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莊子集釋卷六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外篇刻意第十五【一】

    【一】【釋文】以義名篇。

    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一】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誨之人,遊居學者之所好也。【二】語大功,立大名,禮君臣,正上下,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強國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三】就藪澤,處閒曠,釣魚閒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閒暇者之所好也。【四】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一)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五】

    【一】【疏】刻,削也。意,志也。亢,窮也。言偏滯之人,未能會理,刻勵身心,高尚其行,離世異俗,卓爾不群,清談五帝之風,高論三皇之教,怨有才而不遇,誹無道而荒淫,亢志林籟之中,削跡岩崖之下。斯乃隱處山谷之士,非毀時世之人。枯槁則鮑焦介推之流,赴淵則申狄卞隨之類,蓋是一曲之士,何足以語至道哉!已,止也。其術止於此矣。

    【釋文】《刻意》司馬云:刻,削也,峻其意也。案謂削意令峻也。廣雅云:意,志也。《尚行》下孟反。《離世》力智反。《高論》力困反。《怨誹》非謂反,徐音非。李云:非世無道,怨己不遇也。《為亢》苦浪反。李云:窮高曰亢。《枯槁》苦老反。《赴淵》司馬云:枯槁,若鮑焦介推;赴淵,若申徒狄。

    【二】【疏】發辭吐氣,則語及仁義,用茲等法為修身之本。此乃平時治世之士,施教誨物之人,斯乃子夏之在西河,宣尼之居洙泗,或遊行而議論,或安居而講說,蓋是學人之所好,良非道士之所先。

    【釋文】《所好》呼報反。下及注皆同。

    【三】【疏】建海內之功績,立今古之鴻名,致君臣之盛禮,主上下之大義,寧安社稷,緝熙常道,既而尊君主而服遐荒,強本邦而兼并敵國,豈非朝廷之士,廊廟之臣乎!即皋陶伊尹呂望之徒是也。

    【釋文】《為治》直吏反。下同。《此朝》直遙反。

    【四】【疏】栖隱山藪,放曠皋澤,閒居而事綸釣,避世而處無為,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斯乃從容閒暇之人,即巢父許由公閱休之類。

    【釋文】《藪》素口反。《處閒》音閑。下同。《魡魚》本亦作釣,同。彫叫反。◎盧文弨曰:今本魡作釣。

    【五】【注】此數子者,所好不同,恣其所好,各之其方,亦所以為逍遙也。然此僅各自得,焉能靡所不樹哉!若夫使萬物各得其分而不自失者,故當付之無所執為也。

    【疏】吹冷呼而吐故,呴暖吸而納新,如熊攀樹而自經,類鳥飛空而伸腳。斯皆導引神氣,以養形魂,延年之道,駐形之術。故彭祖八百歲,白石三千年,壽考之人,即此之類。以前數子,志尚不同,各滯一方,未為通美。自不刻意而下,方會玄玄之妙致也。

    【釋文】《吹呴》況于反,字亦作喣。《呼吸》許及反。《吐故納新》李云:吐故氣,納新氣也。《熊經》如字,李古定反。司馬云:若熊之攀樹而引氣也。《鳥申》如字,郭音信。司馬云:若鳥之嚬呻也。《道引》音導。下同。李云: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此數》所主反。《僅》其靳反。《焉能》如虔反。

    【校】(一)趙諫議本道作導,下同。

    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閒,不道引而壽【一】,無不忘也,無不有也【二】,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三】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四】。

    【一】【注】所謂自然。

    【二】【注】忘,故能有,若有之,則不能救其忘矣。故有者,非有之而有也,忘而有之也。

    【疏】夫玄通合變之士,冥真契理之人,不刻意而其道彌高,無仁義而恆自修習,忘功名而天下大治,去江海而淡爾清閒,不導引而壽命無極者,故能唯物與我,無不盡忘,而萬物歸之,故無不有也。斯乃忘而有之,非有之而有也。◎家世父曰:仁義者,人與人相接而見焉者也。愛焉之謂仁,因乎人而愛之,是固有人之見存也;宜焉之謂義,因乎人而宜之,是仍有己之見存也。無人己之見存,則仁義之名可以不立,而所修者乃真修也。◎慶藩案忘乃亡之借字。亡,猶已也。管子乘馬篇今日為明日忘貨,史記孟嘗君傳所期勿忘其中,並與亡同。漢書武五子傳臣聞子胥於忠而忘其號,師古注:忘,亡也。淮南修務篇南榮疇恥聖道之獨亡於己,賈子勸學篇亡作忘,皆其例。

