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脈經卷第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腹中有乾血著臍下,與下瘀血湯。

    〔1〕堅 《金匱·婦人産後病》作“悶”,可參。

    〔2〕陽旦 《金匱·婦人産後病》此下有“湯”字。可參。

    〔3〕當歸羊肉湯 《金匱·婦人産後病》作“當歸生姜羊肉湯”,可參。

    婦人産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四五日,趺陽脈微實,再倍其人發熱,日晡所煩躁者,不能食,譫語,利之則愈,宜承氣湯。以熱在裏,結在膀胱也。方在《傷寒》中。

    婦人産〔1〕中虚,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圓主之。

    婦人熱利,重下,新産虚極,白頭翁加甘草湯〔2〕主之。《千金方》又加阿膠。

    〔1〕産 《金匱·婦人産後病》作“乳”,可參。

    〔2〕白頭翁加甘草湯 《金匱·婦人産後病》作“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可參。

    按:

    本篇出自《金匱·婦人産後脈證》。主要論述婦女産後常見疾病。由於産後多亡血傷津,故痙病、鬱冒、大便難是産後常見的三大證,症狀與治法雖有不同,但病機則一,故都以養血復津爲總則。

    産後腹痛原因很多,本篇討論了四種類型,一是血虚内寒,用當歸生姜羊肉湯補血散寒;二是氣血鬱滯,用枳實芍藥散宣通氣血;三是瘀血内停,用下瘀血湯逐瘀止痛;四是陽明胃實,用承氣湯攻下瘀熱。

    産後失血傷氣,陽易浮散,營衛不固,易感風邪,若表虚持久不愈,用桂枝湯,辛温解肌。陽虚挾風熱,用竹葉湯表裏兼治。至若産後虚熱煩嘔,用竹皮大圓安中益氣。産後熱痢,陰血虚極,用白頭翁加甘草湯(疑爲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養陰清熱等,都體現了辨證施治精神。叔和引用《金匱》這些内容,旨在説明産後患病的特點,治療時,既要顧此,又不可拘泥,總以辨證施治爲要。

    平帶下絶産無子亡血居經證第四

    提要:

    本篇主要論述婦女絶産、無子、亡血、疝瘕、腹痛和各種月經病的脈證和治療,并對居經、避年等特殊月經現象的脈證和機理作了闡述。

    師曰:婦人帶下、六極〔1〕之病,脈浮則爲腸鳴腹滿,緊則爲腹中痛,數則爲陰中癢,洪〔2〕則生瘡,弦則陰疼掣痛。

    師曰:帶下有三門:一曰胞門,二曰龍門,三曰玉門。已産屬胞門,未産屬龍門,未嫁女屬玉門。

    問曰:未出門女有三病,何謂也?師曰:一病者,經水初下,陰中熱,或有當風,或有扇者。二病者,或有以寒水洗之。三病者,或見丹下,驚怖得病。屬帶下。

    師曰:婦人帶下,九實〔3〕中事。假令得鼠乳之病,劇易。當劇有期,當庚辛爲期,餘皆倣此〔4〕。

    〔1〕六極 六種極度勞傷虚損的病證,即氣極、血極、筋極、骨極、肌極、精極。

    〔2〕洪 原作“痛”,文義不屬,據錢本、黄本、周本等改。

    〔3〕九實 疑爲《病源》卷三十八帶下三十六疾候之“九痛”。九痛:一者陰中痛傷;二者陰中淋痛;三者小便即痛;四者寒冷痛;五者,月水來腹痛;六者氣滿并痛;七者汁出,陰中如蟲嚙痛;八者脇下皮痛;九者腰痛。

    〔4〕此 黄本、周本此下有小字注:“袁校云:疑有脱誤。”可參。

    問曰:有一婦人,年五十所,病但苦背痛,時時腹中痛,少食多厭,喜脹,其脈陽微,關、尺小緊,形脈不相應,願知所説?師曰:當問病者飲食如何?假令病者言,我不欲飲食,聞穀氣臭者,病爲在上焦;假令病者言,我少多爲欲食,不食亦可,病爲在中焦;假令病者言,我自飲食如故,病爲在下焦,爲病屬帶下。當以帶下治之。

