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本节前陷中。

    地五会 在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不灸。

    丘墟 在足外踝如前陷中,去临泣三寸。一云伸脚取之。

    临泣 在小指次指本节后间,去侠溪一寸半。

    付阳 在外踝上三寸太阳前少阳后筋骨间。

    悬钟 一名绝骨,在外踝上三寸动者中。

    光明 在足外踝上五寸。

    外丘 在足外踝上七寸。

    阳辅 在足外踝上,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许,去丘墟七寸。

    阳交 在足外踝上七寸,斜属三阳分肉间。

    阳陵泉 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

    阳关 在阳陵泉上五寸,犊鼻外陷中。

    环铫〔1〕 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取上足。一云髀枢中外砚骨陷中。

    〔1〕环铫 即环跳穴。

    中渎 在髀外膝上五寸分肉间陷中。

    足少阴肾经十一穴第二十九

    涌泉 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

    然谷 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

    太溪 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

    太钟 在足踝后。

    水泉 去太溪下一寸,在内踝下。

    照海 在足内踝下。

    复溜 在足内踝上二寸陷中。

    交信 在足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廉筋骨间。

    筑宾 在内踝上端分中。

    阴谷 在膝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得之。

    会阴 在大便前小便后两阴间。

    足太阳膀胱经十七穴第三十

    至阴 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通谷 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

    束骨 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京骨 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

    申脉 在足外踝下陷中容爪甲。

    金门 在足外踝下,名曰关梁。

    仆参 在足跟骨下陷中。

    昆仑 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一云在外踝从地直上三寸两筋骨中。

    承山 在兑肠下分肉间陷中。

    飞扬 在外踝上七寸。

    承筋 在中央陷中,不刺。《千金》云:在胫后从脚跟上七寸中。

    合阳 在膝约中央下二寸。

    委中 在腘中约纹动脉。

    委阳 在足太阳后出于腘中外廉两筋间,承扶下。

    浮郄 在委阳上一寸,展足得之。

    殷门 在肉郄下六寸。

    扶承 一名肉郄,在尻臀下股阴下纹中。

    三阴三阳流注法

    肺手太阴 少商、鱼际、大泉、列缺、经渠、尺泽、募中府、俞三椎;

    大肠手阳明 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募天枢、俞十六椎;

    心主手厥阴 中冲、劳宫、大陵、内关、间使、曲泽、募巨阙、俞五椎;

    心手少阴 少冲、少府、神门、通里、灵道、少海;

    小肠手太阳 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溪、小海、募关元、俞十八椎;

    脾足太阴 隐白、大都、大白、公孙、商丘、阴陵泉、募章门、俞十一椎;

    胃足阳明 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三里、募中脘、俞十二椎;

    肝足厥阴 大敦、行间、太冲、中封、中郄、曲泉、募期门、俞第九椎;

    胆足少阳 窍阴、侠溪、临泣、丘墟、阳辅、阳陵泉、募日月、俞第十椎;

    肾足少阴 涌泉、然谷、太溪、水泉、复溜、阴谷、募京门、俞十四椎;

    膀胱足太阳 至阴、通谷、束骨、京骨、昆仑、委中、募中极、俞十九椎;

    三焦手少阳 关冲、腋门、中渚、阳池、支沟、天井、募石门、俞十三椎。

    上五脏六腑三阴三阳十二经脉,脏腑出井流荥,注俞过原,行经入合,募前后法。假令肺手太阴为脏,出于少商为井,流于鱼际为荥,注于大泉为俞,过于列缺为原,行于经渠为经,入于尺泽为合,募在中府,俞在第三椎。他皆仿此。

