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极热时,以其着体生凉,偶一取用。两广所出藤席亦同②。

    【注释】

    ①笋席:嫩竹青编成的席子。

    ②两广:清时江西与湖南省之南为两广,大约相当于今广东和广西。

    【译文】

    席子的种类很多。古人坐时必设置席子,现在则用来作为寝具。比如竹席,《尚书》称为笋席,现在民间每在夏天睡卧时使用。但是新竹席耗精血,旧竹席不收汗,或许极热之时,因其着体生凉,可偶尔使用。广东、广西生产的藤席与其相同。

    蒲席见《周礼》,又《三礼图》曰①:“士,蒲席。”今俗亦常用。质颇柔软,适于羸弱之体。其尤佳者,如嘉纹席、龙须席②,即蒲同类,虽不出近地,犹为易购。《显道经》曰:“席柔软,其息乃长。”谓卧则能久寐也。

    【注释】

    ①《三礼图》:古代有多种《三礼图》,现存有宋聂崇义根据郑玄、阮谌、夏侯伏朗、张镒、梁正及隋开皇时期礼部所撰《三礼图》等六部《三礼图》纂辑而成的《三礼图》,或题《三礼图集注》。还有明刘绩撰《三礼图》等。此处具体指哪一部不详。

    ②龙须席:用龙须草编成的席子。

    【译文】

    蒲席始见于《周礼》,又《三礼图》说:“士,蒲席。”现在民间也常用。质地很柔软,适合瘦弱的人使用。蒲席中特别好的,如嘉纹席、龙须席,与蒲席同类,虽然近地不生产,还算容易买到。《显道经》说:“席柔软,其息乃长。”是说卧具安适才能睡眠长久。

    藤竹席,老年既不宜久卧常卧,柔软者或嫌少热,衬以藤竹席,能借其凉。深秋时即柔软席,亦微觉冷,辄以布作褥,衣而卧。又恐太热,布作面,蒲席作里,二者缉合,则温凉恰当。《诗》云:“乃安斯寝①。”庶几得之。

    【注释】

    ①乃安斯寝:意思是:于是可以安睡。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

    【译文】

    藤竹席,老年人既不适宜久卧常卧,柔软的席子又嫌稍热,如果把藤竹席衬垫在下面,可以借其凉气。深秋季节,即使用柔软的席子也觉稍冷,就用布做褥子,和衣而卧。又怕太热,所以用布做面子,蒲席做里子,将二者缝合,就会温凉适中。《诗经》说:“乃安斯寝。”差不多可以做到了。

    贵州土产有纸席,客适饷予①。其长广与席等,厚则什倍常纸,质虽细而颇硬,卧不能安,乃为紧卷,以杵槌熟,柔软光滑,竟同绒制,又不嫌热,秋末时需之正宜。

    【注释】

    ①适:正好。饷(xiǎnɡ):赠送。

    【译文】

    贵州特产中有一种纸席,正好有客人来赠送给我一领。它的长宽和席子相同,厚度却是普通纸张的十倍,质地虽然很细却很硬,在上面卧睡不太安适,于是将其卷紧,用棒槌捶熟,柔软光滑,竟然同绒做的一般,又不嫌热,秋末时用它正合适。

    《周礼·地官》:“司几筵掌五席①。”中有熊席。注曰:“兽皮为席也。”今有以牛皮作席者,出口外。制皮法:拔去毛极净,香水浸出臊气,染以红色,名香牛皮。晋《东宫旧事》有赤皮席②,今盖仿而为之。皮性暖,此却着身有凉意,质亦软滑,夏月颇宜。《河东备录》云:“猪皮去毛作细条,编以为席,滑而且凉,号曰壬癸席。”又《晋书》:“羊茂为东郡守,以羊皮为席③。”然则凡皮皆可作席,软滑必胜草织者。

    【注释】

    ①司几筵掌五席:见《周礼·春官·司几筵》:“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

    ②《东宫旧事》:该书记录晋太子仪礼风俗之类,久已佚。今有陶元仪、黄奭辑本。

    ③羊茂为东郡守,以羊皮为席:羊茂,东汉人,曾为东郡太守,冬坐白羊皮,夏处单版榻。

    【译文】

    《周礼·地官》有:“司几筵掌五席。”其中有熊席。注说:“席子用兽皮制成。”现在有用牛皮制作席子的,出长城以北地区。其制作方法是:将毛拔得极干净,用香水浸出臊气,再染成红色,名叫香牛皮。晋朝《东宫旧事》记载有赤皮席,现在的大概是模仿而成。皮本性暖,而香牛皮贴在身上却微有凉意,质地也柔软光润,夏天使用也很合适。《河东备录》说:“将猪皮去毛后制成细条,再编成席,光滑而且凉快,名叫壬癸席。”《晋书》又说:“羊茂作东郡太守时,用羊皮作席子。”既然如此,那么,凡是动物的皮都可制作席子,其柔软光滑一定胜过草编的席子。

    古人席必有缘。缘者,犹言镶边也。古则缘各不同,所以饰席,今惟取耐用。缘以绸与缎,不若缘以布。

    【译文】

    古人做席子必加缘饰。缘饰,好比今称的镶边。古代的缘各种各样,为了装饰席子,今天只为席子耐用。用绸缎镶边,不如用布。

    盛暑拭席,亦用滚水,方能透发汗湿。有爱凉者,汲井水拭之,阴寒之气,贻患匪小。又有以大木盆盛井水置床下,虽凉不着体,亦非所宜。惟室中几案间,设冰盘,则凉气四散,能清热而无损于人。

    【译文】

    盛夏擦拭席子,也要用开水,才能彻底发散汗湿之气。有人贪凉,取井水擦拭,阴寒之气,留下的祸患很大。还有人用大木盆盛上井水放置在床下,虽然凉气没有直接接触人体,但也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卧室书几桌案上,放置一个冰盘,那么凉气四处扩散,能除热气而且对人体没有损害。

    席底易为蚤所伏,殊扰安眠。《物类相感志》曰:“苦楝花曝干①,铺席底,驱即尽。”《千金月令》曰②:“大枣烧烟熏床下,能辟蚤。”其生衣襦间者为虱③。《抱朴子》曰:“头虱黑,着身变白,身虱白,着头变黑,所渐然也。”《酉阳杂俎》曰:“岭南人病,以虱卜,向身为吉,背身为凶。”又《草木子》曰④:“虱行必向北。”窃意虱喜就暗,非果向北也。银朱和茶叶熏衣⑤,可除之。