    婦人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土瓜根散主之。

    婦人帶下,脈浮,惡寒、漏下者,不治。

    師曰:有一婦人將一女子年十五所來診,言女年十四時經水自下,今經反斷,其母言恐怖。師曰:此女爲是夫人親女非耶?若親者,當相爲説之。婦人因答言:自是女爾。師曰:所以問者無他,夫人年十四時,亦以經水下?所以斷此爲避年〔1〕,勿怪,後當自下。

    〔1〕避年 婦女月經周期一年來潮一次,屬生理特殊現象。

    婦人少腹冷,惡寒久,年少者得之,此爲無子;年大者得之,絶産。

    師曰:脈微弱而濇,年少得此爲無子,中年得此爲絶産。

    師曰:少陰脈浮而緊,緊則疝瘕,腹中痛,半産而墮傷。浮則亡血,絶産、惡寒。

    師曰:肥人脈細,胞有寒,故令少子。其色黄者,胸上有寒。

    婦人少腹音袞。磊力罪切。轉痛,而復自解,發汗無常,經反斷,膀胱中結堅急痛,下引陰中氣衝者,久必兩脇拘急。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1〕,數十日不止,暮則發熱,少腹裏急痛,腹滿,手掌熱,唇口乾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産,瘀血在少腹中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與温經湯。

    問曰:婦人病下利,而經水反斷者,何也?師曰:但當止利,經自當下,勿怪。所以利不止而血〔2〕斷者,但下利亡津液,故經斷。利止,津液復,經當自下。

    婦人血下,咽乾而不渴,其經必斷,此榮不足,本自有微寒,故不引飲。渴而引飲者,津液得通,榮衛自和,其經必復下。

    〔1〕利 按文義此字疑爲“血”字之訛。

    〔2〕血 錢本、周本等俱作“經”,義長。

    師曰:寸口脈微而濇,微則衛氣不足,濇則血氣無餘。衛不足其息短,其形燥;血不足其形逆,榮衛俱虚,言語謬誤。 趺陽脈浮〔1〕而濇,濇〔2〕則胃氣虚,虚則短氣,咽燥而口苦,胃氣〔3〕濇則失液。少陰脈微而遲,微則無精,遲則陰中寒,濇則血不來,此爲居經,三月一來。

    師曰:脈微血氣俱虚,年少者亡血也。乳子下利爲可,不者,此爲居經,三月一來。

    〔1〕浮 錢本、周本等俱作“微”,可參。

    〔2〕濇 錢本、周本等俱作“微”,可參。

    〔3〕氣 錢本、周本等俱作“熱”,可參。

    問曰:婦人姙娠三月,師脈之,言此婦人非軀,今月經當下。其脈何類?何以别之?師曰:寸口脈,衛浮而大,榮反而弱,浮大則氣强,反弱則少血,孤陽獨呼,陰不能吸,二氣不停,衛降榮竭,陰爲積寒,陽爲聚熱,陽盛不潤,經絡不足,陰虚陽往,一作實。故令少血。時發洒淅,咽燥汗出,或溲稠數,多唾涎沫,此令重虚,津液漏泄,故知非軀,畜煩滿洫〔1〕,月禀一經,三月一來,陰盛則瀉,名曰居經。

    〔1〕洫(xù恤) 田間溝渠。比喻經脈。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一朝而清血,二三日不止。何以治之?師曰:此婦人前絶生,經水不下,今反清血,此爲居經,不須治,當自止。經水下常五日止者,五日愈。

    婦人月經一月再來者,經來,其脈欲自如常。而反微,不利,不汗出者,其經二月必來。

    按:

    本篇重點討論了月經病,對室女之月經病,避年,居經論述尤詳,後世醫家亦多引用。文中所説的避年,似與遺傳有關,尚待進一步研究。避年、居經之説爲王氏首創,對閉經、崩漏之論述雖源於《金匱》,然亦有補充發展,足見其對女子月經生理、病理觀察之深入細緻。對無子、絶産、疝瘕等病脈證的論述雖較簡略,然是王氏臨床經驗,後世醫書如《婦科玉尺》等,亦援引其中内容,故可供參考。

    平鬱冒五崩漏下經閉不利腹中諸病證第五

    提要:

    本篇主要論述鬱冒、崩漏、閉經、腹痛、帶下等病的脈證。并對月經期間不注意衛生保健和誤治引起的變證及其機理作了闡述。

    問曰:婦人病經水適下,而發其汗,則鬱冒不知人,何也?師曰:經水下,故爲裏虚,而發其汗,爲表復虚,此爲表裏俱虚,故令鬱冒也。

    問曰:婦人病如癲疾鬱冒,一日二十餘發。師脈之,反言帶下,皆如師言,其脈何類?何以别之?師曰:寸口脈濡而緊,濡則陽氣微,緊則榮中寒,陽微衛氣虚,血竭凝寒,陰陽不和,邪氣捨於榮衛,疾疾,一作候。起年少時,經水來以合房室,移時過度〔1〕,精感命門開,經下血虚,百脈皆張,中極感陽動,微風激成寒,因虚捨榮衛,冷積於丹田,發動上衝,奔在胸膈〔2〕,津液掩口入,涎唾涌溢出,眩冒狀如厥,氣衝髀裏熱,粗醫名爲癲,灸之,因大劇。

    〔1〕移時過度 此指同房時間過長,勞累過度。

    〔2〕膈 原作“隔”,據錢本、周本等改。

    問曰:婦人病苦氣上衝胸,眩冒,吐涎沫,髀裏氣衝熱。師脈之,不名帶下,其脈何類?何以别之?師曰:寸口脈沉而微,沉則衛氣伏,微則榮氣絶,陽伏則爲疹〔1〕,陰絶則亡血。病當小便不利,津液閉塞,今反小便通,微汗出,沉變爲寒,刻逆嘔沫,其肺成痿,津液竭少,亡血損經絡,因寒爲血厥,手足苦痺,氣從丹田起,上至胸脇,沉寒怫鬱於上,胸中窒塞,氣歷陽部,面翕如醉,形體似肥,此乃浮虚,醫反下之,長針,復重虚榮衛,久發眩冒,故知爲血厥也。

    〔1〕疹(chèn趁) 通“疢”。 熱病。 《集韻》卷七稕:“疢,熱病也。或作疹。”

    問曰:五崩何等類?師曰: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絳津,黄崩者形如爛瓜,青崩者形如藍色,黑崩者形如衃血也。

    師曰:有一婦人來脈,反得微濇,法當吐若下利,而言不,因言夫人年幾何?夫人年七七四十九,經水當斷,反至今不止,以故致此虚也。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爲减,大則爲芤,减則爲寒,芤則爲虚,寒虚相搏,脈則爲革,婦人則半産、漏下,旋覆花湯主之。

    婦人陷經〔1〕漏下,黑不解,膠薑湯〔2〕主之。

    〔1〕陷經 指經氣下陷,漏血不止的病證。

    〔2〕膠薑湯 《金匱要略》方,有方無藥。林億等認爲可能是膠艾湯。考《千金》膠艾湯内有乾姜,似可采用。

    婦人經水不利,抵當湯主之。方〔1〕在《傷寒》中。

    婦人經水閉不利,臟堅僻不止〔2〕,中有乾血。下白物,礬石圓主之。

    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一云:治懷姙腹中疼痛。

    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方在《傷寒》中。一云:腹中痛,小便利,理中湯主之。

    〔1〕方 原脱,據錢本、周本、朱本補。

    〔2〕臟堅僻不止 子宫有堅硬之痞塊不散。臟,此指子臟,即子宫。僻,通“痞”,指痞塊、痞積。沈明宗:“臟,即子宫也,堅癖不止,止當作散字,堅僻不散,子宫有乾血也。”