    阳井为金,阴井为水;阳荥为水,阴荥为火;阳俞为木,阴俞为火;阳原为火,阴原为金;阳经为火,阴经为金;阳合为土,阴合为水。

    妇人第二法四十五首

    绝子 灸然谷五十壮,穴在内踝前直下一寸。

    胞门闭塞,绝子 灸关元三十壮,报之。

    妊胎不成,若堕胎腹痛,漏胞见赤 灸胞门五十壮,关元左边二寸是也,右边名子户。又灸气门穴,在关元旁三寸,各五十壮。《千金》云:百壮。

    子脏闭塞不受精 灸胞门五十壮。

    绝嗣不生,漏下赤白 灸泉门十壮,三报之,穴在横骨当阴上际。

    石门穴 在气海下一寸,针入一分,留三呼,得气即泻,主妇人气痛坚硬,产后恶露不止,遂成结块,崩中〔1〕断绪,日灸二七至一百止。

    〔1〕崩中 病名,即血崩。指妇人未值经期而阴道大量出血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崩中候:“崩中者,脏腑损伤,冲脉任脉血气俱虚故也。”

    关元 在石门下一寸,主断绪,产道冷,针入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亦佳,但不及针,日灸一百止。

    崩中带下,因产恶露不止 中极穴在关元下一寸,妇人断绪最要穴,四度针即有子。若未有更针,入八分,留十呼,得气即泻,灸亦佳,但不及针,日灸三七至三百止。

    白崩中 灸少腹横纹当脐孔直下一百壮。又灸内踝上三寸左右各一百壮。

    带下 灸间使三十壮。又淋,小便赤,尿道痛,脐下结如覆杯,或因食得,或因产得,恶露不下,遂为疝瘕,或因月事不调,血结成块,皆针之如上。

    妇人遗尿,不知时出 灸横骨当阴门七壮。

    妊不成,数堕落 灸玉泉五十壮,三报之。中极是。

    灸夹丹田两边相去各一寸名四满 主月水不利,贲血〔1〕上下,并无子,灸三十壮。丹田在脐下二寸。

    〔1〕贲血 大出血。按“贲”,大。《集韵•文韵》:“贲,大也。”

