《奪而里》而,汝也。里,居處也。一本作奪而埋之。《蒯》起怪反。《瞶》五怪反,蒯瞶,衛莊公名。《女處》音汝,下昌慮反。

    【二】【注】徒識已然之見事耳,未知已然之出於自然也。

    【疏】沙丘,地名也,在盟津河北。子,蒯瞶也。欲明人之名諡皆定於未兆,非關物情而有升降,故沙丘石槨先有其銘。豈馮蒯瞶,方能奪葬!(史)〔弢〕與常騫,詎能識邪!

    【釋文】《之見》賢遍反。

    【校】(一)趙諫議本作埋。

    少知問於大(一)公調【一】曰:「何謂丘里之言【二】?」

    【一】【疏】智照狹劣,謂之少知。太,大也。公,正也。道德廣大,公正無私,復能調順群物,故謂之太公調。假設二人,以論道理。

    【釋文】《大公》音泰。下同。

    【二】【疏】古者十家為丘,二十家為里。鄉閭丘里,風俗不同,故假問答以辯之也。

    【釋文】《丘里之言》李云: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古者鄰里井邑,士風不同,猶今鄉曲各自有方俗,而物不齊同。◎盧文弨曰:舊士作土,今書內音義作士字,從之。

    【校】(一)趙諫議本作太。下同。

    大公調曰:「丘里者,合十姓百名而以為風俗也【一】,合異以為同,散同以為異。今指馬之百體而不得馬,而馬係於前者,立其百體而謂之馬也。【二】是故丘山積卑而為高,江河合水而為大,大人合并而為公【三】。是以自外入者,有主而不執【四】;由中出者,有正而不距【五】。四時殊氣,天不賜,故歲成【六】;五官殊職,君不私,故國治【七】;文武大人不賜,故德備【八】;萬物殊理,道不私,故無名【九】。無名故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一○】。時有終始,世有變化【一一】。禍福淳淳【一二】,至有所拂者而有所宜【一三】;自殉殊面【一四】,有所正者有所差【一五】。比於(太)〔大〕(一)澤,百材皆度【一六】;觀於大山,木石同壇【一七】。此之謂丘里之言【一八】。」

    【一】【疏】采其十姓,取其百名,合而論之,以為風俗也。

    【釋文】《十姓百名》一姓為十人,十姓為百名,則有異有同,故合散以定之。

    【二】【疏】如采丘里之言以為風俗,斯合異以為同也;一人設教,隨方順物,斯散同以為異也。亦猶指馬百體,頭尾腰脊,無復是馬,此散同以為異也;而係於前見有馬,此合異以為同也。

    【三】【注】無私於天下,則天下之風一也。

    【疏】積土石以成丘山,聚細流以成江海,亦猶聖人無心,隨物施教,故能并合八方,均一天下,華夷共履,遐邇無私。

    【釋文】《積卑》如字,又音婢。《合水》一本作合流。◎俞樾曰:水乃小字之誤。卑高小大,相對為文。《合并而為公》合群小之稱以為至公之一也。

    【四】【疏】自,從也。謂聖人之教,從外以入,從中而出,隨順物情,故居主竟無所執也。

    【五】【注】自外入者,大人之化也;由中出者,民物之性也。性各得正,故民無違心;化必至公,故主無所執。所以能合丘里而并天下,一萬物而夷群異也。

    【疏】由,亦從也。謂萬物黔黎,各有正性,率心而出,稟受皇風,既合物情,故順而不距。

    【六】【注】殊氣自有,故能常有,若本無之而由天賜,則有時而廢。

    【疏】賜,與也。夫春暄夏暑,秋涼冬寒,稟之自然,故歲敘成立,若由天與之,則有時而廢矣。

    【釋文】《天不賜》賜,與也。

    【七】【注】殊職自有其才,故任之耳,非私而與之。

    【疏】五官,謂古者法五行置官也。春官秋官,各有司職,君王玄默,委任無私,故致宇內清夷,國家寧泰也。

    【釋文】《國治》直吏反。

    【八】【注】文者自文,武者自武,非大人所賜也,若由賜而能,則有時而闕矣。豈唯文武,凡性皆然。

    【疏】文相武將,量才授職,各任其能,非聖與也。無私於物,故道德圓備。

    【九】【疏】夫群物不同,率性差異,或巢居穴處,走地飛空,而亭之毒之,咸能自濟,物各得理,故無功也。

    【一○】【注】名止於實,故無為;實各自為,故無不為。

    【疏】功歸於物,故為無為,不執此(無)〔為〕而無不為。

    【一一】【注】故無心者斯順。

    【疏】時,謂四敘遞代循環。世,謂人事遷貿不定。

    【一二】【注】流行反覆。

    【疏】淳淳,流行貌。夫天時寒暑,流謝不常,人情禍福,何能久定!故老經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也。