    按:

    月經雖是婦女的生理現象,然叔和已觀察到行經期間,因“經下血虚,百脈皆張”,而易爲邪侵,誤治多變,如經行同房或誤汗,會致鬱冒;誤灸更加重病情;誤下、誤針變成血厥等,提示人們治療時要注意經期特點和衛生保健。

    叔和還首次系統詳述了五崩症狀,對後世醫家影響頗大,《校注婦人良方》、《景岳全書·婦人規》、《女科經綸》、《婦科玉尺》等亦予引載。此外,還對一些疑似脈證作了闡述鑒别,這些都是王氏的經驗總結,可供臨床參考。

    雖然《金匱》對婦科雜病論述欠詳,叔和還是轉載了其對半産、漏下、經閉、腹痛、帶下等脈證治療的論述,旨在舉一反三,示人診察婦女疾病時,要明察脈證,不可誤用,如半産、漏下,若爲虚寒,同見革脈,均可用旋覆花湯;而衝任虚寒之陷經漏下,則用胶薑湯;又如同一經閉,必定瘀血實證方能用抵當湯;而子宫有乾血,久鬱濕熱而兼見帶下者,則先用礬石圓外治,待帶止後再行論治;再如婦人腹痛,原因很多,文中只舉脾胃虚寒用小建中湯;濕停血滯用當歸芍藥散,意亦在此。

    平咽中如有炙臠〔1〕喜悲熱入血室腹滿證第六

    提要:

    本篇主要論述婦女熱入血室、咽中如有炙臠、臟燥、腹滿等病的證治。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1〕狀,半夏厚朴湯主之。

    婦人臟燥,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2〕,甘草小麥湯〔3〕主之。

    〔1〕臠(luán巒) 原作“腐”,文義不屬,據《金匱·婦女雜病》改。

    〔2〕欠 《金匱·婦人雜病》此下有“伸”字,可參。

    〔3〕甘草小麥湯 《金匱·婦人雜病》作“甘麥大棗湯”,可參。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凉〔1〕,胸脇〔2〕下滿如結胸狀,其人譫語,此爲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虚實而取之。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有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爲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方在《傷寒》中。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了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爲熱入血室,無〔3〕犯胃氣若〔4〕上二焦,必當自愈。二字疑。

    陽明病,下血而譫語,此爲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寫之,濈然汗出者則愈。

    婦人少腹滿如敦敦狀,《要畧》云滿而熱。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後生後疑。者,此爲水與血并結在血室,大黄甘遂湯主之。

    〔1〕凉 《金匱·婦人雜病》此下有“和”字。

    〔2〕脇 錢本、周本等俱作“膈”,可參。

    〔3〕無 《金匱·婦人雜病》此上有“治之”二字,義勝,疑脱。

    〔4〕若 《經傳釋詞·七》:“若,猶及也,與也。”

    按:

    本篇内容全部引自《金匱·婦人雜病脈證并治》,重點闡述婦人經水適來或經水適斷時,熱入血室的證治,如寒熱往來,發作有時如瘧狀的用小柴胡湯,譫語胸脇滿如結胸狀,或陽明熱重,下血譫語,頭汗出的刺期門穴,晝日明了,暮則譫語,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中二焦,必當自愈等,示人不可一過熱入血室,即以小柴胡湯主之,應以辨證施治爲原則。至若咽中如有炙臠,用半夏厚朴湯,臟躁用甘草小麥湯(疑即《金匱》之甘麥大棗湯),水血互結腹滿用大黄甘遂湯等等,都一直在指導着臨床。

    平陰中寒轉胞陰吹陰生瘡脱下證第七

    提要:

    本篇論述婦女陰寒、轉胞、陰吹、陰瘡、陰挺等病的脈證及治療。

    婦女陰寒,温中坐藥,蛇床子散主之。

    婦人著坐藥,强下其經,目眶爲痛,足跟難以踐地,心中狀如懸。

    問曰:有一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得病〔1〕轉胞,不得溺也。何以故?師曰:此人故肌盛,頭舉身滿,今反羸瘦,頭舉中空感,一作减。胞系了戾〔2〕,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服腎氣圓,以中有茯苓故也。方在《虚勞》中。

    〔1〕得病 周本作“此病”:《金匱·婦人雜病》作“此名”。

    〔2〕了戾 謂繚繞扭轉也。《説文注·了部》:“凡物二股或一股結紏紾縛不伸直曰了戾。”

    師曰:脈得浮緊,法當身軀疼痛,設不痛者,當射云何?因當射言。若腸中痛、腹中鳴、欬者,因失便,婦人得此脈者,法當陰吹。

    師曰:寸口脈浮而弱,浮則爲虚,弱則無血,浮則短氣,弱則有熱,而自汗出。趺陽脈浮而濇,浮則氣滿,濇則有寒,喜噫吞酸。其氣而下,少腹則寒。少陰脈弱而微,微則少血,弱則生風,微弱相搏,陰中惡寒,胃氣下泄,吹而正喧〔1〕。

    師曰:胃氣下泄,吹〔2〕而正喧,此穀氣之實也,膏髮煎〔3〕導之。

    〔1〕正喧 謂聲大而嘈雜,連續不斷。

    〔2〕吹 《金匱·婦人雜病》此上有“陰”字,可參。

    〔3〕煎 原脱,據周本補,與《金匱·婦人雜病》合。

    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則生瘡。

    少陰脈數則氣淋,陰中生瘡。

    婦人陰中蝕瘡爛,狼牙湯洗之。

    婦人臟腫如瓜,陰中疼引腰痛者,杏人湯主之。

    少陰脈弦者,白腸〔1〕必挺核。

    少陰脈浮而動,浮則爲虚,動則爲痛,婦人則脱下。

    〔1〕白腸 指直腸。《難經·三十五難》:“小腸謂赤腸,大腸謂白腸,膽者謂青腸,胃者謂黄腸,膀胱者謂黑腸。”

    按:

    本篇論述的婦女陰寒、陰吹、轉胞、陰瘡等病都本於《金匱·婦人脈證并治》,然在脈證方面,叔和均作了補充并有所發展,如陰寒,《金匱》只云治療方藥,王氏則補叙了患婦置放坐藥而强下其經所出現的症狀。又如陰瘡,王氏則補充了少陰脈滑而數也主陰中生瘡、氣淋。再如陰吹,《金匱》只云大便燥熱,腑氣不通的類型,叔和則補充了腸中痛,腹中鳴,欬嗽,失便,脈浮緊和中焦虚寒及氣血虚寒等類型。至若篇中轉胞條:“何以故……頭舉中空感。”《金匱》的現存流行本則無。《病源》卷四十有:“張仲景云:婦人本肥盛,頭舉身滿,今羸瘦,頭舉中空减,胞系了戾,亦致胞轉。”是《金匱》脱漏,還是叔和補充,尚待考證。此外,文中還討論了臟腫、脱肛、子宫脱下等病的脈證,這些都是王氏經驗之談,後世醫書如《諸病源候論》等亦有援引,可供臨床參考。

    平婦人病生死證第八

    提要:

    本篇主要論述婦人雜病和産後熱病等之生死脈證,以及判斷産後生死之脈象。

    診婦人漏血,下赤白,日下血數升,脈急疾者,死;遲者,生。

    診婦人漏下赤白不止,脈小虚滑者,生;大緊實數者,死。

    診婦人新生乳子,脈沉小滑者,生;實大堅弦急者,死。

    診婦人疝、瘕、積、聚,脈弦急者,生;虚弱小者,死。

    診婦人新生乳子,因得熱病,其脈懸小,四肢温者,生;寒清者,死。

    診婦人生産,因中風、傷寒、熱病,喘鳴而肩息,脈實大浮緩者,生;小急者,死。

    診婦人生産之後,寸口脈焱〔1〕疾不調者,死;沉微附骨不絶者,生。

    金瘡在陰處,出血不絶,陰脈不能至陽者,死;接陽而復出者,生。

    〔1〕焱(yàn焰) 火花也。此喻脈浮大無根,像盛大之火花瞬間即逝。

    按:

    本篇論述婦人雜病的生死脈證,頗合臨床實際,有一定指導意義,故《婦人良方》、《婦科玉尺》等亦予轉載。其對産婦熱病,喘鳴等生死脈證的論述,雖源於《内經》,而略有發展,其從脈象判斷産婦生死,是有理論和臨床實踐作依據的,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歷代醫家如陳自明、施桂堂、李中梓、沈金鰲、蕭壎等亦有援引闡述,對後世有一定影響,但仍須結合具體情况,用之方保無虞。

    平小兒雜病證第九

    提要:

    本篇論述小兒的正常脈象、變蒸的脈證,以及風癎、乳積、飧洩、囟陷等雜病的脈證和預後。

    小兒脈,呼吸八至者平,九至者傷,十至者困。

    診小兒脈,法〔1〕多雀鬭〔2〕,要以三部脈爲主。 若緊爲風癎,沉者乳不消,弦急者客忤氣。

    小兒是其日數應變蒸之時,身熱而脈亂,汗不出,不欲食,食輒吐〔3〕者,脈亂無苦也。

    小兒脈沉而數者,骨間有熱,欲以腹按冷清也。

    〔1〕法 黄本、周本等俱無,可參。

    〔2〕雀鬭 鬭,原作“鬬”,誤字,據楊本、錢本等改。鬭同鬥,争也。雀鬭,言脈來如雀鳥相鬥,快速撲擊狀。

    〔3〕(xiàn 现) 《廣韻》卷三銑:“,小兒嘔乳也。”

    小兒大便赤,青瓣,飧洩,脈小,手足寒,難已;脈小,手足温,易已。

    小兒病困,汗出如珠,著身不流者,死。

    小兒病,其頭毛皆上逆者,必死。耳間青脈起者,瘈〔1〕痛。

    小兒病而囟陷入,其口唇乾,目皮反,口中氣出〔2〕冷,足與頭相抵,卧不舉身,手足四肢垂,其卧正直如得縛,其掌中冷,皆死。至十日,不可復治之。

    〔1〕瘈 通“瘛”。筋脈拘急而攣縮。

    〔2〕氣出 錢本、周本等此二字互乙,義勝。

    按:

    古人診小兒病,亦重察脈,叔和於此,有較深入觀察。指出小兒常脈爲一息八至,多雀鬭樣。寸口三部以大指總按則可,若一息九至爲有病,十至則病危。總結了風癎,乳積、客忤氣,飧泄等病的脈證。文中提到的一些“死證”的辨證要點,有一定臨床意義,後世醫書如《病源》、《察病指南》、《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等亦有援引。

    小兒變蒸之説,始於王叔和,隋唐以後,不少醫書如《病源》、《千金方》、《外臺》、《小兒藥證直訣》等,沿襲此説,相演益繁,認爲這是小兒在兩週歲内必須經過的正常生理發育過程,所謂變,就是變其情智,發其聰明,所謂蒸,就是蒸其血脈,長其百骸,不爲病態。但也有不少醫家如張景岳、陳復正等認爲變蒸是一種病態,若保護得宜,小兒在身體發育和智慧增長過程中,不一定出現論中所描述的變蒸證候。後世醫家多傾向於張景岳觀點,因此,變蒸學説,尚待進一步研究。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