    【注释】

    ①苦楝花:味苦,性寒。有清热祛湿、杀虫、止痒之功。

    ②《千金月令》:即《千金月令方》,唐孙思邈著。

    ③襦(rú):短衣,短袄。

    ④《草木子》:叶子奇撰。本书涉及广泛,从天文星躔、律历推步、时政得失、自然现象、动植形态都广泛搜罗,仔细探讨,在明人笔记中,颇为特出。叶子奇,字世杰,号静斋。浙江龙泉(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学者。

    ⑤银朱:即硫化汞。粉末鲜红色,有毒。

    【译文】

    席子之下容易潜伏跳蚤,特别搅扰睡眠。《物类相感志》说:“将苦楝花晒干,铺在席子底下,即可将跳蚤驱除干净。”《千金月令》说:“大枣焚烧熏炙床下,能驱除跳蚤。”生长在衣服间的是虱。《抱朴子》说:“头虱是黑色的,到身上变成白色;身虱是白色的,到头上变成黑色,这是由于它受到环境染习造成的。”《酉阳杂俎》说:“岭南人患病后,用虱子占卜,朝着身体爬去的话是吉,背着身体爬走的话是凶。”《草木子》又说:“虱子一定是向着北方爬行的。”我个人认为虱子喜欢去昏暗的地方,并非一定向北爬行。用银朱和茶叶熏炙衣服,可以除去虱子。

    被

    【题解】

    本篇主要介绍被子的制作和使用。

    首先,被子表里两层要用柔软的绸子制作,内装丝绵或棉絮,也可另外添入一些药材,比如养血行气的玫瑰花等。其次,作者介绍了一些冬天可以用来保暖的用具,如茧子被、皮制被、熏笼、汤婆子等。

    现代老年人主要要注意被子不可盖得过厚,过厚的棉被不仅影响呼吸,而且会阻碍全身的血液循环,容易引发各组织血流障碍。所以,冬天要选用一些质轻、保暖性较好的被子。

    除此之外,作者还对道家阴阳采补诡异之术、铅汞丹鼎之说进行了一定的批驳。可见,作者完全是从生活实践出发,记录了平时受益的养生方法,而对于虚无缥缈的玄虚之说,则持坚决否定的态度。

    被宜里面俱绸,毋用锦与缎,以其柔软不及也。装丝绵者,厚薄各一,随天时之宜,或厚或薄。以其一着体盖之外,多备装絮者数条,酌寒暖加于装绵者之上。絮取其匀薄,取其以渐可加,故必多备。

    【译文】

    被子适宜里子、面子都用绸子,不要用锦和缎,因为锦和缎不如绸柔软。被内装丝绵的,厚薄各备一床,随气候的变化或用厚的或盖薄的。用其中一床被子贴身盖以外,另外多准备几床装棉絮的被子,斟酌寒暖覆盖在丝绵被上。用棉絮被加盖,是取棉絮被均匀轻薄,而且可以逐渐添加,所以必须多准备几床。

    《身章撮要》曰①:“大被曰衾,单被曰裯②。”老年独卧,着身盖者,被亦宜大,乃可折如封套式③,使暖气不散。此外酌寒暖渐加其上者,必狭尺余,两边勿折,则宽平而身之转侧舒。有以单被衬其里,牵缠非所适④,只于夏初需之,亦用狭者,夹被同。

    【注释】

    ①《身章撮要》:作者不详。身章,本指表明贵贱身份的服饰。后泛指衣服的文饰或衣服。

    ②裯(chóu):单被。

    ③封套:指盛文件、书信或钱物的封筒。

    ④牵缠:纠缠在一起。

    【译文】

    《身章撮要》说:“大被叫衾,单被叫裯。”老年人单独睡觉时,贴身盖的被子应该宽大,这样睡觉可把它折叠成筒子一样,使暖气不散。此外,斟酌寒暖逐渐覆加盖在上的被子,必须是仅一尺多宽的窄被,两边不要折回,这样宽阔平坦,翻身时舒服。有人用单被衬在被子里边,但容易纠结在一起,并不适宜,只在夏初需要之时,也用狭被,与夹被相同。

    老年畏寒,有以皮制被。皮衣宜表毛于外,皮被宜着毛于体,面用绸,薄加絮,宽大可折为妥。然较以丝绵装者,究之轻软勿及。

    【译文】

    老年人怕冷,有人用皮制作被子,皮衣应毛在外边,而皮被应当有毛的一面贴近身体,被面用绸,里面加上薄薄的棉絮,以宽大可以折叠为妥。但是与丝绵做的被子比较,毕竟其轻软度比不上。

    被取暖气不漏,故必阔大,使两边可折,但折则卧处不得平匀,被内亦嫌逼窒,拟以两边缉合如筒①,勿太窄,须酌就寝之便,且反侧宽舒,脚后兼缉合之,锡以名曰茧子被②,谓如蚕茧之周密也。

    【注释】

    ①拟:打算。

    ②锡:通“赐”。

    【译文】

    被子要使暖气不泄漏,所以必须宽大,使两边可以折叠回来,但折叠后睡觉的地方就不平坦,而且有逼仄的弊端,我打算将被两边缝合得像筒一样,不要太窄,必须斟酌就寝的方便,而且也应使翻身宽敞舒适,脚后也缝合起来,给它取名叫茧子被,是说它像蚕茧一样严密。

    《岭南志异》曰①:“邕州人选鹅腹之毳毛装被②,质柔性冷,宜覆婴儿,兼辟惊痫③。”愚谓如果性冷,老年亦有时宜之,特婴儿体属纯阳,利于常用。又《不自弃文》曰④:“食鹅之肉,毛可遗也,峒民缝之以御腊⑤。”柳子厚诗亦云⑥:“鹅毛御腊缝山罽⑦。”然则性冷而兼能御腊,所谓暖不伤热,囊被之物,竟属尽美。

    【注释】

    ①《岭南志异》:即《岭南异物志》,唐孟琯著。记载岭南奇闻异物。孟琯,郴州(今属湖南)人。元和五年(810)进士。

    ②邕(yōnɡ)州:治所在今广西南宁。

    ③惊痫(xián):因受惊而发作的一种病。清吴谦等撰《医宗金鉴·痫证门·惊痫》:“惊痫触异惊神气,吐舌急叫面白红,发作如人将捕状。”

    ④《不自弃文》:宋朱熹作。

    ⑤峒(dònɡ)民:旧时对我国贵州、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泛称。御腊:即御寒冬。腊,农历十二月。

