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胃中空虚,客气动隔,心中懊,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方十一。

    肥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内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注[1]愦愦(kuì溃):烦乱不安。

    [2]怵惕(chù tì 触替):恐惧惊慌。

    【语译】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喉干燥而口苦,腹部胀满而气喘,发热出汗,不怕冷反而怕热,身体沉重。如果发汗就会烦躁,心乱不安又有谵语。如果加用温针治疗,必然出现恐惧惊慌和烦躁而不能眠。如果攻下,就使胃中空虚,邪气扰动胸膈,引起心中懊,舌上有黄白腻苔的,应当用栀子豉汤治疗。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十二。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语译】

    如果口渴想喝水,口干舌燥的,应当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方十三。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语译】

    如果脉浮而发热,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的,应当用猪苓汤治疗。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语译】

    阳明病,出汗多而口渴的,不可给猪苓汤,因为出汗多而使胃中干燥,如再用猪苓汤就更加利小便的缘故。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方十四。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语译】

    脉浮而迟,表有热而里有寒,下利完谷不化的,应当用四逆汤治疗。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语译】

    如果胃肠虚冷,不能进食的,饮水就要呃逆。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语译】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饮食的就会出现衄血。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十五。用前第十一方。

    【语译】

    阳明病,攻下后,外表有热,手足温暖,没有结胸证,心胸中却懊闷乱,饥饿而又不能进食,只是头部出汗的,应当用栀子豉汤治疗。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方十六。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语译】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稀溏,小便正常,胸胁部满闷不除的,可给小柴胡汤治疗。

    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十七。用上方。

    【语译】

    阳明病,胁下部硬满,不大便而有呕吐,舌上有白苔的,可给与小柴胡汤,上焦得以通畅,津液就能下达,胃肠气机因而调和,周身就会不断出汗而病愈。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十八。用上方。

    【语译】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有气短,全腹胀满,两胁及心胸疼痛,久按仍闷胀不通,鼻干不得汗,喜卧,全身及面目皆发黄,小便不利,发潮热,时时呃逆,耳部前后都肿,针刺后病势稍减,外证不解,虽然病证已超过十日,脉象还持续浮弦的,给用小柴胡汤治疗。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麻黄汤。方十九。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语译】

    如果只见脉浮,没有其他经证候时,给用麻黄汤治疗。如果不解小便,腹部胀满而又呃逆的,是不治之证。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鞕不可攻下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二十。

    蜜煎方

    食蜜[1]七合

    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2]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试甚良。

    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3],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4],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注[1]食蜜:即蜂蜜。

    [2]谷道:即肛门。

    [3]法醋:即食用醋。

    [4]一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

    【语译】

    阳明病,自汗出,如果再发汗,小便通利的,是内里津液不足,虽然大便秘结也不可攻下,应当等待病人自己想要大便的时候,用蜜煎法导便外出。或用土瓜根以及大猪胆汁等法,都可导便外出而病愈。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二十一。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取汗。

    【语译】

    阳明病,脉迟,出汗很多,微恶风寒的,这是表邪未除,可以发汗,宜用桂枝汤。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二十二。用前第十九方。

    【语译】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气喘的,发汗就可治愈,宜用麻黄汤治疗。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1],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方二十三。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注[1]热越:热邪外越而出。越,发扬的意思。

    【语译】

    阳明病,发热出汗的,这是邪热可以外透,就不会发黄。只是头上出汗,全身不出汗,齐颈部而止,小便不利,口渴要喝汤水的,这是邪热瘀滞在里,身体必然要发黄,应当用茵陈蒿汤治疗。

    阳明证,其人喜忘[1]者,必有畜血[2]。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方二十四。

    水蛭熬 虻虫去翅足,熬,各三十个 大黄三两,酒洗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及两人者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注[1]喜忘:善忘。

    [2]畜血:即蓄血。营血瘀滞不通。

    【语译】

    阳明病,病人健忘的,必有瘀血停留。所以会这样,本来有陈旧的瘀血,因而使人健忘。大便虽然结硬,排出却很容易,但大便的颜色必然是黑的,宜用抵当汤攻下。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方二十五。用前第二方。

    【语译】

    阳明病,攻下后,心中郁闷难耐而烦,胃肠中有燥屎停滞的,可以再次攻下,腹部稍有胀满,大便初头硬结,后边必然稀溏,不可以攻下。如果是里实有燥屎的,宜用大承气汤攻下。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语译】

