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第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病,发热无汗,反而怕冷的,名叫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病源》云恶寒。名曰柔痓。

    【语译】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怕冷的,名叫柔痉。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痓。

    【语译】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的,叫做痉病。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痓。

    【语译】

    太阳病,由于发汗过多,因而可以导致痉病。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

    【语译】

    病人身体发热而两足寒冷,颈项强硬拘急,全身也怕冷,有时头部哄热而且面部潮红,两眼脉络发红,唯独有明显的头面部摆动,有时突然出现牙关紧闭,背部出现强直反张的,这就是痉病的具体表现。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一云中湿。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1],但当利其小便。湿家[2]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3]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注[1]快:指大便快利,即大便稀溏。

    [2]湿家:久患湿病的人。

    [3]丹田:指下焦。

    【语译】

    患太阳病,全身关节疼痛剧烈,脉象沉而细的,这叫湿痹。湿痹的明显证候,病人应当出现小便不利,以及大便反而稀溏,治疗就应当注意利小便。久患湿病的人,全身关节都疼痛,伴随发热,周身皮肤颜色好像被烟熏过一样的发黄。久患湿病的人,病人只有头部出汗,脊背感到强硬,总是希望盖被和烤火取暖,如果误用寒凉药攻下过早就要引起呃逆,胸部满闷,小便不利,舌上也会出现白滑苔,这是下腹部有热,胸部有寒湿,因而出现口渴想喝水,但又不能饮水,以致口中干燥得很厉害。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语译】

    久患湿病的人而用寒凉药攻下,因而出现头额部出汗,轻微的喘促,以及小便增多的,是死证,如果出现下利不止的也是死证。

    问曰: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1]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注[1]似:通。“嗣”,持续。

    【语译】

    问:风邪和湿邪相互结合起来侵害身体,使全身关节都要发生疼痛,按照治疗法则应当进行发汗病就会好转,如果遇到阴雨不止的湿盛天气,医生说这种病仍然可以用发汗法治疗,但发汗以后病情并不好转,这是什么缘故呢?答:给这种病人发汗,如果出汗过多,就只能除掉风邪,但湿邪会继续存在,因此病是不会痊愈的。如果治疗风湿合邪的病,进行发汗的时候,只能是微微地持续地出汗,这样才能使风邪和湿邪同时都除掉。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1]寒湿,故鼻塞,内[2]药鼻中则愈。

    注[1]中(zhònɡ众):遭受。

    [2]内(nà纳):加入、塞入,此义后作“纳”。

    【语译】

    常患湿病的人,身体经常是要疼痛的,并见发热面黄而气喘,头痛鼻部堵塞而心烦不安,脉象大,如果饮食正常的,这是腹中脾胃无病的表现,因为在头部感受了寒湿,所以会出现鼻塞不通,将药塞于鼻孔内就可痊愈。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1]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注[1]日晡所:指下午三时至五时前后。“申”时古称“日晡”。“所”,不定词,表示约数。

    【语译】

    病人全身各处都感到疼痛,发热在下午四时前后最为严重的,这就叫做风湿病。这种病发生于汗出后又感受了风邪,或者由于长期贪凉受冷而造成的。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语译】

    太阳经受到暑热邪气的侵害,就是暑热病。病人有出汗怕冷,全身发热而口渴的证候。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语译】

    太阳经感受到暑热邪的人,就会出现发热全身疼痛沉重而脉象微弱,这是由于夏季被冷水所伤害,水湿侵入肌肤所造成的。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1],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2]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注[1]洒洒(xiǎn显)然:很冷的样子。

    [2]温针:与烧针同类。

    【语译】

    太阳经感受暑热邪气的人,就会出现发热,怕冷,身体沉重而疼痛,脉弦细芤迟,每当小便以后,全身很怕冷而且汗毛都像竖立起来似的,手足特别寒冷,稍有劳动就使身体发热,张口呼吸,门齿干燥。此时如果发汗就会使恶寒更为加重,用温针治疗就会使发热更高,如果连续使用攻下法,就会使小便淋漓更加严重。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合一十六法,方一十四首。

    【提要】

    太阳病上篇共三十条。前十一条主要论述了太阳病提纲证,太阳病分类,病传与不传,以及病发阴阳与真假寒热。后十九条则阐述了太阳中风证,桂枝汤加减证及禁忌证,并举若干误治救逆之法。

    太阳中风,阳浮阴弱,热发汗出恶寒,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一。五味。前有太阳病一十一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第二。用前