    【三】【注】若厲己以為之,則不能無極而眾惡生。

    【疏】心不滯於一方,跡冥符於五行,是以澹然虛曠而其道無窮,萬德之美皆從於己也。

    【釋文】《澹》大暫反,徐音談。《然》一本作澹而。

    【四】【注】不為萬物而萬物自生者,天地也;不為百行而百行自成者,聖人也。

    【疏】天地無心於亭毒而萬物生,聖人無心於化育而百行成,是以天地以無生生而為道,聖人以無為為而成德。故老經云,天地不仁,聖人不仁。

    【釋文】《百行》下孟反。下及篇末百行同。

    故曰,夫恬惔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一】。故曰,聖人休休焉(一)則平易矣【二】,平易則恬惔矣【三】。平易恬惔,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二)【四】,故其德全而神不虧(三)【五】。

    【一】【注】非夫寂漠無為也,則危其平而喪其質也。

    【疏】恬惔寂漠,是凝湛之心;虛無無為,是寂用之智;天地以此法為平均之源,道德以此法為質實之本也。

    【釋文】《恬惔》大暫反,徐音談。下皆同。《質也》質,正也。《而喪》息浪反。下同。

    【二】【注】休乎恬惔寂漠,息乎虛無無為,則雖歷乎阻險(四)之變,常平夷而無難。

    【疏】休心於恬惔之鄉,息智於虛無之境,則履艱難而簡易,涉危險而平夷也。

    【釋文】《人休》虛求反,息也。下及注同。《平易》以豉反。下及注皆同。◎俞樾曰:休焉二字,傳寫誤倒。此本作故曰聖人休焉,休則平易矣。天道篇故帝王聖人休焉,休則虛,與此文法相似,可據訂正。《無難》乃旦反。下同。

    【三】【注】患難生於有為,有為亦生於患難,故平易恬惔交相成也。

    【疏】豈唯休心恬惔故平易,抑乃平易而恬(淡)〔惔〕矣,是知平易恬惔交相成也。

    【四】【注】泯然與正理俱往。

    【疏】心既恬惔,跡又平易,唯心與跡,一種無為,故慇憂患累不能入其靈臺,邪氣妖氛不能襲其藏府。襲,猶入也,互其文也。

    【釋文】《邪氣》似嗟反。下同。

    【五】【注】夫不平不惔者,豈唯傷其形哉?神德並喪於內也。

    【疏】夫恬惔無為者,豈唯外形無毀,亦乃內德圓全。形德既安,則精神無損虧矣。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休休焉作休焉休。(二)唐寫本入下襲下均有也字。(三)唐寫本虧下有矣字。(四)世德堂本作險阻。

    故曰,聖人之生也天行【一】,其死也物化【二】;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三】;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四】,迫而後動【五】,不得已而後起【六】。去知與故,循天之理【七】。故無天災【八】,無物累【九】,無人非【一○】,無鬼責【一一】。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二】。不思慮【一三】,不豫謀【一四】。光矣而不燿【一五】,信矣而不期【一六】。其寢不夢,其覺無憂【一七】。其神純粹【一八】,其魂不罷【一九】。虛無恬惔,乃合天德【二○】。

    【一】【注】任自然而運動。

    【二】【注】蛻然無所係。

    【疏】聖人體勞息之不二,達去來之為一,故其生也如天道之運行,其死也類萬物之變化,任鑪冶之陶鑄,無纖介於胸中也。

    【釋文】《蛻然》音帨,又始銳反。

    【三】【注】動靜無心而付之陰陽也。

    【疏】凝神靜慮,與大陰同其盛德;應感而動,與陽氣同其波瀾;動靜順時,無心者也。

    【四】【注】無所唱也。

    【疏】夫善為福先,惡為禍始,既善惡雙遣,亦禍福兩忘。感而後應,豈為先始者也!

    【五】【注】會至乃動。

    【疏】迫,至也,逼也。動,應也。和而不唱,赴機而應。

    【六】【注】任理而起,吾不得已也。

    【疏】已,止也。機感(通)〔逼〕(一)至,事不得止而後起應,非預謀。

    【七】【注】天理自然,知故無為乎其間。

    【疏】循,順也。內去心知,外忘事故,如混沌之無為,順自然之妙理也。

    【釋文】《去知》起呂反。◎慶藩案故,詐也。晉語多為之故以變其志,韋注曰:謂多作計術以變易其志。呂覽論人篇去巧故,高注:巧故,偽詐也。淮南主術篇上多故則下多詐,高注:故,巧也。皆其例。管子心術篇去智與故,尹知章注:故,事也,失之。