    【釋文】《淳淳》如字。王云:流動流貌。◎盧文弨曰:兩流字疑衍其一。《反覆》芳服反。

    【一三】【注】於此為戾,於彼或以為宜。

    【疏】拂,戾也。夫物情向背,蓋無定準,故於此乖戾者,或於彼為宜,是以達道之人不執逆順也。

    【釋文】《所拂》扶弗反,戾也。又音弗,又音弼。

    【一四】【注】各自信其所是,不能離也。

    【疏】殉,逐也。面,向也。夫彼此是非,紛然固執,故各逐己見而所向不同也。

    【釋文】《自殉殊面》廣雅云:面,向也。謂心各不同而自殉焉。殊向自殉,是非天隔,故有所正者亦有所差。《離也》力智反。

    【一五】【注】正於此者,或差於彼。

    【疏】於此為正定者,或於彼〔為〕差(耶)〔邪〕,此明物情顛倒,殊向而然也。◎家世父曰:禍福淳淳,任之以無心,雖有拂於人而自得所宜,自殉殊面,強之以異趣,名為正之而實已兩差矣。

    【一六】【注】無棄材也。

    【疏】比,譬也。度,量也。夫廣大皋澤,林籟極多,隨材量用,必無棄擲。大人取物,其義亦然。

    【釋文】《比于大澤》本亦作宅。◎盧文弨曰:今書于作於。《百材皆度》度,居也。雖別區異所,〔同以〕(二)大澤為居;雖木石異端,同以大山為壇。此可以當丘里之言也。

    【一七】【注】合異以為同也。

    【疏】壇,基也。石有巨小,木有粗細,共聚大山而為基本,此合異以為同也。

    【一八】【注】言於丘里,則天下可知。

    【疏】總結前義也。

    【校】(一)大字依世德堂本改。(二)同以二字依下句補。

    少知曰:「然則謂之道,足乎【一】?」

    【一】【疏】以道為名,名道於理,謂不足乎?欲明至道無名,故發斯問。

    大公調曰:「不然。今計物之數,不止於萬,而期曰萬物者,以數之多者號而讀之也。【一】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一)者也;道者為之公【二】。因其大以號而讀之則可也【三】,已有之矣,乃將得比哉【四】!則若以斯辯,譬猶狗馬,其不及遠矣【五】。」

    【一】【注】夫有數之物,猶不止於萬,況無數之數,謂道而足耶!

    【疏】期,限也。號,語也。夫有形之物,物乃無窮,今世人語之,限曰萬物者,此舉其大經為言也。亦猶虛道妙理,本自無名,據其功用,強名為道,名於理未足也。

    【釋文】《而讀》李云:讀,猶語也。

    【二】【注】物得以通,通物無私,而強字之曰道。

    【疏】天覆地載,陰陽生育,故形氣之中最大者也。天道能通萬物,亭毒蒼生,施化無私,故謂之公也。

    【釋文】《強字》巨丈反。

    【三】【注】所謂道可道也。

    【疏】大通有物,生化群品,語其始本,實曰無名,因其功號,讀亦可也。

    【四】【注】名已有矣,故乃將無可得而比耶!

    【疏】因其功用,已有道名,不得將此有名比於無名之理。以斯比擬,去之迢遞。

    【五】【注】今名之辯無,不及遠矣,故謂道猶未足也;必在乎無名無言之域而後至焉,雖有名,故莫之比也。

    【疏】夫獨以狗馬二獸語而相比者,非直大小有殊,亦乃貴賤斯別也。今以有名之道比無名之理者,非直粗妙不同,亦深淺斯異,故不及遠也。

    【校】(一)闕誤引劉得一本大作廣。

    少知曰:「四方之內,六合之裏,萬物之所生惡起【一】?」

    【一】【注】問此者,或謂道能生之。

    【疏】六合之內,天地之間,萬物動植,從何生起?少知發問,欲辯其原。

    【釋文】《惡起》音烏。

    大公調曰:「陰陽相照相蓋相治,四時相代相生相殺【一】,欲惡去就於是橋起,雌雄片合於是庸有【二】。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三】。此名實之可紀,精微之可志也【四】。隨序之相理,橋運之相使,窮則反,終則始。此物之所有【五】,言之所盡,知之所至,極物而已【六】。睹道之人,不隨其所廢,不原其所起【七】,此議之所止【八】。」