    妇人胞落〔2〕 灸脐中二百壮。

    〔2〕胞落病名,即阴挺。凡妇女子宫下垂,甚则挺出阴hu之外,或阴道壁膨出,统称阴挺。因多发生于产后,故又有“产肠不收”之称。

    水泄痢 灸气海百壮,三报之。

    胞落灸身交五十壮,三报之,是脐下横纹中。又灸背脊当脐五十壮。又灸玉泉五十壮,三报之。又灸龙门二十壮,三报之,是阴中上外际。

    胞下垂注,阴下脱 灸夹玉泉三寸,随年壮,三报之。

    阴冷肿痛 灸归来三十壮,三报之,夹玉泉两旁五寸。

    妇人无乳法 初针两手小指外侧近爪甲深一分,两手腋门深三分,两手天井深六分,若欲试之,先针一指即知之。神验不传。

    妇人逆产足出 针足太阴入三分,足入乃出针,穴在内踝后白肉际陷骨宛宛中。

    横产手出 针太冲入三分,急补百息,去足大指奇一寸。

    胞衣不出〔3〕 针足太阳入四寸,在外踝下后一寸宛宛中。又针足阳入三分。在足外踝下白肉际。

    〔3〕胞衣不出 病名,指因胎儿娩出后元气大耗,无力推胞外出,或败血不下,或感受外邪,气血凝滞而致胎儿娩出后胎盘迟迟不下的病证。

    产后脉绝不还 针合谷入三分,急补之。又主胎上抢心。

    心一作阴中懊痛 针涌泉入三分。

    心中懊痛 针劳宫入五分补之。

    产后出汗不止 针太冲,急补之。

    产难,月水不禁,横生胎动 皆针三阴交。

    胞衣不出或腹中积聚 皆针胞门入一寸,先补后泻,去关元左二寸。又针章门入一寸四分。

    子死腹中及难产 皆针胞门。

    胎动及崩中下痢,奔气上逆 针丹田入一寸四分,在脐下二寸。

    凡难产 针两肩井一寸,泻之,须臾即生也。

    漏胞下血不禁 灸关元两旁相去三寸百壮。

    妇人阴中痛,引心下少腹绞痛 灸膝外边上去一寸宛宛中。

    妇人下血,泄痢赤白,漏血 灸足太阴五十壮,在内踝上三寸百壮,主腹中五寒。

    妇人漏下赤白,月水不利 灸交仪,穴在内踝上五寸。

    妇人下血漏赤白 灸营池四穴三十壮,在内踝前后两边池上脉,一名阴阳。

    妇人漏下赤白,四肢痠削 灸漏阴三十壮,穴在内踝下五分微动脉上。

    妇人下赤白漏,泄注 灸阴阳穴,随年壮,三报之,在足拇指下屈里表头白肉际。

    小儿惊痫第三法二十一首

    曲泽 主心下澹澹〔1〕,喜惊。

    〔1〕澹澹 水波动貌。《文选•宋玉•高唐赋》:“水澹澹而盘纡兮,洪波淫淫之溶。”李善注:“《说文》曰:“澹澹,水摇也。”此谓神志不安,心中忐忑。

    阴交、气海、大巨、主惊不得卧。

    阴主卧惊,视如见星。

    大钟、郄门 主惊恐畏人,神气不足。

    然谷、阳陵泉 主心中悚惕〔1〕,恐人将捕之。

    〔1〕悚(sǒng 耸)惕 恐惧不安貌。按“悚”,恐惧。《玉篇•心部》:“悚,惧也。”

    解溪 主瘛疭而惊。

    少冲 主太息烦懑,少气悲惊。

    行间 主心痛数惊,心悲不乐。

    阳谷 主风眩惊,手卷。

    厉兑 主多卧好惊。

    腋门 主喜惊妄言,面赤。

    神门 主数噫,恐悸少气。

    间使 主喜惊,瘖 〔2〕不能言。

    〔2〕瘖 声音嘶哑或失音、不能言。《说文解字•疒部》:“瘖,不能言也。”《素问•宣明五气》王冰注:“邪内搏于阴则脉不流,故令瘖不能言。”

    三间、合谷 主喜惊。

    阳溪 主惊瘛。

    通里 主心下悸。

    大陵 主心中澹澹惊恐。

    手少阴阴郄 主气惊心痛。

    天井 主惊瘛。

    后溪 主泪出而惊。

    腕骨 主烦懑,惊。

    鼻病第四法七首

    鼻中拥塞 针手太阳入三分,在小指外侧后一寸白肉际宛宛中。

    囟一穴 主鼻塞不闻香气,日灸二七至一百壮,初灸时痛,五十壮已去不痛,七百壮〔3〕还痛即止,至四百壮渐觉鼻轻。

    〔3〕七百壮 据文义“七”当作“一”。

    治鼻中瘜肉 灸上星二百壮,入发际一寸。又夹上星相去三寸各百壮。

    衄时痒 便灸足大指节横理三毛中十壮,剧者百壮,衄不止灸之。并主阴卵肿。

    鼻衄不止 灸涌泉二穴百壮。

    灸鼻两孔与柱七壮 主鼻涕出不止。

    舌病第五法二十五首

    重舌 灸行间,随年〔1〕,穴在足大指歧中二穴。

    〔1〕随年 灸法术语,即随年壮。指艾灸壮数与年龄相同,年几岁即灸几壮。

    小儿重舌 灸左足踝上七壮。又灸两足外踝上三壮。

    紧唇 灸虎口,男左女右,七壮。又灸承浆三壮。

    牙齿疼 灸两手中指背第一节前有陷处七壮,下火立愈。

    齿疼 灸外踝上高骨前交脉上七壮。

    风牙疼逐左右 以绳量手中指头,至掌后第一横纹,折为四分,以度横纹后,当臂两筋间,当度头灸三壮,随左右灸之,两相患,灸两臂至验。

    耳聋鸣 客主人一名上关,在听会上一寸动脉宛宛中,针入一分,主耳聋鸣如蝉。又聤耳脓出亦宜灸,日三壮至二百壮,侧卧张口取之。

    又 听会在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中,一名耳门,针入三分,主耳聋,耳中如蝉鸣,通耳灸,日五壮至七壮止,十日后还依前灸之,慎生冷醋滑酒面羊肉蒜鱼热食。

