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莊子集釋卷八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其敏捷也如此。

    【釋文】《搏》音博。◎俞樾曰:郭於敏給下出注曰:敏,疾也;給,續括也。是以敏給屬王言,殆非也。敏給二字同義,後漢書酈炎傳言論給捷,李賢注曰:給,敏也。是其證也。故國語晉語曰,知羊舌職之聰敏肅給也,使佐之。荀子性惡篇曰,齊給便敏而無類。並以敏給對言。然則郭以給為續括,非古義矣。敏給當以狙言,謂狙性敏給,能搏捷矢也。捷讀為接。爾雅釋詁:接,捷也。是捷與接聲近義通。莊十二年左氏經文宋萬弒其君捷,僖三十二年鄭伯捷卒,文十六年晉人納捷菑於邾,公羊捷並作接。人間世篇必將乘人而鬥其捷,釋文曰:捷,本作接。此捷接通用見於本書者。搏捷矢,即搏接矢,謂以手搏而接其矢也。郭注曰:捷,速也。夫矢自無不速,又何必言捷乎!

    【三】【疏】命,召也。相,助也,謂王之左右也。王既自射不中,乃召左右亂趨射之,於是狙抱樹而死。

    【釋文】《相者》息亮反。司馬云:佐王獵者也。《趨射》音促,急也。《執死》司馬云:見執而死也。

    【校】(一)世德堂本作抓。(二)假字依世德堂本改。(三)能搏依世德堂本改。

    王顧謂其友顏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乎,無以汝色驕人哉【一】!」顏不疑歸而師董梧以助(一)其色,去樂辭顯,三年而國人稱之【二】。

    【一】【疏】姓顏,字不疑,王之友也。殛,死也。予,我也。狙矜伐勁巧,恃賴方便,傲慢於王,遂遭死殛。嗟此狡獸,可以戒人,勿淫聲色,驕豪於世。

    【釋文】《之狙也》之,猶是也。本或作是。《其便》婢面反。《以敖》司馬本作悻,云:佷也。

    【二】【注】稱其忘巧遺色而任夫素朴。

    【疏】姓董。名梧,吳之賢人也。鋤,除去也。既奉王教,於是退歸,悔過自新,師於有道,除其美色,去其聲樂,重素朴,辭榮華,脩德三年,國人稱其賢善。

    【釋文】《董梧》有道者也。師其德以鋤色。《以助》士居反。本亦作鋤。《去樂》起呂反。

    【校】(一)趙諫議本作鋤。

    南伯子綦隱几而坐,仰天而噓【一】。顏成子入見曰:「夫子,物之尤也。形固可使若槁骸,心固可使若死灰乎【二】?」

    【一】【疏】猶是齊物中南郭子綦也。其隱几等義,並具解內篇。◎慶藩案南伯子綦,齊物論作南郭子綦。伯郭古聲相近,故字亦通用。唐韻正:伯,古讀若博。周禮司几筵其柏席用萑,亦借柏為槨。(鄭注以柏為槨字磨滅之餘,非也。說見經義述聞。)

    【釋文】《隱》於靳反。《噓》音虛。

    【二】【疏】顏成,子綦門人也。尤,甚也。每仰歎先生志物之甚,必固形同槁骸,心若死灰。慕德殷勤,有此嗟詠也。

    【釋文】《入見》賢遍反。《夫物之尤也》音符。一本作夫子,則如字。◎盧文弨曰:今書夫下有子字。

    曰:「吾嘗居山穴之中(一)矣。當是時也,田禾一睹我,而齊國之眾三賀之【一】。我必先之,彼故知之;我必賣之,彼故鬻之。【二】若我而不有之,彼惡得而知之?若我而不賣之,彼惡得而鬻之【三】?嗟乎!我悲人之自喪者【四】,吾又悲夫悲人者【五】,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其後而日遠矣【六】。」