    第一方。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第三。七味。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桂枝汤主之。第四。用前第一方。下有太阳坏病一证。

    桂枝本为解肌,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第五。下有酒客不可与桂枝一证。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第六。下有服汤吐脓血一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急,难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第七。六味。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第八。四味。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第九。五味。

    太阳病,八九日如疟状,热多寒少,不呕,清便自可,宜桂枝麻黄各半汤。第十。七味。

    太阳病,服桂枝汤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第十一。用前第一方。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第十二。七味。

    服桂枝汤,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十三。五味。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汤。第十四。七味。

    服桂枝汤,或下之,头项强痛,发热无汗,心下满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第十五。六味。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与桂枝,得之便厥,咽干,烦躁,吐逆,作甘草干姜汤与之。厥愈,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第十六。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

    汤并二味。调胃承气汤、四逆汤并三味。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1]而恶寒。

    注[1]头项强(jiànɡ犟)痛:即头痛项强。项指后颈部。强,不柔和。

    【语译】

    太阳病所表现的证候,是脉浮,头痛项部强硬而怕冷。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1],脉缓者,名为中风[2]。

    注[1]恶风:即畏风,怕风。恶风与恶寒有别。恶风是当风则寒,无风自安;恶寒是身居密室仍觉怕冷。

    [2]中(zhònɡ众)风:指外感风寒引起的表证,非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的中风证。

    【语译】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的,名叫中风。

    太阳病,或[1]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2]者,名为伤寒[3]。

    注[1]或:未定之词。

    [2]脉阴阳俱紧:此指寸关尺三部皆紧。又因本条首称太阳病属表,又可知是脉浮紧而不是脉沉紧。

    [3]伤寒:证候名。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此指狭义伤寒,专指风寒所伤而引起的表实证。

    【语译】

    太阳病,或者已经发热,或者还没有出现发热,但必定要出现恶寒,身体疼痛,恶心呕吐而气上逆,尺寸部脉皆紧的证候,名叫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1]者,为不传[2];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注[1]脉若静:指太阳病当时的脉象未见改变。“静”是未变之意。

    [2]传:疾病由这个部位传到另一个部位。

    【语译】

    患伤寒的第一日,太阳经受邪,脉象如无变化,为病邪没有传变;若是很想呕吐,或者心烦急躁不安,脉数急的,则是病邪要传它经的反映。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语译】

    伤寒二三天,阳明证、少阳证都没有出现的,说明病邪没有传。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1]。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2]。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3],若被火[4]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时瘛疭[5],若火熏之[6]。一逆尚引日[7],再逆促命期。

    注[1]温病:古代证候名。为温热之邪伤人的外感性疾病,属广义的伤寒。

    [2]风温:古代证候名。

    [3]失溲(sōu搜):小便失禁。

    [4]被火:经受火疗。火疗指烧针、火熏、艾灸等法。

    [5]瘛疭(chì zònɡ翅纵):手足抽搐。

    [6]若火熏之:皮肤颜色像被火熏一样的晦暗。

    [7]引日:延续时日。

    【语译】

    太阳病,发热而口渴,不怕冷的是温病。如果已经发汗,身体灼热的,名叫风温。风温的证候是,尺寸脉皆浮,自汗出,身体沉重,嗜睡,鼻息必有鼾声,语言困难。如果受到攻下法治疗,会出现小便少,两眼直视而小便失禁,如果受到火法治疗,轻的周身出现黄色,重的就像惊 那样,手足时时出现抽搐,皮肤出现像火熏一样的晦暗颜色。一次误治,病人还可延续些时日,再次误治,就会加速病人死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1]故也。

    注[1]阳数七,阴数六:火为阳,水为阴,因火的成数为七,水的成数为六,故谓阳数七,阴数六。七天是阳证的转折点,六天是阴证的转折点,故有“七日愈”、“六日愈”之说。

    【语译】

    病有发热怕冷的,是发于阳的疾病;不发热只怕冷的,是发于阴的疾病。发于阳的疾病,七天可愈。发于阴的疾病,六天可愈。因为阳数是七,阴数是六的缘故。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1]尽故也。若欲作再经[2]者,针足阳明[3],使经不传则愈。

    注[1]行其经:指邪在太阳本经。

    [2]欲作再经:指邪气欲传他经。

    [3]针足阳明:是迎头先泻其邪,而使其不传。关于针刺阳明经穴位,有的说针趺阳脉穴;有的说针足三里穴,皆可参考。

    【语译】

    太阳病,头痛到了第七天以后能自愈的,是因为病邪在太阳本经行完的缘故。如果邪气有再传它经的趋势,就应针刺足阳明经的穴位,使邪气不传经,病就会好。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语译】