    【一】【注】言此皆其自爾,非無所生。

    【疏】夫三光相照,二儀相蓋,風雨相治,炎涼相代,春夏相生,秋冬相殺,豈關情慮,物理自然也。◎俞樾曰:蓋當讀為害。爾雅釋言:蓋,割裂也,釋文曰:蓋,舍人本作害。是蓋害古字通。陰陽或相害,或相治,猶下句云四時相代相生相殺也。

    【二】【注】凡此事故云為趨舍,近起於陰陽之相照,四時之相代也。

    【疏】矯,起貌也。庸,常也。順則就而欲,逆則惡而去。言物在陰陽造化之中,蘊斯情慮,開杜交合,以此為常也。

    【釋文】《欲惡》烏路反。《橋起》居表反。下同。又音羔。王云:高勁,言所起之勁疾也。《片合》音判,又如字。

    【三】【疏】夫逢泰則安,遇否則危,危則為禍,安則為福,緩者為壽,急者為夭,散則為死,聚則為生。凡此數事,出乎造物相摩而成,其猶四敘變易遷貿,豈關情慮哉!

    【四】【注】過此以往,至於自然。自然之故,誰知所以也!

    【疏】誌,記也。夫陰陽之內,天地之間,為實有名,故可綱可紀。假令精微,猶可言記,至於重玄妙理,超絕形名,故不可以言象求也。

    【五】【注】皆物之所有,自然而然耳,非無能有之也。

    【疏】夫四序循環,更相治理,五行運動,遞相驅役,物極則反,終而復始。物之所有,理盡於斯。

    【釋文】《隨序》謂變化相隨,有次序也。序,或作原,一本作享。《橋運之相使》橋運,謂相橋代頓至,次序以相通理,橋運以相制使也。

    【六】【注】物表無所復有,故言知不過極物也。

    【疏】夫真理玄妙,絕於言知。若以言詮辯,運知思慮,適可極於有物而已,固未能造於玄玄之境。

    【釋文】《所復》扶又反。

    【七】【注】廢起皆自爾,無所原隨也。

    【八】【注】極於自爾,故無所議。

    【疏】睹,見也。隨,逐也。夫見道之人,玄悟之士,凝神物表,寂照環中,體萬境皆玄,四生非有,豈復留情物物而推逐廢起之所由乎!所謂(之)言語道斷,議論休止者也。

    少知曰:「季真之莫為,接子之或使,二家之議,孰正於其情,孰遍於其理【一】?」

    【一】【注】季真曰,道莫為也。接子曰,道或使。或使者,有使物之功也。

    【疏】季真接子,並齊之賢人,俱遊稷下,故託二賢明於理。莫,無也。使,為也。季真以無為為道,接子謂道有(為)使物之功,各執一家,未為通論。今少知問此以定臧否,於素情妙理誰正誰偏者也。

    【釋文】《季真接子》李云:二賢人。◎俞樾曰:尚書微子篇殷其勿或亂正四方,多士篇時予乃或言,枚傳並曰:或,有也。禮記祭義篇庶或饗之,孟子公孫丑篇夫既或治之,鄭趙注並曰:或,有也。此云季真之莫為,接子之或使,或與莫為對文。莫,無也;或,有也。周易益上九,莫益之,或擊之,亦以莫或相對。◎慶藩案接子,漢書古今人表作捷子。接捷字異而義同。爾雅接捷也,郭璞曰:捷,謂相接續也。(公羊春秋莊十二年宋萬弒其君接,僖三十年鄭伯接卒,左穀皆作捷。)又案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索隱云:接子,古箸書者之名號。《孰遍》音遍,徐音篇。