    【一】【注】以得見子綦為榮。

    【疏】山穴,齊南山也。田禾,齊王姓名。子綦隱居山穴,德音遐振,齊王暫睹,以見為榮,所以一國之人三度慶賀也。

    【釋文】《山穴之中》司馬本同。李云:齊南山穴也。一本作之口。《田禾》齊君也。尊德,故國人慶之。◎盧文弨曰:即齊太公和。

    【二】【疏】我聲名在先,故使物知我;我便是賣於名聲,故田禾見而販之。

    【釋文】《鬻之》羊六反。

    【三】【疏】若我韜光晦跡,不有聲名,彼之世人何得知我?我若名價不貴,彼何得見而販之?只為不能滅跡匿端,故為物之所賣鬻也。

    【釋文】《彼惡》音烏。下同。

    【四】【疏】喪,猶亡失也。子綦悲歎世人,捨己慕佗,喪失其道。

    【釋文】《自喪》息浪反。

    【五】【疏】夫道無得喪而物有悲樂,故悲人之自喪者亦可悲也。

    【六】【注】子綦知夫為之不足以救彼而適足以傷我,故以不悲悲之,則其悲稍去,而泊然無心,枯槁其形,所以為日遠矣。

    【疏】夫玄道沖虛,無喪無樂,是以悲人自喪及悲者,雖復前後悲深淺稱異,咸未偕道,故亦可悲。悲而又悲,遣之又遣,教既彰矣,玄玄之理斯著,與眾妙相符,故日加深遠矣。

    【釋文】《而泊》步各反。

    【校】(一)趙諫議本中作口。

    仲尼之楚,楚王觴之,孫叔敖執爵而立,市南宜僚受酒而祭曰:「古之人乎!於此言已【一】。」

    【一】【注】古之言者,必於會同。

    【疏】觴,酒器之總名,謂以酒燕之也。爵亦酒器,受一升。(大)〔古〕人欲飲,必(先)祭其〔先〕,宜僚瀝酒祭,故祝聖人,願與孔子於此言論也。

    【釋文】《觴之》音商。李云:酒器之總名也。《孫叔敖執爵》案左傳孫叔敖是楚莊王相,孔子未生。哀公十六年,仲尼卒後,白公為亂。宜僚未嘗仕楚。又宣十二年傳,楚有熊相宜僚,則與叔敖同時,去孔子甚遠。蓋寄言也。

    曰:「丘也聞不言之言矣,未之嘗言【一】,於此乎言之【二】。市南宜僚弄丸而兩家之難解,孫叔敖甘寢秉羽而郢人投兵【三】。丘願有喙三尺【四】。」

    【一】【注】聖人無言,其所言者,百姓之言耳,故曰不言之言。苟以言為不言,則雖言出於口,故為未之嘗言。

    【二】【注】今將於此言於無言。

    【疏】夫理而教不言矣,教而理未之嘗言也。是以聖人妙體斯趣,故終日言而未嘗言也。孔子應宜僚之請,故於此亦言於無言矣。

    【三】【注】此二子息訟以默,澹泊自若,而兵難自解。

    【疏】姓熊,字宜僚,楚之賢人,亦是勇士沈(沒)〔默〕者也。居於市南,因號曰市南子焉。楚白公勝欲因作亂,將殺令尹子西。司馬子綦言熊宜勇士也,若得,敵五百人,遂遣使屈之。宜僚正上下弄丸而戲,不與使者言。使因以劍乘之,宜僚曾不驚懼,既不從命,亦不言佗。白公不得宜僚,反事不成,故曰兩家難解。姓孫,字叔敖,楚之令尹,甚有賢德者也。郢,楚都也。投,息也。叔敖蘊藉實知,高枕而逍遙,會理忘言,執羽扇而自得,遂使敵國不侵,折衝千里之外,楚人無事,脩文德,息其武略。彰二子有此功能,故可與仲尼晤言,贊揚玄道也。

    【釋文】《兩家之難》乃旦反。注同。《解》音蟹,注同。司馬云,宜僚,楚之勇士也,善弄丸。楚白公勝將作亂,殺令尹子西。子期石乞曰:「市南有熊宜僚者,若得之,可以當五百人。」乃往告之,不許也。承之以劍,不動,弄丸如故,曰:「吾亦不泄子。」白公遂殺子西。子期歎息,兩家(而)〔難〕已,宜僚不預其患。◎慶藩案太平御覽二百七十九引司馬云:宜僚善弄丸,白公脅之,弄丸如故。視釋文較略(一)。《甘寢秉羽》如字,又音翮。司馬本作{羽堯},云:讀曰翮。或作翅,雩舞者之所執。崔本作翼。《郢人投兵》司馬云:言叔敖願安寢恬臥,以養德於廟堂之上,折衝於千里之外,敵國不敢犯,郢人投兵,無所攻伐也。郢,楚都也。◎慶藩案太平御覽二百七十九引司馬云:孫叔敖秉羽之舞,郢人無所攻,故投兵。視釋文較略。◎藩又案孫叔敖甘寢秉羽而郢人投兵,淮南主術篇所謂昔孫叔敖恬臥而郢人無所害其鋒同意。投兵,謂無所用也。高注曰:但恬臥養德,折衝千里之外,敵國不敢犯。即司馬注所本。(王念孫曰:害其鋒三字,義不相屬。害當為用之誤,謂無所用其鋒也。隸書害作(