    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是从上午九时以后到下午三时以前。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1]者,十二日愈。

    注[1]不了了:指身体还不轻爽。

    【语译】

    容易患太阳病中风证的人,表证解除以后,身体还感到不太轻爽,到十二天才会完全好。

    病人身太[1]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2],寒在骨髓[3]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注[1]太:通“大”。

    [2]皮肤:指外表。

    [3]骨髓:指内里。

    【语译】 病人身体很热,反而想穿衣服的,是外表有热,内里有寒;病人身体怕寒,反而不想穿衣服的,是外表有寒,而内里有热。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1],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2],淅淅恶风[3],翕翕[4]发热,鼻鸣[5]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6]

    上五味,咀[7]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8],服一升。服已须臾[9],啜[10]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11]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复服小促其间[12]。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13]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14]、酒酪[15]、臭恶[16]等物。

    注[1]阳浮而阴弱:阳指脉浮取,阴指脉沉取。

    [2]啬啬(sè色)恶寒:畏缩怕冷的样子。

    [3]淅淅(xī吸)恶风:如冷水洒身,阵阵怕风寒的样子。

    [4]翕翕(xī吸):发热轻浅的样子。

    [5]鼻鸣:因鼻塞乍通而出现的声音。

    [6]擘(bāi掰):用手将物裂开。

    [7]咀(fǔ jǔ府举):本义为咀嚼。将生药于臼中捣碎,使如嚼碎之状,故亦称之为“咀”。

    [8]适寒温:冷热适合。

    [9]须臾:片刻时间。

    [10]啜(chuò绰):喝。

    [11]:此指汗出极微,皮肤潮润的样子。

    [12]小促其间:稍稍缩短服药的时间。

    [13]周时:一昼夜满二十四小时,称周时。

    [14]五辛:五种辛味的蔬菜。《天台戒疏》称:蒜、慈葱、兴渠、韭、薤为五辛。此泛指有刺激味的蔬菜。

    [15]酪:由动物乳汁炼成的食物。

    [16]臭恶:指有特异气味或不良气味的食物。

    【语译】

    太阳中风证,脉轻取见浮而沉取见缓弱,脉浮就要发热,脉弱就会自汗出,畏寒,怕风,轻微发热,鼻鸣,干呕的,应当用桂枝汤治疗。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方二。用前第一方。

    【语泽】

    太阳病,有头痛,发热,出汗,恶风的证候,就应当用桂枝汤治疗。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1],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方三。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2]及禁忌。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

    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注[1]几几(jǐn紧):通“”,紧固拘牵不柔和的样子。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云:“几几,音殊,短羽鸟飞几几也。”非。

    [2]将息:调养,休息。

    【语译】

    太阳病,有项背拘紧不灵活,反见汗出怕风的,应当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1]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2]。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四。

    注[1]气上冲:本阳之气尚能抗邪于表而未内陷,即表证仍存在。

    [2]方用前法:指前条桂枝汤下的煎服法。

    【语译】

    太阳病,误下以后,太阳之气能抗邪于表而表证仍在的,可给用桂枝汤治疗,煎服方法同前。如果气不向上冲逆的,不可用桂枝汤。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1],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2]此,勿令误也。五。

    注[1]解肌:解除肌表之邪。

    [2]识(zhì志):通“誌”铭记。

    【语译】

    太阳病三天,已经发汗,或用吐法,或用下法,或用温针疗法,病仍未愈,叫做“坏病”,不可再用桂枝汤治疗。应当审察病人的脉象和症状,了解治疗上犯了什么错误,再随证治疗。桂枝汤本来能解除肌表之邪,如果病人脉浮紧,发热无汗的,不可用桂枝汤治疗,要常常铭记这一点,不可有误。

    若酒客[1]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注[1]酒客:平素常饮酒的人。

    【语译】

    如果酒客患病,不可用桂枝汤治疗,病人服下汤药以后就要呕吐,这是因为嗜酒的人不适应甜味的缘故。

    喘家[1],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六。

    注[1]喘家:素有喘病的患者。

    【语译】

    素有喘病的人,患了太阳病中风证,用桂枝汤时要加厚朴,杏仁效果很好。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语译】

    凡服桂枝汤而发生呕吐的,以后可能会呕吐脓血。

    太阳病,发汗,遂漏[1]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2],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方七。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3]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注[1]漏:渗漏,指汗出淋漓不能禁止。