    病人不大便已有五六日,绕脐疼痛,烦躁,发作有一定时间的,这是有燥屎的表现,所以使病人不解大便。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二十六。大承气汤用前第二方。桂枝

    汤用前第二十一方。

    【语译】

    病人烦热,如为表证,出汗就会缓解,现在又出现像疟疾发有定时一样,每到申时左右发热,这是病邪已归入阳明。脉实的,宜用攻下法;脉浮虚的,宜用发汗法。攻下给大承气汤;发汗宜用桂枝汤。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二十七。用前第二方。

    【语译】

    大攻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躁未解除,腹部胀满疼痛的,这是有燥屎的表现。所以这样,是因为本来就有宿食的缘故,宜用大承气汤治疗。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1]一作怫郁。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二十八。用前第二方。

    注[1]喘冒:即气喘而头目昏蒙。

    【语译】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忽而困难、忽而容易,有时发微热,气喘而头目眩晕,不能安眠的,是有燥屎;宜用大承气汤治疗。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吴茱萸汤。方二十九。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语译】

    进食就想呕吐,病属阳明。应当用吴茱萸汤治疗。服汤药后呕吐反而加重的,是病在上焦。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方三十。

    猪苓去皮 白术 茯苓各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语译】

    太阳病,寸脉缓关脉浮尺脉弱,病人发热出汗,又恶寒,不呕吐,只是心下痞闷的,这是因为医生用了攻下法。如果没有进行攻下,病人不恶寒而有口渴的,这是病已转归阳明。小便频数的,大便必然结硬,不大便十余日,也无所痛苦。口渴想喝水的,可稍微给一点,再辨证救治。如果是属于蓄水引起的口渴,宜用五苓散治疗。

    脉阳微[1]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一作如。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2],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3]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

    注[1]脉阳微:脉浮取微弱。

    [2]阳脉实:脉浮而充实有力。

    [3]绝:独盛之意。

    【语译】

    脉浮取微弱而出汗少的,属于自和,出汗多的,属于太过。浮脉充实有力,就用发汗法,汗出过多的,也属太过。之所以太过,是因为阳热独盛于里,损伤津液,大便因而干燥坚硬。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语译】

    脉浮而芤,浮是阳盛,芤是阴衰,浮脉和芤脉共见,则胃肠生燥热,阳热就阻绝于里。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大便则鞕,其脾为约[1],麻子仁丸主之。方三十一。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2]。

    注[1]约:约束。

    [2]以知为度:以愈为准。“知”是病愈的意思。

    【语译】

    趺阳脉浮而涩,浮是胃气强盛,涩主小便次数多,浮脉和涩脉同时并见,大便就会干燥结硬,这是脾津为胃热所约束,应当用麻子仁丸治疗。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方三十二。用前第一方。

    【语译】

    太阳病已三日,发过汗而病仍不愈,并出现蒸蒸发热的,是病邪已转归阳明胃腑,应当用调胃承气汤治疗。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三十三用前第一方。

    【语译】

    伤寒用过吐法后,腹部胀满的,可给调胃承气汤治疗。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三十四。用前第二方。

    【语译】

    太阳病,或者用催吐法,或者用攻下法,或者用发汗法后,有轻微心烦,小便频数,大便因而结硬的,可给小承气汤,调和胃气就可治愈。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一云不大便。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三十五。用前第二方。

    【语译】

    得病已二三日,脉弱,没有太阳证和柴胡汤证,烦躁不安而心下部硬满,到四五日时,虽然能进食,也只能用小承气汤,少量的服用,稍微的泻下,使病情小有安定,到第六日,可再给承气汤一升。如果不大便已六七日,小便少的,虽不能进食,这只是初头干硬,其后必稀溏,大便不一定结硬,攻下必然大便稀溏;必须小便通利,大便才会结硬,这时就可以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1],睛不和[2],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三十六。用前第二方。

    注[1]目中不了了:了,明也。“目中不了了”是两目昏暗无光彩。

    [2]睛不和:眼珠转动不灵活。

    【语译】

    伤寒六七日,目睛昏暗无神,眼珠转动也不灵活,没有明显的表证和里证,大便困难,身有微热的,这就是里实证。要速予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三十七。用前第二方。一云大柴胡汤。

    【语译】

    阳明病,发热而出汗多的,要速予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三十八。用前第二方。

    【语译】

    发汗而病不愈,腹部胀满疼痛的,要速予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三十九。用前第二方。

    【语译】

    腹部胀满不减轻,虽有减轻也不显著,应当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1]。负者,失也[2],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四十。用前第二方。