    ),其上半與用相似。案淮南多本莊子,此云投兵,亦謂無所用之也。)王氏正害字義頗精。

    【四】【注】苟所言非己,則雖終身言,故為未嘗言耳。是以有喙三尺,未足稱長,凡人閉口,未是不言。

    【疏】喙,口也。苟其言當,即此無言。假余喙長三尺,與閉口何異,故願有之也。

    【釋文】《喙》許穢反,又丁豆反,或昌銳反。《三尺》三尺,言長也。司馬云:喙,息也。宜僚弄丸而弭難,叔敖除備以折衝,丘亦願有,歎息其三尺。三尺,匕首劍。

    【校】(一)慶藩案下三十四字原誤入疏文下。

    彼之謂不道之道【一】,此之謂不言之辯【二】,故德總乎道之所一【三】。而言休乎知之所不知,至矣【四】。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五】;知之所不能知者,辯不能舉也【六】;名若儒墨而凶矣【七】。故海不辭東流,大之至也【八】;聖人并包天地,澤及天下,而不知其誰氏【九】。是故生無爵【一○】,死無諡【一一】,實不聚【一二】,名不立【一三】,此之謂大人【一四】。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一五】,而況為大乎【六】!夫為大不足以為大,而況為德乎【一七】!夫大備矣,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備矣【一八】。知大備者,無求,無失,無棄,不以物易己也【一九】。反己而不窮【二○】,循古而不摩【二一】,大人之誠【二二】。

    【一】【注】彼,謂二子。

    【疏】彼,謂所詮之理。不道而道,言非道非不道也。

    【二】【注】此,謂仲尼。

    【疏】此,謂能詮之教。不言而言,非言非不言也。子玄乃云此謂仲尼,斯注粗淺,失之遠矣。夫不道不言,斯乃探微索隱,窮理盡性,豈二子之所能耶!若以甘寢弄丸而稱息訟以默者,此則默語懸隔,丘何得有喙三尺乎?故不可也。又此一章,盛談玄極,觀其文勢,不關孫熊明矣。

    【釋文】《彼之謂此之謂》郭云:彼,謂二子;此,謂仲尼也。司馬云:彼,謂甘寢;此,謂弄丸。

    【三】【注】道之所容者雖無方,然總其大歸,莫過於自得,故一也。

    【釋文】《總》音摠。

    【四】【注】言止其分,非至如何!

    【疏】夫至道之境,重玄之域,聖心所不能知,神口所不能辯,若以言知索真,失之遠矣。故德之所總,言之所默息者,在於至妙之一道也。

    【五】【注】各自得耳,非相同也,而道一也。

    【疏】夫一道虛玄,曾無涯量,而德有上下,(誰)不能周備也。本有作同字者,言德有優劣,未能同道也。此解前道之所一也。

    【釋文】《不能同》一本作相同。

    【六】【注】非其分,故不能舉。

    【疏】夫知者玄道,所謂妙絕名言,故非辯說所能勝舉也。此解前知之所不知也。

    【七】【注】夫儒墨欲同所不能同,舉所不能舉,故凶(一)。

    【疏】夫執是競非,而名同儒墨者,凶禍斯及矣。◎家世父曰:儒墨之所以凶,以有儒墨之名也。懸儒墨之名以召爭,德不能同者,強道以一之;辯不能舉者,強知以通之,各是其是,而道與知之所及亦小矣。生無爵,死無諡,實且不以自居,名何有哉!

    【八】【注】明受之無所辭,所以成大。

    【疏】百川競注,東流不息,而巨海容納,曾不辭憚。此據東海為言,亦弘博之至也已。

    【九】【注】汎然都任。

    【疏】前舉海為(諭)〔喻〕,此下合譬也。聖人德合二儀,故并包天地;仁覃無外,故澤及天下;成而不處,故不知誰為;推功於人,故莫識其氏族矣。

    【一○】【注】有而無之。

    【一一】【注】諡所以名功,功不在己,故雖諡而非己有。

    【疏】夫人處世,生有名位,死定諡號,所以表其實也。聖人生既以功推物,故死亦無可諡也。

    【一二】【注】令萬物各知足。

    【疏】縱有財德,悉分散於人也。

    【一三】【注】功非己為,故名歸於物。

    【疏】夫名以召實,實既不聚,故名將安寄也。

    【一四】【注】若為而有之,則小矣。

    【疏】總結以前。忘於名諡之士,可謂大德之人。

    【一五】【注】賢出於性,非言所為。

    【疏】善,喜好也。夫犬不必吠,賢人豈復多言!

    【釋文】《善吠》伐廢反。司馬云:不別客主而吠不止。《善言》司馬云:失本逐末而言不止也。

    【一六】【注】夫大愈不可為而得。

    【疏】夫好言為賢,猶自不可,況惑心取捨於大乎!