    【八】【注】災生於違天。

    【疏】合天,故無災也。

    【九】【注】累生於逆物。

    【疏】順物,故無累也。

    【一○】【注】與人同者,眾必是焉。

    【疏】同人,故無非也。

    【一一】【注】同於自得,故無責。

    【一二】【注】汎然無所惜也。

    【疏】夫聖人動靜無心,死生一貫,故其生也如浮漚之蹔起,變化俄然;其死也若疲勞休息,曾無繫戀也。

    【一三】【注】付之天理。

    【疏】心若死灰,絕於緣念。

    【一四】【注】理至而應。

    【疏】譬懸鏡高堂,物來斯照,終不預前謀度而待機務者也。

    【一五】【注】用天下之自光,非吾燿也。

    【疏】智照之光,明逾日月,而韜光晦跡,故不炫燿於物也。

    【一六】【注】用天下之自信,非吾期也。

    【疏】逗機赴感,如影隨形,信若四時,必無差忒,機來方應,不預期也。

    【一七】【疏】契真,故凝寂而不夢;累盡,故常適而無憂也。

    【釋文】《其覺》古孝反。

    【一八】【注】一無所欲。

    【疏】純粹者,不雜也。既無夢無憂,契真合道,故其心神純粹而無閒雜也。

    【釋文】《粹》雖遂反。

    【一九】【注】有欲乃疲。

    【疏】恬惔無為,心神閒逸,故其精魂應用,終不疲勞。

    【釋文】《不罷》音皮。

    【二○】【注】乃與天地合其(二)恬惔之德也。

    【疏】歎此虛無,與天地合其德。

    【校】(一)逼字依上句疏文改。上正文迫而後動,疏謂迫,至也,逼也。逼與通形近而誤。(二)世德堂本無其字。

    故曰,悲樂者,德之邪【一】;喜怒者,道之過【二】;好惡者,德之失(一)【三】。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四】;一而不變,靜之至也【五】;無所於忤,虛之至也【六】;不與物交,惔之至也【七】;無所於逆,粹之至也【八】。故曰,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九】。

    【一】【疏】違心則悲,順意則樂,不達違從,是德之邪妄。

    【釋文】《悲樂》音洛。下同。

    【二】【注】稱心則喜,乖情則怒,喜怒不忘,是道之罪過。

    【三】【疏】無好為好,無惡為惡,此之(忘)〔妄〕心,是德之愆咎也。

    【釋文】《好惡》烏路反。

    【四】【注】至德常適,故情無所概。

    【疏】不喜不怒,無憂無樂,恬惔虛夷,至德之人也。

    【五】【注】靜而一者,不可變也。

    【疏】抱真一之玄道,混囂塵而不變,自非至靜,孰能如斯!

    【六】【注】其心豁然確盡,乃無纖介之違。

    【疏】忤,逆也。大順群生,無所乖逆,自非虛豁之極,其孰能然也!

    【釋文】《於忤》五故反。《確》苦角反。《纖介》音界。

    【七】【注】物自來耳,至惔者無交物之情。

    【疏】守分情高,不交於物,無所須待,恬惔之至也。

    【八】【注】若雜乎濁欲,則有所不順。

    【疏】智照精明,至純無雜,故能混同萬物,大順蒼生。(至)〔此〕論忤之與逆,厥理不殊,顯虛粹兩義,故再言耳。

    【九】【注】物皆有當,不可失也。

    【疏】夫形體精神,稟之有限,而役用無涯,必之死地。故分外勞形,不知休息,則困弊斯生。精神逐物而不知止,必當勞損,損則精氣枯竭矣。

    【校】(一)唐寫本邪字過字失字下均有也字。

    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鬱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一】故曰,純粹而不雜【二】,靜一而不變【三】,惔而無為【四】,動而以天行【五】,此養神之道也【六】。夫有干越之劍者,柙而藏之,不敢(一)用也,寶之至也【七】。精神四達並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八】,化育萬物,不可為象【九】,其名為同(二)帝【一○】。

    【一】【注】象天德者,無心而偕會也。

    【疏】象者,法效也。言水性清平,善鑑於物。若混而雜之,擁鬱而閉塞之,則乖於常性,既不能漣漪流注,亦不能鑒照於物也。唯當不動不閉,則清而且平,洞照無私,為物準的者,天德之象也。以況聖人心靈皎絜,鑑照無私,法象自然,與玄天合德,故老經云上善若水也。

    【二】【注】無非至當之事也。

    【疏】雖復和光同塵,而精神凝湛。此覆釋前其神純粹也。

    【三】【注】常在當上住。

    【疏】縱使千變萬化,而心恆靜一。此重釋一而不變。

    【四】【注】與會俱而已矣。

    【疏】假令混俗揚波,而無妨虛惔,與物交接,亦不廢無為。此釋前恬惔之至也。

    【五】【注】若夫逐欲而動,人行也。

    【疏】感物而動,應而無心,同於天道之運行,無心而生萬物。

    【六】【疏】總結以前天行等法,是治身之術,養神之道也。

    【七】【注】況敢輕用其神乎!