    ⑥柳子厚:即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⑦鹅毛御腊缝山罽(jì):意指腊月严寒,山民缝制鹅毛毡子来御寒冬。出自柳宗元《柳州峒氓》:“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山罽,山民用毛制作的毡毯一类的织物。

    【译文】

    《岭南志异》说:“邕州人选用鹅腹的细绒毛装在被中,此物柔软性凉,适宜婴儿覆盖,还可预防惊痫。”我认为如果鹅绒性冷,老年人有时也适宜使用,只不过婴儿体属纯阳,适于常用。又《不自弃文》说:“吃鹅的肉,毛可以留下,峒民将其缝制起来抵御腊月的寒冷。”柳子厚的诗也说:“鹅毛御腊缝山罽。”既然如此,那么鹅绒性冷却兼能抵御腊月的寒冷,正所谓暖不伤热,将其装入被中做被子,真是尽善尽美了。

    《江右建昌志》:“产纸大而厚,揉软作被,细腻如茧,面里俱可用之,薄装以绵,已极温暖。”唐徐寅诗①:“一床明月盖归梦,数尺白云笼冷眠②。”明龚诩诗③:“纸衾方幅六七尺,厚软轻温腻而白。霜天雪夜最相宜,不使寒侵独眠客④。”可谓曲尽纸被之妙。龚诗云独眠,纸被正以独眠为宜。

    【注释】

    ①徐寅:字昭梦。莆田(今属福建)人。唐末至五代间文学家,博学多才,尤擅作赋。

    ②一床明月盖归梦,数尺白云笼冷眠:出自徐寅《纸被》:“文采鸳鸯罢合欢,细柔轻缀好鱼笺。一床明月盖归梦,数尺白云笼冷眠。披对劲风温胜酒,拥听寒雨暖于绵。赤眉豪客见皆笑,却问儒生直几钱。”

    ③龚诩(1382——1469):字大章,号纯庵。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学者。有《野古集》。

    ④“纸衾方幅六七尺”几句:出自龚诩《咏纸被》:“纸衾方幅六七尺,厚软轻温腻而白。霜天雪夜最相宜,不使寒侵独眠客。老夫得此良多年,旧物宝爱同青毡。不论素罽出南海,岂羡文锦来西川。受用将图此生过,争奈义孙要与阿翁相伴卧。卧翁夜夜苦丁宁,莫学恶睡骄儿轻踏破。”

    【译文】

    《江右建昌志》说:“这里生产的纸张大而且厚,将其揉软后做成被子,如茧丝般细腻,被面、被里都可使用,装入薄薄的丝绵,极其温暖。”唐代诗人徐寅说:“一床明月盖归梦,数尺白云笼冷眠。”明代诗人龚诩说:“纸衾方幅六七尺,厚软轻温腻而白。霜天雪夜最相宜,不使寒侵独眠客。”可以说详尽地写出了纸被的妙处。龚诩说独眠,而纸被独眠盖最合适。

    有摘玫瑰花囊被,去蒂晒干,先将丝瓜老存筋者剪开,捶软作片,约需数十,以线联络,花铺其上,纱制被囊之,密针行如麂眼方块式①,乍凉时覆体最佳。玫瑰花能养血疏肺气,得微暖,香弥甚。丝瓜性清寒,可解热毒。二物本不甚贵,寻常犹属能办。

    【注释】

    ①如麂(jǐ)眼方块:谓缝成麂眼似的斜方块。麂,小型的鹿。

    【译文】

    有人摘玫瑰花装在被中,做法是将玫瑰花去蒂后晒干,先将老而剩筋的丝瓜剪开,捶软成片,大约几十个,用线连在一起,再将花铺在上面,装入纱制的被袋之中,用针密密地缝成如麂眼似的斜方块,天气乍凉时覆盖最合适。玫瑰花能养血,通肺气,得微暖之气,香气更浓。丝瓜性清寒,可解除热毒。这两种东西本来不很贵,一般人也能办到。

    冬月子后霜落时,被口每觉加冷,东坡诗所谓“重衾脚冷知霜重”也①。另以薄绵被兜住脚后,斜引被角,置诸枕旁,觉冷时,但伸一手牵被角而直之,即可盖暖。凡春秋天气,夜半后俱觉稍凉,以夹被置床内,趁意加体,亦所以顺天时。《诗·杕杜》篇疏云②:“从旦积暖,故日中之后必热;从昏积凉,故夜半之后必凉。”

    【注释】

    ①重衾脚冷知霜重:意指盖了几层被子,脚依然觉得很冷,可知外面的霜越来越厚了。出自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②《诗·杕(dì)杜》:指《诗经·小雅·杕杜》。杕杜,孤生的甘棠。杕,树木孤立的样子。杜,落叶乔木,俗称“杜梨”,亦称“甘棠”“棠梨”。疏:即注释。此指唐孔颖达作的《毛诗正义》。

    【译文】

    冬天子时后下霜时,被口常觉更冷,正如苏东坡诗所说:“重衾脚冷知霜重。”所以另用薄薄的丝绵被兜住脚后,并将被角斜拉至枕旁,感觉冷时,只要伸出一只手牵拉被角,被子就直了,这样盖着被子就暖和了。凡春天秋天,夜半后都感觉稍冷,将夹被放在床上,根据寒冷加盖在身上,这也是用来顺应天时。《诗经·杕杜》篇的孔注说:“从早晨开始天积累暖气,所以中午之后一定很热;从黄昏开始积累凉气,所以夜半之后一定很寒凉。”

    《记·王制》曰:“八十非人不暖。”《本草》曰:“老人与二七以前少阴同寝,藉其熏蒸,最为有益。”少陵诗“暖老须燕玉”是也①。愚谓老年以独寝为安,或先令童女睡少顷,被暖则起,随即入寝,既藉熏蒸之益,仍安独寝之常,岂非两得?倘气血衰微,终宵必资人以暖,则非如《王制》所云不可。

    【注释】

    ①暖老须燕玉:意指温暖老人须燕地美女。出自杜甫《独坐二首》其一:“竟日雨冥冥,双崖洗更青。水花寒落岸,山鸟暮过庭。暖老须燕玉,充饥忆楚萍。胡笳在楼上,哀怨不堪听。”燕玉,如玉的燕地美女。亦泛指美女。

    【译文】

    《礼记·王制》说:“人到了八十岁,除非借助别人的热力,不然是无法温暖的。”《本草》说:“老年人与十四岁以下的少女同寝,借其热气熏蒸,最为有益。”杜甫诗“暖老须燕玉”正是此意。我认为老年人独寝为好,或者先让童女睡一会儿,被暖后就离开,老年人随即入寝,这样既借其熏蒸的益处,又可遵循独寝的习惯,岂不是一举两得?倘若气血衰微,终宵必须依靠别人才能温暖,那就非按《王制》所说的做不可了。