    【一七】【注】唯自然乃德耳。

    【疏】愛心弘博謂之大,冥符玄道謂之德。夫有心求大,於理尚乖,況有情為德,固不可也。

    【一八】【注】天地大備,非求之也。

    【疏】備,具足也。夫二儀覆載,亭毒無心,四敘周行,生成庶品,蓋何術焉,而萬物必備。

    【一九】【注】知其自備者,不舍己而求物,故無求無失無棄也。

    【疏】夫體弘自然之理而萬物素備者,故能於物我之際淡然忘懷,是以無取無捨,無失無喪,無證無得,而不以物境易奪己心也。

    【釋文】《不舍》音捨。

    【二○】【注】反守我理,我理自通。

    【疏】只為弘備,故契於至理。既而反本還原,會己身之妙極而無窮竟者也。

    【二一】【注】順常性而自至耳,非摩拭。

    【疏】循,順也。順於物性,無心改作,豈復摩飾而矜之!

    【釋文】《循古而不摩》一本作磨。郭云:摩,拭也。王云:摩,消滅也。雖常通物而不失及己,雖理於今,常循於古之道焉,自古及今,其名不摩滅也。《摩拭》音式。

    【二二】【注】不為而自得,故曰誠。

    【疏】誠,實也。夫反本還原,因循萬物者,斯乃大聖之人自實之德也。

    【校】(一)趙諫議本凶下有也字。

    子綦有八子,陳諸前,召九方歅曰:「為我相吾子,孰為祥【一】?」

    【一】【疏】子綦,楚司馬子綦也。陳,行列也。諸,於也。〔九〕方,姓也;歅,名也。孰,誰也。祥,善也。九方歅,善相者也。陳列諸子於庭前,命方歅令相之,八子之中,誰為吉善。

    【釋文】《九方歅》音因,李烏雞反,又音煙,善相馬人。淮南子作九方皋。《為我》于偽反。《相吾子》息亮反。

    九方歅曰:「梱也為祥【一】。」

    【一】【疏】梱,子名也。言八子之中,梱最祥善也。

    【釋文】《梱》音困,又口本反,子綦子名。

    子綦瞿然喜曰:「奚若【一】?」曰:「梱也將與國君同食以終其身。」

    【一】【疏】瞿然,驚喜貌。聞子吉祥,故容貌驚喜,問其祥善貌相如何。

    【釋文】《瞿然》紀具反。司馬云:喜貌。本亦作矍,吁縛反。字林云:大視貌。李云:驚視貌。◎慶藩案此瞿然與庚桑楚篇懼然,皆驚駭之貌。瞿,說文作(),云:舉目驚()然也。漢書吳王濞傳膠西王瞿然駭,師古注:瞿然,無守之貌。又鄒陽傳長君懼然曰將為奈何,師古注:懼讀為瞿,瞿然,無守之貌。東方朔傳於是吳王懼然易容,師古注:懼然,失守之貌。案師古訓瞿懼為失守貌、為無守貌者,本齊風東方未明篇狂夫瞿瞿毛傳也。不知傳以下不能辰夜二語,故以瞿瞿為無守,與瞿然不同。瞿然當從李頤此訓為正。

    子綦索然出涕曰:「吾子何為以至於是極也【一】!」

    【一】【疏】索然,涕出貌。方歅識見淺近,以食肉為祥,子綦鑒深玄妙,知其非吉,故憫其凶極,悲而出涕。

    【釋文】《索然》悉各反,又色白反。司馬云:涕下貌。

    九方歅曰:「夫與國君同食,澤及三族,而況(一)父母乎!今夫子聞之而泣,是禦福也。子則祥矣,父則不祥。」【一】

    【一】【疏】三族,謂父母族也,妻族也。禦,拒扞也。夫共國君食,尊榮富貴,恩被三族,何但二親!子享吉祥,父翻涕泣,斯乃禦福德也。

    【釋文】《禦福》魚呂反,距也,逆也。

    【校】(一)世德堂本況下有於字。

    子綦曰:「歅,汝何足以識之,而梱祥邪?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一】?吾未嘗為牧而牂生於奧,未嘗好田而鶉生於宎,若勿怪,何邪【二】?吾所與吾子遊者,遊於天地(一)【三】。吾與之邀樂於天,吾與之邀食於地【四】;吾不與之為事,不與之為謀,不與之為怪【五】;吾與之乘天地之誠而不以物與之相攖【六】,吾與之一委蛇而不與之為事所宜【七】。今也然有世俗之償焉【八】!凡有怪徵者,必有怪行,殆乎,非我與吾子之罪,幾天與之也【九】!吾是以泣也【一○】。」

    【一】【疏】自,從也。方歅小巫,識鑒不遠,相梱祥者,不過酒肉味入於鼻口。方歅道術,理盡於斯,詎知酒肉由來,從何而至。

    【二】【注】夫所以怪,出於不意故也。

    【疏】牂,羊也。奧,西南隅未地,羊位也;宎,東南隅辰地也,辰為鶉位;故言牂鶉生也。夫羊須牧養,鶉因田獵,若祿藉功著,然後可致富貴。今梱(而)功行未聞,而與國君同食,何異乎無牧而忽有羊也,不田而獲鶉也!非牧非田,怪如何也!