    大公調曰:「雞鳴狗吠,是人之所知;雖有大知,不能以言讀其所自化,又不能以意其所將為【一】。斯而析之,精至於無倫,大至於不可圍【二】,或之使,莫之為,未免於物而終以為過【三】。或使則實【四】,莫為則虛【五】。有名有實,是物之居【六】;無名無實,在物之虛【七】。可言可意,言而愈疏【八】。未生不可忌,【九】已死不可徂(一)【一○】。死生非遠也,理不可睹【一一】。或之使,莫之為,疑之所假【一二】。吾觀之本,其往無窮;吾求之末,其來無止。無窮無止,言之無也,與物同理;【一三】或使莫為,言之本也,與物終始【一四】。道不可有,有不可無【一五】。道之為名,所假而行【一六】。或使莫為,在物一曲,夫胡為於大方【一七】?言而足,則終日言而盡道【一八】;言而不足,則終日言而盡物【一九】。道物之極,言默不足以載【二○】;非言非默,議有所(二)極【二一】。」

    【一】【注】物有自然,非為之所能也。由斯而觀,季真之言當也。

    【疏】夫目見耳聞,雞鳴狗吠,出乎造化,愚智同知。故雖大聖至知,不能用意測其所為,不能用言道其所以,自然鳴吠,豈道使之然!是知接子之言,於理未當。

    【釋文】《吠》符廢反。《大知》音智。

    【二】【注】皆不為而自爾。

    【疏】假令精微之物無有倫緒,粗大之物不可圍量,用此道理推而析之,未有一法非自然獨化者也。

    【三】【注】物有相使,亦皆自爾,故莫之為者,未為非物也。凡物云云,皆由莫為而過去(三)。

    【疏】不合於道,故未免於物;各滯一邊,故卒為過患也。

    【四】【注】實自使之。

    【疏】滯有(為)〔故〕也。

    【五】【注】無使之也。

    【疏】溺無故也。

    【六】【注】指名實之所在。

    【七】【注】物之所在,其實至虛。

    【疏】夫情苟滯於有,則所在皆物也;情苟尚無,則所在皆虛也;是知有無在心,不在乎境。

    【八】【注】故求之於言意之表而後至焉。

    【疏】夫可以言詮,可以意察者,去道彌疏遠也。故當求之於言意之表而後至焉。

    【九】【注】突然自生,制不由我,我不能禁。

    【一○】【注】忽然自死,吾不能違。

    【疏】忌,禁也。阻,礙也。突然而生,不可禁忌,忽然而死,有何礙阻!唯當隨變任化,所在而安。字亦有作沮者,怨也。處順而死,故不怨喪也。

    【釋文】《不可徂》一本作阻。

    【一一】【注】近在身中,猶莫見其自爾而欲憂之。

    【疏】勞息聚散,近在一身,其理窈冥,愚人不見。

    【一二】【注】此二者,世所至疑也。

    【疏】有無二執,非達者之心,疑惑之人情偏,乃為議論之也。

    【一三】【注】物理無窮,故知言無窮,然後與物同理也。

    【疏】本,過去也。末,未來也。過去已往,生化無窮,莫測根原,焉可意致!假令盛談無有,既其偏滯,未免於物,故與物同於一理也。

    【一四】【注】恆不為而自使然也。

    【疏】本,猶始。各執一邊以為根本者,猶未免於本末也,故與有物同於始,斯離於物也。

    【一五】【注】道故不能使有,而有者常自然也。

    【疏】夫至道不絕,非有非無,故執有執無,二俱不可也。

    【一六】【注】物所由而行,故假名之曰道。

    【疏】道大無名,強名曰道,假此名教,(動)〔勤〕而行之也。

    【一七】【注】舉一隅便可知。

    【疏】胡,何也。方,道也。或使莫為,未階虛妙,斯乃俗中一物,偏曲之人,何足以造重玄,語乎大道?

    【一八】【注】求道於言意之表則足。

    【一九】【注】不能忘言而存意則不足。

    【疏】足,圓遍也。不足,遍滯也。苟能忘言會理,故曰言未嘗言,盡合玄道也。如其執言不能契理,既乖虛通之道,故盡是滯礙之物也。

    【二○】【注】夫道物之極,常莫為而自爾,不在言與不言。

    【疏】道物極處,非道非物,故言默不能盡載之。

    【二一】【注】極於自爾,非言默而議(之)(四)也。

    【疏】默非默,議非議,唯當索之於四句之外,而後造於眾妙之門也。

    【校】(一)趙諫議本徂作阻。(二)世德堂本有所作其有。(三)趙本去下有所字。(四)之字依世德堂本刪。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