    《法藏碎金》曰①:“还元功夫②,全在被中行之。择少女肥白无病者,晚间食以淡粥,擦齿漱口极净,与之同被而寝。至子后令其呼气,吸而咽之,再则令其舌抵上腭,俟舌下生津,接而咽之,真还元之秘也。”愚按:此说近采补诡异之术③,然《易·大过》之爻辞曰:“枯杨生稊④。”谓老阳得少阴以滋长也,盖有此理,姑存之。《参同契》有“铅汞丹鼎”之说⑤,惑世滋甚。或有以飞升之术问程子⑥,答曰:“纵有之,只恐天上无着处。”

    【注释】

    ①《法藏碎金》:宋晁迥撰。本书融会禅理,随笔记载,属禅宗语录之类。晁迥(951——1034),字明远,谥文元。澶州清丰(今河南濮阳)人。北宋文学家、藏书家。家多藏书,自己购买数千卷,抄书数十部。晁家世有藏书之名,先自迥始。至南宋晁公武时,藏书已达二万四千余卷。

    ②还元:指恢复、滋养元气。

    ③采补:即采阴补阳,是一种道教修炼方法。

    ④枯杨生稊(tí):谓枯槁的杨树长出嫩芽。喻指老人娶少妻。稊,树木再生的嫩芽。

    ⑤《参同契》:即《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被视为“万古丹经之祖”,是一部用《周易》理论、道家哲学与炼丹术(炉火)三者参合而成的炼丹修仙著作。兼有外丹、内丹说。魏伯阳,名翱,字伯阳,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人。东汉著名黄老道家、炼丹理论家。铅汞丹鼎:铅汞,指铅和汞,道家炼丹的两种原料。丹鼎,炼丹用的鼎。内丹则以人体为丹鼎,以精、气、神为铅汞。

    ⑥飞升之术:得道成仙之术。

    【译文】

    《法藏碎金》说:“滋补、恢复元气的功夫,全都在被中进行。选择肥白无病的少女,让其晚上喝淡粥,再擦齿漱口,使之极干净,再与她同被而寝。至子时后,让她呼气,老年人吸其气,然后咽下,再让她舌抵上腭,使其舌下产生唾液,老年人接而咽下,这是真正的还元秘诀。”我认为:这种说法近乎道家采阴补阳的怪异法术,然而《周易·大过》的爻辞说:“枯槁的杨树长出嫩芽。”是说老人得少女才能滋补,或许有这个道理吧,姑且存疑。《参同契》有铅汞丹鼎之说,迷惑世人更加严重。有人问程子得道成仙之术,程子回答说:“纵然有这个法术,只恐怕天上也没有落脚的地方吧。”

    熏笼只可熏香,若以暖被,火气太甚,当于欲寝时,先令人执炉,遍被中移动熨之,但破冷气,入寝已觉温暖如春。《西京杂记》曰:“长安有巧工作熏炉,名被中香,外体圆,中为机环,使炉体常平,以此熏被至佳。”近亦有能仿而为之,名香球。《卫生经》曰①:“热炉不得置头卧处,火气入脑,恐眩晕。”

    【注释】

    ①《卫生经》:三茅著。三茅,为汉代修道成仙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是道教茅山派的祖师。

    【译文】

    熏笼只可以熏香,如果用它暖被子,火气太大,应当在快就寝时,先让人拿着炉子,在整个被中移动熨热,只破除冷气,就寝时就感觉温暖如春了。《西京杂记》说:“长安有巧匠做的熏炉,名叫被中香,外部是圆的,中间有环形的机关,可使炉体永远平稳,用这个熏被最好。”近来也有能模仿制作的,名叫香球。《卫生经》说:“热炉不能放在头睡的地方,否则火气入脑,恐怕会生眩晕。”

    有制大锡罐,热水注满,紧覆其口,彻夜纳诸被中,可以代炉,俗呼汤婆子。然终有湿气透漏,及于被褥则必及于体,暂用较胜于炉。黄山谷名以脚婆,明吴宽诗①:“穷冬相伴胜房空②。”《博古图》:汉有温壶,为注汤温手足之器。与汤婆子同类。

    【注释】

    ①吴宽(1436——1504):字原博,号匏庵。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定。其诗深厚浓郁,自成一家。著有《匏庵集》。

    ②穷冬相伴胜房空:意指整个冬天有脚婆相伴,比独守空房要好得多。出自吴宽《咏汤妪》:“笑汝皤然似一公,穷冬相伴胜房空。三缄口不思援上,九转肠应为热中。诗咏怀春同少女,礼云当夕称衰翁。平生知足浑无辱,不恨孙弘布被蒙。”

    【译文】

    有人制作大锡罐,用热水注满,将罐口覆盖紧,整夜放入被中,可以代替熏炉,民间称为汤婆子。然而终究会有湿气泄漏,沾湿了被褥必然会沾湿身体,所以短时间使用比熏炉好些。黄山谷把它叫脚婆,明朝吴宽诗说:“穷冬相伴胜房空。”《博古图》说:汉朝有温壶,是加入热水温暖手脚的器具。这种东西与汤婆子是同一类。

    夏月大热时,裸体而卧,本无需被,夜半后汗收凉生,必备葛布单被覆之。葛布廓索①,不全着体,而仍可遮护,使勿少受凉,晨起倍觉精神爽健。

    【注释】

    ①廓索:犹挺括。

    【译文】

    夏天大热的时候,裸体而卧,本来不需要被子,但是夜半后收了汗生了凉气,必须预备葛布单被盖上。葛布较挺括,盖起来不会完全贴合身体,但又能遮护身体,使身体不会有一点受凉,早晨起床后,倍觉精神抖擞。

    褥

    【题解】

    本篇介绍褥子的制作。

    作者认为老年人骨瘦体弱,应该多备厚褥,制作褥子的材料可以用棉絮、芦花、皮革等。久卧容易使褥子变实,要经常在向阳处晾晒。盛夏时,刮下竹皮晒干,装进褥子,以凉血除热。有疮疡病不能着席而卧者,可以把性冷质软的麦麸装进褥子,以治疗疮疡。

    稳卧必得厚褥。老人骨瘦体弱,尤须褥厚,必宜多备,渐冷渐加。每年以其一另易新絮,紧着身铺之,倍觉松软,挨次递易,则每年皆新絮褥着身矣。骆驼绒装褥,暖胜于常,但不易购。北地苦寒,有铺褥厚至盈尺者,须实木板床,卧之则软而能平,故往往以卧砖炕为适。