    【釋文】《未嘗》如字。本或作曾,才能反。《而牂》子郎反。爾雅云:牝羊也。《於奧》烏報反。西南隅未地也。一曰:豕牢也。《好田》呼報反。《於宎》字又作{宀交},烏弔反,徐烏了反。司馬云:東北隅也。一云:東南隅鶉火地,生鶉也。一云:窟也。郭徒忽反,字則穴下犬。◎盧文弨曰:案爾雅釋宮:東南隅謂之窔(二)。其東北隅乃宧也。又案說文:(

    ),戶樞聲,室之東南隅。窔但訓深。◎家世父曰:牂所從出,牧也;鶉所從來,田也。不牧而牂生,不田而鶉生,儻然而來,儵然而至,謂之不祥。祥者,怪徵也;乘天地之誠而有世俗之償,是亦怪徵也。

    【三】【注】不有所為。

    【釋文】《遊於天地》司馬本地作汨,云:亂也。崔本同。

    【四】【注】隨所遇於天地耳。邀,遇也。

    【疏】邀,遇也。天地,無心也。子綦體道,虛忘順物,自足於性分之內,敖游乎天地之間,所造皆適,不待歡娛,所遇斯食,豈資厚味耶!

    【釋文】《邀》古堯反,遇也。《樂》音洛。

    【五】【注】怪,異也。循常任性,脫然自爾。

    【疏】忘物,故不為事;忘智,故不為謀;循常,故不為怪。

    【六】【注】斯不為也。

    【疏】誠,實也。乘二儀之實道,順萬物以逍遙,故不與物更相攖擾。

    【七】【注】斯順耳,無擇也。

    【疏】委蛇,猶縱任也。心境不二,從容任物,事既非事,何宜便之可為乎!

    【八】【注】夫有功於物,物乃報之。吾不為功而償之,何也?

    【疏】夫報功(賞)〔償〕德者,世俗務也。苟體道任物,不立功名,何須功之償哉!

    【釋文】《之償》時亮反,又音賞。

    【九】【注】今無怪行而有怪徵,故知其天命也。

    【疏】殆,危也。幾,近也。夫有怪異之行者,必〔有〕怪異之徵祥也。今吾子未有怪行而有怪徵,必遭殆者,斯乃近是天降之災,非吾子之罪。

    【釋文】《怪行》下孟反。注同。

    【一○】【注】夫為而然者,勿為則已矣。不為而自至,則不可奈何也,故泣之。

    【疏】罪若由人,庶其脩改,既關天命,是以泣也。

    【校】(一)闕誤引江南古藏本地下有也字。(二)爾雅釋文作{宀交},云:又作窔,同。說文作()。

    無幾何而使梱之於燕,盜得之於道,全而鬻之則難,不若刖之則易【一】,於是乎刖而鬻之於齊,適當渠公之街,然身食肉而終【二】。

    【一】【注】全恐其逃,故不如刖之易售也。

    【疏】無幾何,謂俄頃間也。楚使梱聘燕,途道之上,為賊所得,略梱為奴。而全形賣之,恐其逃竄,故難防禦,則刖足,不慮其逃,故易售。

    【釋文】《無幾》居豈反。《於燕》音煙。《全而鬻之》音育,絕句。一本作鬻之難。《刖》音月,又五刮反。《易》以豉反。注同。《售也》受又反。

    【二】【疏】渠公,齊之富人,為街正。梱(之)既遭刖足,賣與齊國富商之家,代主當街,終身肉食也。字又作術者,云:渠公,屠人也,賣梱在屠家,共主行宰殺之術,終身食肉也。

    【釋文】《渠公》或云:渠公,齊之富室,為街正,買梱自代,終身食肉至死。一云:渠公屠者,與梱君臣同食肉也。《之街》音隹。一本作術。《然身食肉終》本或作身肉食者誤。◎盧文弨曰:今書終上有而字。

    齧缺遇許由,曰:「子將奚之【一】?」

    【一】【疏】齧缺逢遇許由,仍問欲何之適。

    曰:「將逃堯【一】。」

    【一】【疏】答曰:將欲逃避帝堯。

    曰:「奚謂邪【一】?」

    【一】【疏】問其何意。

    曰:「夫堯,畜畜然仁,吾恐其為天下笑。後世其人與人相食與【一】!夫民,不難聚也;愛之則親,利之則至,譽之則勸,致其所惡則散【二】。愛利出乎仁義,捐仁義者寡,利仁義者眾。夫仁義之行,唯且無誠【三】,且假乎(一)禽貪者器【四】。是以一人之斷制利天下【五】,譬之猶一覕也【六】。夫堯知賢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賊天下也,夫唯外乎賢者知之矣【七】。」