    [2]微急:轻度的拘急。

    [3]本云:校勘语。即别本云,也称“旧云”。

    【语译】

    太阳病,发汗,以致汗出太过而淋漓不止,病人怕风,小便少而不畅,手足有轻微的拘急,屈伸不自如的,应当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1]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方八。促,一作纵。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注[1]脉促:“促”,急迫。即脉来急促,非指数时一止复来的“促脉”。

    【语译】

    太阳病,误下以后,出现脉来急促而胸中发闷的,应当用桂枝去芍药汤治疗。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方九。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语译】

    若是病人微觉怕冷的,应当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疗。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1],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2],一日二三度[3]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4]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十。

    桂枝一两十六铢[5],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毒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二汤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三个零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个,合方。详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汤。

    注[1]如疟状:指发热恶寒呈阵发性,发无定时,好似疟疾。

    [2]清便欲自可:指大便尚正常。

    [3]度:次、回。

    [4]热色:面色潮红的样子。

    [5]铢(zhū朱):汉代重要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

    【语译】

    太阳病,已经八九天,像疟疾那样,发热恶寒,发热多而恶寒少,病人不呕,大便正常,一天发作二三次。脉来较前略和缓的,表明疾病将愈;脉象微弱而怕冷的,是表里皆虚,不可再发汗、攻下、涌吐等法治疗;反见有面红赤发热的,反映邪郁肌表而未能解除,这是因为病人没能得到小汗出,所以身体要出现瘙痒,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1],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2],却与[3]桂枝汤则愈。十一。用前第一方。

    注[1]初服桂枝汤:桂枝汤煮取三升,分三次服。初服指第一次服一升。

    [2]风池、风府:风池是足少阳经穴位,在项后发际陷中;风府是督脉经穴位,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处。

    [3]却与:然后给予。

    【语译】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一升,反而出现烦热不解的,应先刺风池、风府穴,然后给服桂枝汤,病就会好。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方十二。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个。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生姜、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个,合方。

    【语译】

    服桂枝汤后,汗出太多,脉来洪大,可给桂枝汤,方法同前。如果出现发热怕冷好像疟疾那样,一天发作两次的,发汗就会好,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十三。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语译】

    服桂枝汤,大汗出以后,出现严重心烦和口渴,脉来洪大的,应当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十四。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各十八铢,炙 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草十二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枚,合方。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越婢汤方,见仲景杂方中,《外台秘要》一云起脾汤。

    【语译】

    太阳病,发热怕冷,发热多而恶寒少,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如果脉见微弱的,这是阳气已虚的表现,就不可以发汗。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方十五。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术 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语译】

    服用桂枝汤,或用下法治疗后,仍有头痛项强,轻微的发热,无汗,心下部满闷并微感疼痛,小便不利的,应当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1],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方十六。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 甘草各四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2]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注[1]厥:手足逆冷。

    [2]清酒:陈米酒。

    【语译】

    患伤寒病见脉浮,自汗出,小便次数多,心烦,微感怕冷,小腿痉挛拘急,反给桂枝汤发汗的,这是误治。服了桂枝汤便会出现手足逆冷,咽喉干燥,烦躁不安,呕吐上逆,这时需用甘草干姜汤治疗,以便恢复病人的阳气;如服药后手足由逆冷而转温,再服芍药甘草汤治疗,病人的小腿就能伸开;如果服药后胃气不和而出现谵语的,可服少量的调胃承气汤;如果再次发汗,又加用烧针误治而致亡阳的,应当用四逆汤治疗。

    问曰:证象阳旦[1],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注[1]阳旦:指阳旦汤,亦即桂枝汤。

    【语译】

    问:像桂枝汤的证候,按照太阳中风的方法治疗,病情反而加重,出现手足逆冷,咽喉干燥,两小腿拘急而且谵语。老师说到半夜手足就会转温,两小腿也能伸展自如。以后果然如老师所说的一样。老师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呢?答:寸口脉浮而又大,脉浮为中风,脉大为虚,中风则微发热,虚则会两小腿挛急,病情像桂枝证,应在桂枝汤中加入附子以温经扶阳,反而用桂枝汤令病人出汗,迫使阳气损伤,手足就会发凉而咽喉干燥,烦躁不安,阳明燥热内结,则会出现谵语,因此要先用甘草干姜汤治疗,到半夜阳气复还,两足就可温暖,对小腿仍微感拘急的,再用芍药甘草汤治疗,小腿就能伸展自如,用承气汤使大便微溏,就能止住谵语,根据这些进行治疗就可知道疾病会好。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