    【译文】

    想要安稳地睡眠必须用厚褥。老年人骨瘦体弱,更需要厚褥,而且必须多预备几床,渐冷渐加。每年将其中一床另换新棉絮,贴身铺用,倍感松软,依次更换,那么每年都有新棉絮褥子贴身了。用骆驼绒装褥,比平常褥子更温暖,但是不容易买到。北方天气非常寒冷,有铺一尺多厚褥子的,所以必须用实木板做床,睡觉才能又软又平,因此往往睡砖炕更舒适。

    司马温公曰①:“刘恕自洛阳归②,无寒具,以貂褥假之。”凡皮皆可制褥,羊士谔《皮褥》诗云③:“青毡持与藉,重锦裁为饰④。”谓以毡衬其底,以锦缘其边也。卧时以毛着身,方与絮褥异。有用藏氆氇作褥面⑤,或西绒单铺褥面⑥,被须俱用狭者,不然,褥弗着体,虽暖不觉。

    【注释】

    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夫。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

    ②刘恕(1032——1078):字道原。筠州高安(今属江西)人。《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

    ③羊士谔(è):字谏卿。唐泰山(今山东泰安)人。官至户部郎中。工诗。有《墨池编》等。

    ④青毡持与藉,重锦裁为饰:出自羊士谔《斋中有兽皮茵偶成咏》:“逸才岂凡兽,服猛愚人得。山泽生异姿,蒙戎蔚佳色。青毡持与藉,重锦裁为饰。卧阁幸相宜,温然承宴息。”重锦,指精美的丝织品。

    ⑤氆氇(pǔ lu):藏族人民手工生产的一种毛织品,可以做衣服、床毯等。

    ⑥西绒:西洋产绒布。

    【译文】

    司马光说:“刘恕从洛阳回来,没有御寒的用品,我把貂皮褥子借给他。”凡是皮都可以制作褥子,羊士谔《皮褥》诗说:“青毡持与藉,重锦裁为饰。”是说用毡子衬其底,以重锦缘饰其边。睡觉的时候把有毛的一面贴着身子,才能与棉絮褥子不同。有人用西藏的氆氇作褥面,或者用西绒单铺在褥面上,被子必须用窄一点的,不这样,褥子不能贴着身体,虽然暖和,也感觉不到。

    芦花一名蓬蕽①,可代絮作褥。《本草》曰性寒,以其禀清肃之气多也②。质轻扬,囊入褥,即平实称体,老年人于夏秋初卧之,颇能取益。亦有用以囊被者,元吴景奎《咏芦花被》云③:“雁声仿佛潇湘夜,起坐俄惊月一床④。”但囊被易于散乱,若蒙以丝绵,又虑其热,惟极薄装之,极密行之。

    【注释】

    ①蓬蕽(nónɡ):芦苇的花。

    ②清肃之气:谓秋天寒凉之气。

    ③吴景奎(1292——1355):字文可。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博学,尤善为诗,词句清丽,有唐人风。有《药房樵唱》。

    ④雁声仿佛潇湘夜,起坐俄惊月一床:出自吴景奎《芦花褥》:“摇落蒹葭白露霜,冰绡覆护带帱张。琼台积雪和烟凝,银浦流云入梦香。失纼曾怜衣冷落,吐茵空染酒淋浪。雁声仿佛潇湘夜,起坐俄惊月一床。”

    【译文】

    芦花又叫蓬蕽,可以代替棉絮做褥子。《本草》说其性寒,因为它禀受秋天寒凉之气多的缘故。质地蓬松,装入褥中,就会平实合体,老年人在夏天秋初使用,颇有益处。也有人用芦花装在被中,元代吴景奎《咏芦花被》说:“雁声仿佛潇湘夜,起坐俄惊月一床。”只是芦花装入被中容易散乱,如果再蒙上丝绵,又担心会生热,只能装入极薄的一层,用针线极密地缝住才好。

    阳光益人,且能发松诸物。褥久卧则实,隔两三宿,即就向阳处晒之,毋厌其频。被亦然,不特绵絮加松,终宵觉有余暖,受益确有明验。黄梅时,卧席尤宜频晒。《异苑》云①:“五月勿晒荐席。”此不足据。范石湖诗云②:“候晴先晒席③。”惟长夏为忌,恐暑气伏于内,侵人不及觉。

    【注释】

    ①《异苑》:志怪小说集。南朝宋刘敬叔撰。刘敬叔,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生卒年不详。

    ②范石湖:即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一字幼元,号石湖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文学家。累赠少师、崇国公,谥文穆。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著有《石湖集》等。

    ③候晴先晒席:出自范成大《藻侄比课五言诗已有意趣老怀甚喜因吟病中十二首示之可率昆季赓和胜终日饱闲也》其五:“软熟羞盘馔,芳辛实枕帏。候晴先晒席,占湿预烘衣。易粟鸡皮皱,难培鹤骨肥。头颅虽若此,虚白自生辉。”

    【译文】

    阳光对人有益,而且能使各种东西都蓬松。褥子经久卧后就硬实了,所以隔两三天,就应放在向阳处晒晒,不要嫌频繁。被子也应这样,经晒后不仅绵絮更加蓬松,而且睡觉整夜都觉得温暖,这些好处我有确实体验。黄梅雨季节,睡觉的席子尤其应该多晒。《异苑》说:“五月不要晒垫子和席子。”这不足为凭。范石湖诗说:“候晴先晒席。”只有长夏时切忌晒席,担心暑气潜伏在席内,侵害人体还不易察觉。

    羸弱之躯,盛夏不能去褥而卧。或用麻皮捶熟,截作寸断,葛布为褥里面,以此实之,虽质松适体,其性微温,非受益之物。有刮竹皮曝干装褥,则凉血除热,胜于麻皮。又《本草》云:“凡骨节痛,及疮疡不能着席卧者,用麸装褥卧之。”麸,麦皮也,性冷质软,并止汗,较之竹皮,受益均而备办易。且类而推之,用以囊枕,亦无不可。

    【译文】

    瘦弱的身体,盛夏时也不能撤去褥子睡卧。有人将麻皮捶熟,并截成一寸寸的,再用葛布做褥的里子、面子,用这种麻皮来充填褥子,虽然质地蓬松合体,但其性微温,不是使人受益的东西。有人刮竹皮晒干后装在褥子之中,可以凉血除热,比麻皮好。又《本草》说:“凡是骨节疼痛,以及疮疡患者不能贴在席子上睡觉的,用麸皮装在褥中睡卧。”麸,就是麦皮,其性凉,质地软,并且止汗,与竹皮相较,优点相同而且容易置办。而且以此类推,用它来填充枕头,也不是不可以。