    【疏】干,溪名也。越,山名也。干溪越山,俱出良劍也。又云:(于)〔干〕,吳也。言吳越二國,並出名劍,因以為名也。夫有此干越之寶劍,柙中而藏之,自非敵國大事,不敢輕用。寶而重之,遂至於此,而況寶愛精神者乎!

    【釋文】《干越之劍》司馬云:干,吳也。吳越出善劍也。李云:干溪越山出名劍。案吳有溪名干溪,越有山名若耶,並出善鐵,鑄為名劍也。◎慶藩案王念孫曰:干越,猶言吳越。漢書貨殖傳辟猶戎翟之與于越,不相入矣。于亦干之誤。干,越,皆國名,故言戎翟之與干越。顏師古以為春秋之於越,又因于而誤於。當從司馬說為是。(淮南原道篇干越生葛絺,高注曰:干,吳也。劉本改干為于,云:于越一作於越,非。)《柙而》戶甲反。

    【八】【注】夫體天地之極應萬物之數以為精神者,故若是矣。若是而有落天地之功者,任天行耳,非輕用也。

    【疏】流,通也。夫愛養精神者,故能通達四方,並流無滯。既而下蟠薄於厚地,上際逮於玄天,四維上下,無所不極,動而常寂,非輕用之者也。

    【釋文】《下蟠》音盤,郭音煩。

    【九】【注】所育無方。

    【疏】化導蒼生,含育萬物,隨機俯應,不守一方,故不可以形象而域之也。

    【一○】【注】同天帝之不為。

    【疏】帝,審也。總結以前,名為審實之道也。亦言:同天帝之不為也已。

    【校】(一)郭注及成玄瑛本敢下均有輕字。(二)唐寫本無同字。

    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一之精通,合於天倫【二】。野語有之曰:「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聖人貴精【三】。」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四】。能體純素,謂之真人【五】。

    【一】【注】常以純素守乎至寂而不蕩於外,則冥也。

    【疏】純精素質之道,唯在守神。守神而不喪,則精神凝靜,既而形同枯木,心若死灰,物我兩忘,身神為一也。

    【二】【注】精者,物之真也。

    【疏】倫,理也。既與神為一,則精智無礙,故冥乎自然之理。

    【三】【注】與神為一,非守神也;不遠其精,非貴精也;然其跡則貴守之(一)也。

    【疏】莊生欲格量人物,志尚不同,故汎舉大綱,略為四品,仍寄野逸之人,以明言無的當。且世俗眾多之人,咸重財利,則盜跖之徒是也;貞廉純素之士,皆重聲名,則伯夷介推是也;賢人君子,高尚志節,不屈於世,則許由子州支伯是也。唯體道聖人,無所偏滯,故能寶貴精神,不蕩於物,雖復應變隨時,而不喪其純素也。

    【四】【注】苟以不虧為純,則雖百行同舉,萬變參備,乃至純也;苟以不雜為素,則雖龍章鳳姿,倩乎有非常之觀,乃至素也。若不能保其自然之質而雜乎外飾,則雖犬羊之鞹,庸得謂之純素哉!

    【疏】夫混跡世物之中而與物無雜者,至素者也;參變囂塵之內而其神不虧者,至純者也;豈復獨立於高山之頂,拱手於林籟之閒而稱純素哉?蓋不然乎!此結釋前純素之道義也。

    【釋文】《倩乎》七練反。《之觀》古喚反。《鞹》苦郭反。

    【五】【疏】體,悟解也。妙契純素之理,則所在皆真道也,故可謂之得真道之人也。

    【校】(一)趙諫議本之作跡。

    外篇繕性第十六【一】

    【一】【釋文】以義名篇。

    繕性於俗,俗(一)學以求復其初【一】;滑欲於俗(二),思以求致其明【二】;謂之蔽蒙之民【三】。

    【一】【注】已治性於俗矣,而欲以俗學復性命之本,所以求者愈非其道也。

    【疏】繕,治也。性,生也。俗,習也。初,本也。言人稟性自然,各守生分,率而行之,自合於理。今乃習於偽法,治於真性,矜而矯之,已困弊矣。方更行仁義禮智儒俗之學,以求歸復本初之性,故俗彌得而性彌失,學愈近而道愈遠也。

    【釋文】《繕》善戰反。崔云:治也。或云:善也。《性》性,本也。

    【二】【注】已亂其心於欲,而方復役思以求明,思之愈精,失之愈遠。

    【疏】滑,亂也。致,得也。欲,謂名利聲色等可貪之物也。言人所以心靈暗亂者,為貪欲於塵俗故也。今還役用分別之心,思量求學,望得獲其明照之道者,必不可也。唯當以無學學,可以歸其本矣;以無思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