    又 合谷在虎口后纵纹头〔2〕立指取之宛宛中,主耳聋,飕飕然如蝉鸣,宜针入四分,留三呼五吸,忌灸,慎洗手。凡针手足,皆三日勿洗也。

    〔2〕纵纹头 “纹”原作“文”,今改。按“文”,同“纹”。纹理,花纹。《古今韵会举要•文韵》:“文,理也。如木有文亦曰理。”

    耳风聋雷鸣 灸阳维五十壮,在耳后引耳令前弦弦筋上是。

    耳聋不得眠 针手小指外端近甲外角肉际,入二分半补之。又针关冲,入一分半补之。又针腋门,在手小指次指奇间,入三分补之。

    牙车失欠蹉跌〔1〕 灸第五椎,日二七壮。满三百壮不瘥,灸气冲二百壮,胸前喉下寅骨中是。又灸足内踝上三寸宛宛中三百壮,三报之。

    〔1〕牙车失欠蹉跌 即下颌关节脱臼。

    听会 主牙车急及脱臼相离二寸,在上关下一寸,一名耳门,侧卧张口乃得之,针入三分,留三呼,得气即泻,不补,宜灸,日五壮至七壮止,十日后还依前灸。慎生冷醋滑。

    又法 下关在耳门下一寸宛宛中动脉际是也,主牙车脱关不得嚼食,侧卧开口取之,针入四分,与上同法,灸数亦同,忌热食酒面。

    颊车 在耳下二韭叶宛宛中,主牙车不开,口噤不言及牙疼不得食,牙颊肿,侧卧张口取之,针入四分,得气即泻,不补,宜灸,日七壮至七七壮即止。

    喉痹针两手小指爪纹中,出血三大豆许即愈,左刺左,右刺右。

    又 手无名指甲后一韭叶名关冲,主喉痹不得下食饮,心热噏噏〔2〕,常以缪刺〔3〕之,患左刺右,患右刺左也,都患刺两畔。

    〔2〕噏(xī 吸)噏(xī 吸) 气短不续貌。按“噏”,同“吸”。《广韵•缉韵》:“噏,同吸。”《诸病源候论》卷三•虚劳候:“六曰精极,令人少气,噏噏然内虚,五脏气不足。”

    〔3〕缪刺 针刺方法之一,又称交经缪刺。指左侧有病取右侧穴,右侧有病取左侧穴的交叉刺法。临床一般以浅刺井穴和呈现淤血的络脉为主,用以治疗络脉的病变。《素问•缪刺论》:“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咽喉酸辛 灸少冲七壮,雀屎大炷〔4〕。

    〔4〕雀屎大炷 “炷”原作“注”,据文义改。

    神门、合谷 主喉痹心烦。

    脚气第六法三首 论一首

    〔1〕支法存 晋代医家,善治脚气病,撰有《申苏方》五卷,已佚。

    初灸风市,次伏菟,次犊鼻,次膝目,次三里,次上廉,次下廉,次绝骨,凡八穴。风市穴,令病人起正身平立,垂两手直下舒十指掩著两髀,便点手中指头髀大筋上灸百壮,逐轻重灸之,轻者不可减百壮,重者一穴五六百壮。伏菟穴,令病人累夫端坐,以病人手夫横掩膝上,夫下旁与曲膝头齐,上旁侧夫际当中央是,灸百壮,亦可五十壮。犊鼻穴在膝头盖骨上际外角平处,以手按之得节解是,一法云在膝头下近外三骨箕踵中,动脚以手按之得窟解是。灸五十壮,可至百壮。膝目穴在膝头下两旁陷者宛宛中是,灸百壮。三里穴在膝头骨节下一夫附胫骨外是,一法云在膝头骨节下三寸,人有长短大小,当以病人手夫度取,灸百壮。上廉穴在三里下一夫,亦附胫骨外是,灸百壮。下廉穴在上廉下一夫,亦附胫骨外是,灸百壮。绝骨穴在足外踝上一夫,亦云四寸是,灸百壮。

    凡此诸灸,不必一顿灸尽壮数,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之中令尽壮数为佳。凡病一脚灸一脚,病两脚便灸两脚也。凡脚弱病多著两脚,一方云觉脚异便灸三里、绝骨各一处,两脚异者合四穴灸之,多少逐病轻重。大要虽轻不可减百壮,不瘥速令以次灸之,多则佳。