    【一】【注】仁者爭尚之原故也。

    【疏】畜畜,盛行貌也。盛行偏愛之仁,乖於淳和之德,恐宇內喪道之士猶甚澆季,將來逐跡,百姓飢荒,食廩既虛,民必相食,是以逃也。

    【釋文】《畜畜》許六反,郭他六反。李云:行仁貌。王云:卹愛勤勞之貌。《其人與》如字。《人相食與》音餘。言將馳走於仁義,不復營農,飢則相食。

    【二】【疏】夫民,撫愛則親,利益則至來,譽贊則相勸勉,與所惡則眾離散,故黔首聚散,蓋不難也。

    【釋文】《譽之》音餘。《所惡》烏路反。

    【三】【注】仁義既行,將偽以為之(二)。

    【疏】夫利益蒼生,愛育群品,立功聚眾,莫先仁義。而履仁蹈義,捐率於中者少,託於聖跡以規名利者多,是故行仁義者,矯性偽情,無誠實者也。

    【釋文】《之行》下孟反。

    【四】【注】仁義可見,則夫貪者將假斯器以獲其志。

    【疏】器,聖跡也。且貪於名利,險於禽獸者,必假夫仁義為其器者也。

    【釋文】《且假夫禽貪者器》司馬云:禽之貪者殺害無極,仁義貪者傷害無窮。

    【五】【注】若夫仁義各出其情,則其斷制不止乎一人。

    【疏】榮利之徒,負於仁義,恣其鴆毒,斷制天下。向無聖跡,豈得然乎!

    【六】【注】覕,割也。萬物萬形,而以一劑割之,則有傷也。

    【疏】覕,割也。若以一人制服天下,譬猶一刀割於萬物,其於損傷彼此多矣。

    【釋文】《覕》郭薄結反,云:割也。向芳舌反。司馬云:暫見貌。又甫邪反,又普結反,又初栗反。《劑》子隨反。

    【七】【注】外賢則賢不偽。

    【疏】夫賢聖之跡,為利一時,萬代之後,必生賊害,唯能忘外賢聖者知之也。

    【校】(一)世德堂本作夫。(二)趙諫議本之下有也字。

    有暖姝者,有濡需者,有卷婁者【一】。

    【一】【疏】此略標,下解釋。

    【釋文】《暖》吁爰反,又吁晚反,柔貌。《姝》昌朱反,妖貌。《濡》音儒,又音如,安也。《需》音須。濡需,謂偷安須臾之頃。《卷》音權。《婁》音縷。卷婁,猶拘攣也。

    所謂暖姝者,學一先生之言,則暖暖姝姝而私自說也,自以為足矣,而未知未始有物也【一】,是以謂暖姝者也。

    【一】【注】意盡形教,豈知我之獨化於玄冥之竟哉!

    【疏】暖姝,自許之貌也。小見之人,學問寡薄,自悅〔自〕(一)足,謂窮微極妙,豈知所學未有一物可稱也,是以謂暖姝者,此言結前也。

    【釋文】《自說》音悅。《之竟》音境。

    【校】(一)自字依正文補。

    濡需者,豕蝨是也,擇疏鬣(一)自以為廣宮大囿,奎蹏曲隈,乳間股腳,自以為安室利處,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煙火,而己與豕俱焦也【一】。此以域進,此以域退【二】,此其所謂濡需者也【三】。

    【一】【疏】濡需,矜誇之貌也。豕,豬也。言蝨寄豬體上,擇疏長之毛鬣,將為廣大宮室苑囿。蹄腳奎隈之所,股腳乳旁之間,(蹄)用為溫暖利便。豈知屠人忽操湯火,攘臂布草而殺之乎!即己與豕俱焦爛者也。(諭)〔喻〕流俗寡識之人,耽好情Q欲Y,與豕蝨濡需喜歡無異也。

    【釋文】《蝨》音瑟。《奎》苦圭反。本亦作睽。《曲隈》烏回反。向云:股間也。◎慶藩案曲隈,胯內也。凡言隈者,皆在內之名。淮南覽冥篇漁者不爭隈,高注:隈,曲深處,魚所聚也。列子黃帝篇何曲之淫隈,殷敬順曰:隈,水曲也。僖二十五年左傳秦人過析隈,杜注:隈,隱蔽之處。故知言隈者,皆在內曲深之謂。向秀曰,隈,股間也,疑誤。《暖室》奴緩反,又虛袁反。一本作安室。◎盧文弨曰:今書作安室。《操》七曹反。