    注[1]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这是用五行生克理论解释脉象的顺逆。阳明属土,少阳属木,阳明少阳合病,如见少阳弦脉,则为木克土,为逆,如见阳明洪滑大脉,则土不为木克,为顺。

    [2]负者,失也:阳明少阳合病,如见到弦脉,就是木克土而使胃气受到损失。

    【语译】

    阳明和少阳合病,必然下利,如不出现被克脉象的,是顺证,所谓负,就是遭到克贼而受损失,互相受到克贼,名就叫负。脉滑而数的,是有久留的食积,应当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1]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四十一。用前第二十四方。

    注[1]合:合并的意思。

    【语译】

    病人没有出现表证和里证,发热已七八日,虽然脉象浮数的,也可以攻下。假使已经攻下,脉数不退,邪热合并于里就能消化水谷而容易饥饿,到六七日,还不大便的,则是有瘀血,宜用抵当汤治疗。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语译】

    如果脉数不减,而又下利不止的,必将协同表热而下利便脓血。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语译】

    伤寒发汗后,周身及面目发黄,所以这样,是因为寒湿在里不解的缘故。这是不可以攻下的,应当在治寒湿的方法中寻求治法。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四十二。用前第二十三方。

    【语译】

    伤寒已经七八日,周身发黄好像橘子的颜色,小便不利,腹部稍有胀满的,应当用茵陈蒿汤治疗。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方四十三。

    肥栀子十五个,擘 甘草一两,炙 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语译】

    伤寒周身发黄而又发热,应当用栀子柏皮汤治疗。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方四十四。

    麻黄二两,去节 连轺二两,连翘根是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切,一升 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1]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注[1]潦(liáo僚)水:地面上流动的水。

    【语译】

    伤寒邪热瘀郁在里,周身必然发黄,应当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方一首,并见三阳合病法。

    【提要】

    少阳胆木,内寄相火,性喜条达,最忌抑郁不伸。本篇开宗明义以口苦、咽干、目眩之少阳腑证作为辨证提纲,更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少阳经证反映少阳病多以气机郁结为其病机特点。

    太阳病表证宜汗,阳明病里证宜下,唯少阳病的半表半里之证,汗下皆在禁用之例。总观全篇仅见小柴胡汤一方,说明少阳病之正治,唯此“和”之一法而已。

    少阳为病,外可及于太阳,内可及于阳明。其兼变之证治已详于太阳、阳明篇中,当对照合参,以求少阳证治之全貌。

    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第一。七味。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语译】

    少阳病所表现的证候是口苦、咽喉干燥和目眩。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语译】

    少阳病中风证,两耳听不见声音,两目发红,胸中满闷而心烦不安的,不可用催吐法和攻下法,如果催吐和攻下就会引起心悸和惊恐。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一云躁。

    【语译】

    伤寒,脉象弦细,头痛发热的,属于少阳病。少阳病是不可发汗的,发汗就会出现谵语,这就属于阳明胃腑的病了。若胃气能调和,病就会得愈,胃气不和便产生心烦和心悸的症状。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方一。

    柴胡八两 人参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斤,洗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语译】

    本来是太阳病而又不愈,转变成少阳病的,两胁下部痞硬而满闷,干呕不能进食,寒热交替出现,还没有经过催吐和攻下,脉见沉紧的,可给小柴胡汤治疗。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语译】

    如果经过催吐、攻下、发汗、温针的治疗,出现谵语,柴胡汤证所见症状已消失,这是因误治而成的坏病。治疗这种病,首先要审知犯了什么治疗错误,才能确定相应的治法纠正偏误。

    三阳[1]合病,脉浮大,上关上[2],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注[1]三阳:指太阳、阳明、少阳。

    [2]关上:指关脉。

    【语译】

    三阳合病,脉浮而大,见于关脉上,只想要睡眠,闭目就出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1]故也。

    注[1]阳去入阴:阳指表,阴指里,此指病邪由表入里。

    【语译】

    伤寒已六七日,没有大热,病人躁烦不安的,这是病邪由表入里的缘故。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语译】

    伤寒已三日,三阳病传经已尽,三阴经应当受病,可是病人反能进饮食而不呕吐,这就表明三阴经没有受到病邪的侵犯。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1]也。

    注[1]欲已:将愈。已,愈的意思。

    【语译】

    伤寒三日,少阳病而脉小的,是病将愈。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语译】

    少阳病将要痊愈的时间,是从上午三时至九时。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