    脚疼,三阴交三百壮,神良。一云灸绝骨最要。论曰:有人得之不以为事,不觉忽然入腹,腹肿心热,其气大上,遂至绝命。当知微觉有异,即须大灸之,乃得应手即瘥。亦依旧支法存〔1〕灸之梁丘、犊鼻、三里、上廉、下廉、解溪、太冲、阳陵泉、绝骨、昆仑、阴陵泉、三阴交、足太阳复溜、然谷、涌泉、承山、束骨等凡一十八穴。旧法多灸百会、风府、五脏六腑俞募,顷来灸者悉觉引气向上,慎不得灸,以上大忌之。

    又灸足十指奇端去奇一分,两足凡八穴,名曰八冲,极下气。足十指端名曰气端,日灸三壮。其八冲可日灸七壮,气下即止。艾炷须小作之。

    诸风第七法六十九首 论一首

    肺中风者,其人偃卧〔1〕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者,肺风之证也。视眼以下鼻上两边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速灸肺俞百壮,小儿减之;若色黄者,此为肺已伤,化为血矣,不可复治。其人当妄言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寻缝,如此数日死。若为急风所中,便迷妄恍惚,狂言妄语,或少气惙惙,或不能言,若不速治,宿昔而死。亦觉便灸肺俞、膈俞、肝俞数十壮,急服续命汤,可救也。若涎唾不止者,既灸,当与汤也。

    〔1〕偃卧 仰卧。按“偃”,仰卧。《说文解字•人部》段玉裁注:“凡仰卧曰偃,引申为凡仰之称。”

    肝中风者,但踞坐〔2〕不得低头,绕两眼连额微有青者,肝风之证也。若唇色青,面黄,尚可治,急灸肝俞百壮,急服续命汤;若色大青黑者,此为肝已伤,不可复治,数日而死。

    〔2〕踞(jù 剧)坐 伸开腿坐。《正字通•足部》:“踞,据物坐曰踞。”

    心中风者,其人但得偃卧,不得倾侧,闷乱冒绝汗出,心风之证也。若唇正赤,尚可治,灸心俞百壮,急服续命汤;若或青或白或黄或黑,此为心已坏,为水,不可复治,旬日死一云五六日死。

    脾中风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满。视身通黄,口吐咸汁,尚可治,灸脾俞百壮,急服续命汤;若目下青,手足青,不可复治。

    肾中风者,其人踞坐腰痛。视胁左右未有黄色如饼粢〔3〕大,尚可治,灸肾俞百壮,急服续命汤;若齿黄赤,鬓发直,面土色,不可复治。

    〔3〕饼粢(zī 资) 即饼餈,米饼。按“粢”,同“餈”。《说文解字•食部》:“餈,稻饼也。粢,餈或从米。”

    大肠中风者,卧而肠鸣不止,灸大肠俞百壮,服续命汤。

    论曰:凡风病内外沉浮者,内是五脏,外是皮肤;沉是骨髓,浮是血脉。若在腠理,汤药所及;若在五脏,酒醪所至;若在血脉,针灸所中;深在骨髓,扁鹊自云不能如何。

    风痱〔1〕者,卒不能言,口噤,手不随而强直。灸法:度病者手小指内歧间,至指端为度,以置脐上,直望心下,丹注度上端毕,又作两度,续在注上合其下开上,取其本度,横置其开上令三合,其状如倒作厶字形也。男度右手,女度左手,嫌不分明,故以丹注。三处起火各百壮。夫眼动〔2〕,口偏,舌不转者,灸口吻边横纹赤白际逐左右,随年壮,三报之,不瘥更报。

    〔1〕风痱 病证名,一名痱。临床表现以肢体瘫痪,身无痛,或有轻度意识障碍为主证。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痱候。

    〔2〕(shùn 顺)动 肌肉掣动,抽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肝风占候,口不能言 灸鼻下人中,次大椎,次肝俞,各五十壮。