    《四川邛州志》:“其地产棕甚夥①,居民编以为荐②。”《释名》曰:“荐,所以自荐藉也③。”无里面,无缘饰,蒲苇皆可制,棕荐尤松软而不烦热,夏月用之,不嫌任意加厚,以支瘦骨。曹植《九咏》曰④:“菌荐兮兰席⑤。”荐亦古所用者。

    【注释】

    ①夥(huǒ):多。

    ②荐:垫子。

    ③荐藉:草席。

    ④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

    ⑤菌荐兮兰席:出自曹植《九咏》:“芙蓉车兮桂衡,结萍盖兮翠旌。驷苍虬兮翼毂,驾陵鱼兮骖鲸。菌荐兮兰席,蕙帱兮荃床。”菌,香草。荐,坐褥。

    【译文】

    《四川邛州志》说:“这个地方盛产棕树,居民将它编成垫子。”《释名》说:“荐,是用来自垫的东西。”垫子没有里子、面子,没有边饰,蒲草芦苇都可来制作,棕垫尤其松软而且不烦热,夏天用它,可以任意加厚,来支撑老年人瘦弱的骨头。曹植的《九咏》说:“菌荐兮兰席。”可见垫子也是古代人使用的东西。

    《交广物产录》①:“高州出纸褥②,其厚寸许,以杵捶软,竟同囊絮。”老年于夏秋时卧之,可无烦热之弊。亦有以葛布数十层制褥者。

    【注释】

    ①《交广物产录》:作者不详。

    ②高州:治今广东高州。

    【译文】

    《交广物产录》说:“高州出产纸褥,厚一寸左右,用杵捶软,竟然同装入棉絮一般。”老年人在夏秋时睡卧,没有烦热的缺点。也有人用数十层葛布做褥子。

    褥底铺毡,可藉收湿。卧时热气下注,必有微湿,得毡以收之。有用油布单铺褥底,晨起揭褥,单上湿气可证油布不能收湿也。《南华经》曰:“民湿寝则腰疾、偏死①。”此非湿寝,然每夜如是,受湿亦甚,必致疾。

    【注释】

    ①偏死:偏枯,半身不遂。

    【译文】

    在褥子底下铺上毡子,可以借此收敛湿气。睡卧时热气下注,必有微微的湿气,用毡子可以收敛它。有人用油布单铺在褥下,早晨起床后,将褥揭起,油布单上有湿气,可以证明油布不能收敛湿气。《南华经》说:“人在湿地睡卧就会得腰病、半身不遂。”这虽然不是在湿地睡卧,但是每夜都这样,受湿也很严重,必然导致疾病。

    便器

    【题解】

    本篇不仅介绍了便器的选用,而且还论述了根据二便情况判断身体状况以及调养的方法。

    古人生活条件简陋,便器难称心意。现代人生活条件发生了极大改善,不必自己费心制作。但老年人身衰体弱,也要时时留意便器的使用。比如便器要轻便,大便时要有倚靠,衰弱至极甚至可在被中小便,这些都是可以借鉴的。

    至于观察二便,通调水道,调养肾脾,作者亦提出颇为科学的见解。二便观察之法:小便太清而频,则多寒;太赤而短,则多热;赤而浊,着地少顷,色如米泔者,则热甚矣。大便溏泄,其色或淡白,或深黄,亦寒热之辨;黑如膏者,则脾败矣。通调二便之道:食少化速,则清浊易分,一也;薄滋味,无黏腻,则渗泄不滞,二也;食久然后饮,胃空虚则水不归脾,气达膀胱,三也;且饮必待渴,乘微燥以清化源,则水以济火,下输倍捷,四也。总之,作者认为,调节之道,在于节食少饮,不饮尤妙。

    此外,作者还指出,勿食坚硬之物以护齿;尿频可舌抵腭,目视顶,提缩谷道;握肾丸以卧,可以既济心肾。作者还特别指出,养生惟贵自然,二便不能强忍。

    现代养生学认为,老年人消化吸收能力弱,所以节食少饮,确为健脾养胃之良方;憋尿会使膀胱内压力增高,影响膀胱黏膜的血供和正常的生理功能,降低黏膜防御能力,容易发生感染。而且尿液滞留膀胱过久,增加了细菌生长繁殖的机会,细菌易于沿输尿管上行引起肾盂肾炎。可见作者所说,多与现代养生学说不谋而合。但作者认为饮必待渴,不饮最妙,似乎又值得商榷。

    老年夜少寐,不免频起小便,便壶实为至要。制以瓷与锡,俱嫌取携颇重,惟铜可极薄为之,但质轻又易倾覆。式须边直底平,规圆而匾,即能平稳。

    【译文】

    老年人夜间睡眠少,不免会频频起来小便,所以便壶实为重要的器具。便壶用瓷或锡制作,取用携带都嫌沉重,只有用铜可以制作得极薄,但是重量轻又容易倾倒。样式必须边直底平,周围圆而呈扁形,就能平稳了。

    大便用圊桶①,坐略久,即觉腰腿俱酸,坐低而无依倚故也。须将环椅于椅面开一孔,孔大小如桶,铺以絮垫,亦有孔如椅面,桶即承其下,坐既安然,并杜秽气②。

    【注释】

    ①圊(qīnɡ):厕所。

    ②杜:阻隔。

    【译文】

    大便时用便桶,坐得稍微久一些,就觉得腰腿都酸,是因为坐得低而且没有倚靠的缘故。所以必须在环椅的椅面上开一孔,孔大小如桶,再铺上棉絮垫子,垫子也有孔洞和椅面大小一样,便桶就承接在下面,坐下既舒适,而且又能阻隔秽气。

    《山居清供》曰:“截大竹整节,以制便壶。半边微削令平作底,底加以漆,更截小竹作口,提手亦用竹片黏连。又有择葫芦扁瓢,中灌桐油浸透,制同于竹。”此俱质轻而具朴野之意,似亦可取。再,大便用环椅如前式,下密镶板,另构斗室,着壁安置,壁后凿穴,作抽替承之,此非老年所必办。

    【译文】

    《山居清供》说:“截取整节大竹,来制作便壶。做法是将竹半边微削,使其变平作为底,底上再涂上油漆,再截取小竹子作口子,提手也用竹片黏接。还有选择葫芦扁瓢的,里面灌上桐油浸透,制法与做竹子的相同。”这些都具有质轻而简朴的优点,似乎也可用。另外,大便使用的环椅如前面的做法,椅子下边严密地镶上木板,另外构筑一间小房,靠墙壁放置,壁后凿个洞穴,做个抽屉承接住,这不是老年人必须备办的。