    【二】【疏】域,境界也。蝨則逐豕而有亡,人則隨境而榮樂,故謂之域進退也。

    【三】【注】非夫通變邈世之才而偷安乎一時之利者,皆豕蝨者也。

    【疏】此結也。◎家世父曰:以域進,以域退,言逐眾人之好惡而與之為進退。暖姝者,囿於知識者也;濡需者,滯於形跡者也;卷婁者,罷於因應者也。三者同蔽,莊生所以逃而去之。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鬣下有長毛二字。

    卷婁者,舜也。羊肉不慕蟻,蟻慕羊肉,羊肉羶也。舜有羶行,百姓悅之,【一】故三徙成都,至鄧之虛(一)而十有萬家【二】。堯聞舜之賢,舉之童土之地,曰冀得其來之澤【三】。舜舉乎童土之地,年齒長矣,聰明衰矣,而不得休歸,所謂卷婁者也【四】。

    【一】【疏】卷婁者,謂背項俛曲,向前攣卷而傴僂也。夫羊肉羶腥,無心慕蟻,蟻聞而歸之。舜有仁行,不慕百姓,百姓悅之。故羊肉比舜,蟻況百姓。

    【釋文】《羊肉不慕蟻》魚綺反。李云:年長心勞,無憂樂之志,是猶羊肉不慕蟻也。《羶也》設然反。《羶行》下孟反。

    【二】【疏】舜避丹朱,又不願眾聚,故三度逃走,移徙避之,百姓慕德,從者十萬,所居之處,自成都邑。至鄧虛,地名也。

    【釋文】《至鄧》向云:邑名。《之虛》音墟。本又作墟。

    【三】【疏】地無草木曰童土。堯聞舜有賢聖之德,妻以娥皇女英,舉以自代,讓其天下。居不毛土,歷試艱難,望鄰境承儀,蒼生蒙澤。

    【釋文】《童土》如字,又音杜。向云:童土,地無草木也。

    【四】【注】聖人之形,不異凡人,故耳目之用衰也,至於精神,則始終常全耳(二)。若少則未成,及長而衰,則聖人之聖曾不崇朝,可乎?

    【疏】既登九五,威跨萬乘,(慜)〔愍〕念蒼生,憂憐凡庶,於是年齒長老,耳目衰竭,無由休息,豈得歸寧!傴僂攣卷,形勞神倦,所謂卷婁者也。

    【釋文】《齒長》丁丈反。注同。◎慶藩案華嚴經音義引司馬云:齒,數也。釋文闕。《若少》詩召反。

    【校】(一)趙諫議本作墟。(二)趙本無耳字。

    是以神人惡眾至【一】,眾至則不比,不比則不利也【二】。故無所甚親,無所甚疏,抱德煬和以順天下,此謂真人【三】。於蟻棄知,於魚得計,於羊棄意【四】。

    【一】【注】眾自至耳,非好而致也(一)。

    【疏】三徙遠之,以惡也。

    【釋文】《惡眾》烏路反。《非好》呼報反。

    【二】【注】明舜之所以有天下,蓋於不得已耳,豈比而利之!

    【疏】比,和也。夫眾聚則不和,不和則不利於我也。

    【釋文】《不比》毗志反。下注同。

    【三】【疏】煬,溫也。夫不測神人,親疏一觀,抱守溫和,可謂真聖。

    【釋文】《煬》郭音羊,徐餘亮反。《和》李云:煬,炙也,為和氣所炙。

    【四】【注】於民則蒙澤,於舜則形勞。

    【疏】不慕羊肉之仁,故於蟻棄智也;不為羶行教物,故於羊棄意也;既遣仁義,合乎至道,不傷濡沫,相忘於江湖,故於魚得計。此斥虞舜羶行,故及斯言也。

    【釋文】《於蟻棄知》音智。《於魚得計於羊棄意》司馬云:蟻得水則死,魚得水則生,羊得水則病。一說云:真人無羶,故不致蟻,是蟻棄知也;共處相忘之大道,無沾濡之德,是魚得計也;羊無羶行而不致蟻,是羊棄意也。◎家世父曰:所惡乎眾至者,惡其比也。所以比者,歆其利也。神人眾至不比,正惟不以利歆之。蟻之附羶也,有利而趨之也,即其知也;羊之羶也,與以可歆之利也,即其意也。蟻無知而有知,羊無意而有意,惟羶之(惟)利也。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何羶之可慕哉!故曰於魚得計。

    【校】(一)世德堂本也作之,趙諫議本無。

    以目視目,以耳聽耳,以心復心【一】。若然者,其平也繩【二】,其變也循【三】。古之真人,以天待(之)〔人〕(一)【四】,不以人入天【五】。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六】。