    心风 灸心俞各五十壮。

    脾风 灸脾俞各五十壮。

    脾风占候,言声不出,或手上下 灸手十指头,次灸人中、大椎,两耳门前脉去耳门上下行一寸,次两大指节上下,六穴各七壮。

    卒中风口 以〔3〕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气,一头纳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4〕,灸七壮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传。又灸手交脉三壮,左灸右,右灸左,其炷如鼠矢,横安之,两头放火烧之。

    〔3〕(wěi 伟) 竹名。《玉篇•竹部》:“,竹。”又“”同“苇”。芦苇。《集韵•尾韵》:“苇名。《说文》:大葭也。通作。”

    〔4〕燃 原作“然”,今改。按“然”,同“燃”。《说文解字•火部》:“然,烧也。”徐铉注:“然,今俗别作燃。”

    凡卒中风,口噤不得开 灸颊车二穴,穴在耳下八分小近前,灸五壮,即得语,又随年壮,口僻〔5〕左右灸之。

    〔5〕口僻 口歪。按“僻”,歪斜。《灵枢经•经筋》:“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张景岳注:“僻,歪斜也。”

    治尸厥〔1〕法 凡尸厥如死,脉动如故,针百会入二分补之,灸熨两胁,又针足中指头去甲如韭叶,又针足大指甲下肉侧去甲三分。

    〔1〕尸厥 病证名,厥证之一。泛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状如昏死的病证。《素问•缪刺论》:“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张景岳注:“尸厥,上下离竭,厥逆气乱,昏愦无知,故名尸厥。”

    灸失瘖不语法 先灸天窗五十壮讫,息火乃移灸百会五十壮,毕,还灸天窗五十壮。若初发先灸百会,则风气不得泄,内攻五脏,当闭伏,更失瘖也,所以先灸天窗次灸百会乃佳。一灸五十壮,息火泄气复灸之,视病轻重,重者处各三百壮,轻者以意。一云次灸肩井得二百壮,即灸二里三壮若五壮,以下气也。鸠尾可灸百壮,灸至五十壮暂息火也。

    又法 凡一切中风服药益剧者,但是风穴皆灸之三壮,神良。欲除根本,必须火艾,专恃汤药则不可瘥。

    灸角弓反张法 唇青眼戴〔2〕,角弓反张,始觉发动,即灸神庭七壮,穴在当鼻直上发际。次灸曲差二穴各七壮,穴在神庭两旁各一寸半。次灸上关二穴各七壮,在耳前上廉起骨陷中,一名客主人。次灸下关二穴各七壮,在耳前动脉下空下廉陷中。次灸颊车二穴各七壮,穴在耳下曲颊端陷中。次灸廉泉一穴七壮,在当颐直下骨后陷中。次灸囟会一穴七壮,在神庭上一寸。次灸百会一穴七壮,在当顶上正中央。次灸本神二穴各七壮,在耳直上入发际二分。次灸天柱二穴各七壮,在项后大筋外入发际陷中。次灸陶道一穴七壮,在大椎节下间。次灸风门二穴各七壮,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次灸心俞二穴各七壮,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次灸肝俞二穴各七壮,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次灸肾俞二穴各七壮,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次灸膀胱俞二穴各七壮,在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次灸曲池二穴各七壮,穴在肘外曲头陷中,屈肘取之。次灸肩髃二穴各七壮,在两肩头止中两骨间陷中。次灸支沟二穴各七壮,在手腕后二寸两骨间陷中。次灸合谷二穴各七壮,在手大指虎口两骨间陷中。次灸间使二穴各七壮,在掌后三寸两筋间。次灸阳陵泉二穴各七壮,在膝下骨前陷中。次灸阳辅二穴各七壮,在外踝上绝骨陷中。次灸昆仑二穴各七壮,在外踝后跟骨上陷中。

    〔2〕眼戴 即戴眼,一称戴睛上插,症见目睛上视,不能转动,常见于小儿急惊风,厥阴风痰阻闭等,为太阳经绝证。《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