    《葆元录》曰①:“饱则立小便,饥则坐小便,饱欲其通利,饥欲其收摄也。”愚谓小便惟取通利,坐以收摄之,亦非确论。至于冬夜,宜即于被中侧卧小便,既无起坐之劳,亦免冒寒之虑。

    【注释】

    ①《葆元录》:宋抱一子著。抱一子即道士陈显微,字宗道,号抱一子。淮阳(今属河南)人。好内丹之术。著有《玄圣篇》《显微卮言》《抱一子书》等。

    【译文】

    《葆元录》说:“饱时就站着小便,饥饿时坐着小便,因为饱时需要通利,饥饿时需要收摄。”我认为小便只是为了通利,坐着小便以求收摄,这种说法不太确切。到了冬天,应该就在被中侧卧小便,既没有起坐的劳顿,又免去了感受风寒的担心。

    膀胱为肾之府,有下口,无上口,以气渗入而化,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为泄泻。东坡《养身杂记》云:“要长生,小便清;要长活,小便洁。”又《南华经》曰:“道在屎溺①。”屎溺讵有道乎?良以二便皆由化而出,其为难化、易化、迟化、速化,在可知、不可知之间,所谓藏府不能言②,故调摄之道,正以此验得失。

    【注释】

    ①溺(niào):小便。

    ②藏府:同“脏腑”。中医学名词。人体内脏器官的总称。

    【译文】

    膀胱为肾之府,下边有口,上边没口,凭气渗入而化成尿液,如进入的气不能生化,那么水就会归到大肠,变成泄泻。苏东坡《养身杂记》说:“要长生,小便要清;要长活,小便要洁。”又《南华经》说:“道在屎和尿中。”屎尿里怎么能有道呢?这是因为二便皆由变化而出,有难化、易化、迟化、速化各种情况,在可知和不可知之间,正所谓脏腑不会说话,所以养生之道,正是凭此来验证得失的。

    《卫生经》曰:“欲实脾①,必疏膀胱。”愚谓利水固可实脾,然亦有水利而脾不实者,惟脾实则水无不利。其道维何?不过曰节食少饮,不饮尤妙。

    【注释】

    ①实脾:调补脾脏。

    【译文】

    《卫生经》说:“想要实脾,必须疏通膀胱。”我认为利水固然可以实脾,然而也有水利而脾不实的,只有脾实水才能无所不利。实脾的方法是什么呢?不过是节食少饮,不饮最好。

    欲溺即溺,不可忍,亦不可努力,愈努力则愈数而少,肾气窒塞,或致癃闭①。孙思邈曰:“忍小便,膝冷成痹②。”

    【注释】

    ①癃(lónɡ)闭:中医指小便不通利之病。

    ②痹:中医指风、寒、湿侵袭肌体导致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证。

    【译文】

    想小便时就小便,不可以忍,也不能用力去小便,越努力小便次数就越多而且量少,以致肾气窒塞,还有可能导致小便不通。孙思邈说:“忍小便,会导致膝冷造成麻痹。”

    《元关真谛》曰①:“每卧时,舌抵腭,目视顶,提缩谷道②,即咽津一口,行数次然后卧,可愈频溺。”按:此亦导引一法。偶因频溺行之则可,若每卧时如是,反致涩滞。《内经》曰:“通调水道③。”言通必言调者,通而不调,与涩滞等。

    【注释】

    ②《元关真谛》:作者不详。

    ②谷道:即肛门。

    ③通调水道: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译文】

    《元关真谛》说:“每天睡觉时,舌抵上腭,眼睛仰视头顶,每提缩一次肛门,就吞咽一口津液,这样做几次后睡觉,可以治愈尿频。”按:这也是一种导引的方法。偶然因为尿频做一做还可以,如果每次睡卧时都这样做,反而会导致小便不畅。《内经》说:“疏通调理水道。”之所以说到疏通一定要说调理,因为疏通而不知调理,终归还会涩滞。

    或问通调之道如何?愚谓食少化速,则清浊易分,一也;薄滋味,无黏腻,则渗泄不滞,二也;食久然后饮,胃空虚则水不归脾,气达膀胱,三也;且饮必待渴,乘微燥以清化源①,则水以济火,下输倍捷,四也。所谓通调之道,如是而已。如是犹不通调,则为病,然病能如是通调,亦以渐可愈。

    【注释】

    ①化源:指脾胃。脾胃为生化之源。

    【译文】

    有人问通调水道的方法是什么?我认为吃得少,消化快,那么清浊就容易分开,这是其一;饮食清淡,不吃黏腻的食物,那么就容易排泄而不黏滞,这是其二;吃饭很久再饮水,胃就会空虚,水就不会归到脾,气就可以到达膀胱,这是其三;而且必待渴时才饮水,水乘微燥来清除脾胃之热,则水来济火,大小便往下输送就倍加快捷,这是其四。所谓通调之道,就是如此。如果这样仍不通调,就是病了,然而如果病能像这样疏通调理,也可以逐渐痊愈。

    《悟真录》曰①:“开眼而溺。”眼中黑睛属肾,开眼所以散肾火。又曰:“紧咬齿而溺。”齿乃肾之骨,宣泄时俾其收敛,可以固齿。《诗·鲁颂》曰:“黄发儿齿②。”谓齿落复生也。此则天禀使然。养生家有固齿之法,无生齿之方,故齿最宜惜,凡坚硬物亦必慎。

    【注释】

    ①《悟真录》:金马钰著。马钰(1123——1183),字玄宝,号丹阳子,世称丹阳真人。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全真七真人之一。著有《洞玄金玉集》等。

    ②黄发儿齿:出自《诗经·鲁颂·宫》:“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鲁侯燕喜,令妻寿母。宜大夫庶士,邦国是有。既多受祉,黄发儿齿。”

    【译文】

    《悟真录》说:“小便时应睁开眼睛。”眼中黑睛属肾,睁开眼睛可以散去肾火。又说:“小便时应咬紧牙齿。”齿是肾之骨,宣泄时使肾收敛,可以固齿。《诗经·鲁颂》说:“黄发儿齿。”是说人老牙齿掉了又长出来了。这是先天禀赋使他们能这样的。养生家有固齿的方法,没有生齿的方法,所以牙齿最宜珍惜,凡是咬坚硬的东西必须慎重。