    上以前主久风卒风,缓急诸风,发动不自觉知,或心腹胀满,或半身不遂,或口噤不言,涎唾自出,目闭耳聋,或举身冷直,或烦闷恍惚,喜怒无常,凡有风皆灸之,神验。

    鼻交〔1〕中一穴,针入六分,得气即泻,留三呼,泻五吸,不补,亦宜灸,然不如针。此主癫风,角弓反张,羊鸣,大风青风,面风如虫行,卒风,多睡健忘,心中愦愦,口噤,奄倒不识人〔2〕,黄疸急黄,八种大风,此之一穴皆主之,莫不神验。慎酒面生冷醋滑猪鱼蒜荞麦浆水。

    〔1〕(è 饿) 鼻梁。《说文解字·面部》:“,鼻茎也。”《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王冰注:“,谓鼻也。”

    〔2〕奄倒不识人 “奄”原作”,今改。按”,通“奄”。忽然。《文选·傅毅·舞赋》:“翼尔悠往复辍已。”李善注:“,犹奄也……《方言》曰:奄,遽也。”“奄倒不识人”,谓忽然昏倒,不省人事。

    杂灸法 凡风,灸上星二百壮,又前顶二百壮,百会一百壮,脑户三百壮,风府三百壮。凡大风,灸百会七百壮。凡百诸风,灸大椎平处两相二寸三分,以病人指寸量之,各一百壮。治风,耳后八分半有穴,灸一切风,若狂者亦瘥。耳门前灸百壮,治卒病恶风,欲死不言及肉痹不知人,灸第五椎名曰脏俞各一百五十壮。

    扁鹊曰:凡心风,灸心俞各五十壮,第五节对心是也。肝俞主肝风,腹胀,食不消化,吐血酸削,四肢羸露,不欲食,鼻衄,目眴〔3〕,眉头胁下痛,少腹急,灸百壮。大肠俞主风,腹中雷鸣,大肠灌沸,肠澼泄痢,食不消化,少腹绞痛,腰脊疼强,大小便难,不能饮食,灸百壮,三报之。

    〔3〕目眴(xún旬)目眩。《集韵·谆韵》:“眴,目眩也。”

    治卒中恶闷热毒欲死 灸足大指横纹,随年壮。若筋急不能行者,若内筋急灸内踝上三十壮,外筋急灸外踝上三十壮,愈;若戴睛上插者,灸两目后眦二七壮。若不语,灸第三椎五百壮;若不识人,灸季肋头七壮;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灸阴囊下第一横理十四壮。

    腋门二穴 主风,灸五十壮,亦可九壮。

    治风,身重心烦,足胫疼 灸绝骨百壮,在外踝上三寸。一云四十。又云一夫。

    凡卒中风,口噤不开 灸机关二穴,在耳下八分近前,灸五壮即愈。一云随年壮。僻者逐左右灸之。

    治头风摇动 灸脑后玉枕中间七壮。

    治猥退风偏风半身不随〔1〕法 肩髃主偏风,半身不随,热风头风刺风,手不上头,捉物不得,挽弓不开,臂冷酸疼无力,针入八分,留三呼,泻五吸,在膊骨头陷中平手取之。偏风不随,可至二百壮,过多则臂强。慎酒肉五辛热食浆水。又针曲池入七分,得气即泻,然后补之,太宜灸,日十壮至一百壮止,十日更报下少至二百壮。又针列缺入三分,留三呼,泻五吸,亦可灸之,日七壮至一百,总至三百壮。

    〔1〕半身不随 即半身不遂。按“随”,听使唤。也作“遂”。《诸病源候论》卷一·风半身不随候:“半身不随者,脾胃气弱,血气偏虚,为风邪所乘故也。”

    阳池上一夫两筋间陷中,主刺风热风,耳聋鸣,手不仁,冷风手颤〔2〕,偏风半身不随。阳池、支沟下一夫覆腕当纹宛宛中,亦主或因损后把捉不得,针入三分,留三呼,泻五吸,忌灸。

    〔2〕手颤 “颤”原作“战”,今改。按“战”,通“颤”。发抖。《说文通训定声·乾部》:“战,假借为颤。”