    肾气弱则真火渐衰①,便溏溺少,皆由于此。《菽园杂记》曰②:“回回教门调养法③,惟暖外肾④,夏不着单裤,夜则手握肾丸而卧。”愚谓手心通心窍,握肾丸以卧,有既济之功焉。尝畜猴,见其卧必口含外肾。《本草》谓:“猴能引气⑤,故寿。”手握肾丸,亦引气之意。又有以川椒和绵裹肾丸,可治冷气入肾。

    【注释】

    ①真火:此谓命门之火。

    ②《菽园杂记》:明陆容撰。为札记之类,于明代朝野故实,叙述颇详,多可与史相参证。陆容(1436——1494),字文量,号式斋。苏州府太仓(今属江苏)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陆容以博学卓识著称于世。

    ③回回教门:指伊斯兰教。

    ④外肾:指睾丸。

    ⑤引气:谓以意领气,使人体血脉和通,精足神完。

    【译文】

    肾气衰弱则命门之火就会渐渐衰弱,便溏少尿,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菽园杂记》说:“伊斯兰教的调养方法,只保暖睾丸,夏天不穿单裤,夜则手握睾丸睡觉。”我认为手心与心窍相通,晚上手握睾丸睡觉,有水火既济的作用。我曾经养过猴,见其睡觉时必口含睾丸。《本草》说:“猴能引气,所以长寿。”手握睾丸,也是引气的意思。又有人用川椒和丝绵包裹睾丸,可以治疗冷气入肾。

    小便太清而频,则多寒;太赤而短,则多热;赤而浊,着地少顷,色如米泔者,则热甚矣。大便溏泄,其色或淡白,或深黄,亦寒热之辨;黑如膏者,则脾败矣。是当随时体察。

    【译文】

    小便太清而频繁是多寒;太赤而短少是多热;又赤又混浊,落地一会儿,色如米汁的是大热。大便溏稀,颜色或者淡白,或者深黄,也可以辨别寒热;黑色如膏,则是脾气衰败。大便小便,应当随时体会观察。

    每大便后,进食少许,所以济其气乏也。如饱后即大便,进汤饮以和其气,或就榻暂眠,气定即起。按:《养生汇论》有擦摩脐腹及诸穴者①,若无故频行之,气内动而不循常道,反足致疾。予目见屡矣,概不录。

    【注释】

    ①《养生汇论》:作者不详。

    【译文】

    每次大便后,少量进食,用来补其气乏。如果吃饱后马上大便,可以喝点汤饮来调和其气,或者在榻上短暂睡眠,等气定就起来。按:《养生汇论》有按摩脐腹和各个穴位的方法,如果无缘无故频频使用此法,致使气内动而不遵循常道,反而足以导致疾病。我亲眼多次见到此类事件发生,所以这些方法就不记录了。

    《六砚斋三笔》曰①:“养生须禁大便泄气。值腹中发动,用意坚忍,十日半月,不容走泄,久之气亦定。此气乃谷神所生②,与真气为联属,留之则真气得其协助而日壮。”愚谓频泄诚耗气,强忍则大肠火郁。孙思邈曰:“忍大便,成气痔③。”况忍愈久,便愈难,便时必致努力,反足伤气。总之,养生之道,惟贵自然,不可纤毫着意,知此思过半矣④!《黄庭经》曰⑤:“物有自然事不烦,垂拱无为心自安⑥。”《道德经》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⑦。”

    【注释】

    ①《六砚斋三笔》:砚,应为“研”。明李日华著。文言笔记小说,为《六研斋笔记》之一。李日华(1565——1635),字君实,号竹懒,又号九疑。浙江嘉兴(今属浙江)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太仆少卿。性淡泊,与人无忤,工书画,精善鉴赏,世称博物君子。著作宏富,有《六研斋笔记》《恬致堂诗话》等。

    ②谷神:谓五脏之神。

    ③气痔:病名,多因风邪蕴积肠间、情志过激、酒食所伤所致。症见肛门部位肿突,大便难而血出,腹胁胀满,甚或形成脱肛良久而不能入。

    ④思过半:谓领悟大半。

    ⑤《黄庭经》:作者及成书年代不详。道教上清派的主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本书认为人体各处都有神仙,首次提出了三丹田的理论,介绍了许多存思观想的方法。

    ⑥垂拱:垂衣拱手,形容置身事外。

    ⑦“地法天”几句:出自《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六研斋三笔》说:“养生必须禁止大便泄气。当腹中发作,大便欲泄之时,用意志力坚决忍住,十天半月,不让大便泄泻,时间久了,气就安定了。这种气是五脏之神所生,与元气相关联,留下它可协助元气,使身体逐日健壮。”我认为频繁泄泻诚然耗气,但强忍大便则会导致大肠火郁。孙思邈说:“忍大便,会成气痔。”何况忍得越久,大便时越难,大便时必定使劲,反而足以伤气。总之,养生之道,只有贵在顺其自然,不可丝毫刻意造作,懂得这一点,养生之理就明白大半了!《黄庭经》说:“万物皆有自然规律,不烦干预造作;垂衣拱手,无为自安。”《道德经》说:“地效法天道,天效法大道,大道效法自然。”

    附记

    予著是书于客岁①,病余以此为消遣。时气怯体羸②,加意作调养法。有出诸臆见者,有本诸前人者,有得诸听闻者,酌而录之,即循而行之。讫今秋,精力始渐可支。大抵病后欲冀复元,少年以日计,中年以月计,至老年则以岁计。汲汲求其效,无妙术也。兹书四卷,以次就竣,因以身自体验者,随笔录记。另有《粥谱》,又属冬初续著,附于末,为第五卷。

    【注释】

    ①客岁:去年。

    ②气怯:病证名,指胆气虚怯出现惊慌诸症,如气短、心烦、失眠、惊悸不安、口苦、恶心等。因中气不足,脾虚生痰,或痰湿挟热,阻碍胆汁疏泄和肝气生发所致。

    【译文】

    我从去年开始编写本书,患病之余,以此作为消遣。当时气虚体弱,着意撰写调养的方法。有的出于臆测之见,有的本于前人之说,有的得于亲耳所闻,斟酌之后,记录下来,随即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到今年秋天,精力开始渐渐觉得可支。大致病后想要复原,年轻人以日计算,中年人以月计算,到老年就必须用年计算。急急忙忙寻求速效,是没有什么奇方妙术的。本书共四卷,已陆续写完,于是用自己亲身的体验,随笔记录。另有《粥谱》,是初冬续写的,附在最后,作为第五卷。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