    商丘在内踝前陷中,主偏风痹,脚不得履地,刺风头风,热风阴痹,针入三分,留三呼,泻五吸,疾出之,忌灸。偏风,半身不随,脚重热风疼,不得履地针入四分,留三呼,得气即泻,疾出针于痕上灸之良,七壮。

    灸猥退风半身不随法 先灸天窗,次大门,脑后尖骨上一寸,次承浆,次风池,次曲池,次手髓孔,腕后尖骨头宛宛中,次手阳明大指奇后,次脚五册〔1〕,屈两脚膝腕纹,次脚髓孔,足外踝后一寸,次足阳明足拇指奇三寸,各灸百壮。若有手足患不随,灸百会,次本神,次肩髃,次心俞,次手少阳,次足外踝下容爪外,并依左右五百壮。面上游风如虫行,习习然起,则头旋眼暗,头中沟垄起,灸天窗,次两肩上一寸当瞳仁,次曲眉,在两眉间,次手阳明,次足阳明,各灸二百壮。

    〔1〕脚五册疑即足五里。经穴名,属足厥阴肝经。参见本书卷二十七·小肠病“足五册”条注释。

    时行法第八法四首

    初得一日二日,但灸心下三处。第一去心下一寸,名巨阙,第二去心下二寸,名上脘,第三去心下三寸,名胃脘,各灸五十壮。然或人形小大不同,恐寸数有异,可以绳度之,随其长短寸数最佳。取绳从心骨鸠尾头少度至脐孔,中屈之取半,当绳头名胃脘,又中屈更为二分,从胃脘向上度是上脘,上度取一分是巨阙。大人可五十壮,小儿可一七二七壮,随其年灸,以意量之。

    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囟上二十壮,以绳度鼻正上尽发际,中屈绳断去半,便从发际度入发中,灸绳头,名天窗。又灸两颞颥,又灸风池,又灸肝俞百壮,余处各二十壮。又灸太冲三十壮,神验无比。

    豌肉疮〔2〕 灸两手腕研子骨〔3〕尖上三壮,男左女右。

    〔2〕豌肉疮 疑即豌豆疮。按豌豆疮,一名痘疮,即天花。

    〔3〕研子骨 一名研子(《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尺骨茎突之高点处,主治天花。

    黄疸第九法一十一首

    唇里 正当承浆边,逼齿龈针三锃,治马黄黄疸。

    颞颥 在眉眼尾中间上下有来去络脉是,针灸之,治疸气温病。

    夹人中火针 治马黄疸通身并黄,语音已不转者。

    灸钱孔百壮 度乳至脐中屈肋头骨是,灸百壮,治黄疸。

    夹承浆两边各一寸 治马黄急疫。

    灸太冲七壮,又云针灸随便。又灸风府、热府、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男阴缝拔阴反向上灸 治马黄黄疸。若女人玉门头是穴,针灸无在。

    脚跟 在白肉后际,针灸随便,治马黄黄疸。

    臂石子头〔1〕 还取病人手自捉臂,从腕中大渊纹向上一夫接白肉际,灸七壮,治马黄黄疸。

    〔1〕臂石子头 经外奇穴名。位于前臂屈侧桡侧缘,腕横纹上三寸处,主治马黄,黄疸等。

    黄疸 灸第七椎七壮,黄汁出。

    疟病第十法一十三首

    疟 灸上星及大椎,至发时令满百壮,艾炷如黍米粒。俗人不解,务大炷也。又觉小异,灸百会七壮,若更发更七壮,极难瘥不过三灸。又灸风池二穴三壮。又灸肾俞百壮。又灸三间,在虎口第二指节下一寸,三年疟欲发即下火。

    治一切疟 无问处所,仰卧以绳量两乳间,中屈,从乳向下灸度头,随年壮,男左女右。

    治疟 刺足少阴出血,愈。

    治诸疟而脉不见者 刺十指间见血,血去必已。先视身赤如小豆者,皆取之。

    疟日西发者 临泣主之。

    疟实则腰背痛,虚则鼻衄 飞扬主之。

    疟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脱,项如拔 昆仑主之。

    灸一切疟 尺泽主之。

    凡疟有不可瘥者 从未发前灸大椎至发时满百壮,无不瘥。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