    【一】【注】此三者,未能無其耳目心意也。

    【疏】夫視目之所見,聽耳之所聞,復心之所知,不逐物於分外而知止其分內者,其真人之道也。

    【二】【注】未能去繩而自平。

    【疏】繩無心而正物,聖忘懷而平等。

    【釋文】《能去》起呂反。

    【三】【注】未能絕跡而玄會。

    【疏】循,順也。處世和光,千變萬化,大順蒼生,曾不逆寡。

    【四】【注】居無事以待事,事斯得。

    【疏】如上所解,即是玄古真人,用自然之道,虛其心以待物。

    【五】【注】以有事求無事,事愈荒。

    【疏】不用人事取捨,亂於天然之智。

    【六】【注】死生得失,各隨其所居耳,於生為得,於死或復為失,未始有常也。

    【疏】夫處生而言,即以生為得;若據死而語,便以生為喪。死生既其無定,得失的在誰邊?噫,未可知也!是以混死生,一得喪,故謂之真人矣。◎家世父曰:形氣之相須也,得之生,失之死,有比而合之者也;自然之待化也,得之死,失之生,有委而聽之者也。得之生,故有為而無為;得之死,故無為而無不為。

    【釋文】《或復》扶又反。

    【校】(一)人字依闕誤引張君房本改。

    藥也其實,菫也,桔梗也,雞壅也,豕零也,是時為帝者也,何可勝言【一】!

    【一】【注】當其所須則無賤,非其時則無貴,貴賤有時,誰能常也!

    【疏】堇,烏頭也,治風痹。桔梗治心腹血。雞〈广雍〉即雞頭草也,服延年。豕零,豬苓根也,似豬卵,治渴病。此並賤藥也。帝,君主也。夫藥無貴賤,癒病則良,藥病相當,故便為君主。乃至目視耳聽,手捉心知,用有行藏,時有興廢。故時之所賢者為君,才不應世者為臣,此事必然,故何可言盡也。

    【釋文】《堇》音謹,郭音覲,徐音靳。司馬云:烏頭也,治風冷痹。《桔》音結。本亦作結。《梗》古猛反。司馬云:桔梗治心腹血瘀瘕痹。《雞〈广雍〉》徐於容反。本或作壅,音同。司馬云:即雞頭也。一名芡,與藕子合為散,服之延年。《豕零》司馬本作豕囊,云:一名豬苓,根似豬卵,可以治渴。案四者皆藥草名。《是時為帝者也》司馬云:藥草有時迭相為帝,謂其王相休廢,各得所用也。◎慶藩案時者,更也;帝者,主也;言堇、桔梗、雞〈广雍〉、豕零,更相為主也。方言曰:蒔,更也。(蒔,郭音侍。古無蒔字,借時字為之。)爾雅曰:帝,君也。淮南正論篇時舉而代御。齊俗篇此代為帝者也。(帝,今本誤作常。)太平御覽引馮衍鄧禹牋:此更為(通)〔適〕者也。(適讀若嫡。廣雅:嫡,君也。)或言時,或言代,或言更,其義一也。(方言:更,代也。說文:代,更也。)《勝言》音升。

    句踐也以甲楯三千棲於會稽【一】。唯種也能知亡之所以存,唯種也不知其身之所以愁【二】。故曰,鴟目有所適,鶴脛有所節,解之也悲【三】。

    【一】【疏】句踐,越王也。會稽,山名也。越為吳軍所殘,窘迫退走,棲息於會稽山上也。

    【釋文】《句踐》音鉤。《甲楯》純尹反,徐音尹。《棲於》音西。李云;登山曰棲。《會》古外反,《稽》音雞。

    【二】【疏】種,越大夫名。其時句踐大敗,兵唯三千,走上會稽山,亡滅非遠,而種密謀深智,亡時可(在)〔存〕,當時矯與吳和,後二十年而滅吳矣。夫狡兔死,良狗烹,敵國滅,忠臣亡,數其然也。平吳之後,范蠡去越而游乎江海,變名易姓,韜光晦跡,即陶朱公是也。大夫種不去,為句踐所誅,但知國亡而可以存,不知愁身之必死也。字亦有作穜者,隨字讀之。

    【釋文】《穜》章勇反,越大夫名也。吳越春秋云:姓文,字少禽。《所以存》本又作可以存,言知越雖亡可以存也。

    【三】【注】各適一時之用,不能靡所不可,則有時而失,有時而失,故有時而悲矣。解,去也。

    【疏】鴟目晝闇而夜開,則適夜不適晝;鶴脛稟分而長,則能長不能短。枝節如此,故解去則悲,亦猶種闇於謀身,長於存國也。

    【釋文】《鴟》尺夷反。《脛》刑定反。《解之》佳買反。司馬云:去也。一音懈。

    故曰,風之過河也有損焉,日之過河也有損焉【一】。請只風與日相與守河,而河以為未始其攖也【二】,恃源而往者也【三】。故水之守土也審,影之守人也審,物之守物也審【四】。

    【一】【注】有形者自然相與為累,唯外乎(一)形者磨之而不磷。

    【疏】風日是氣,河有形質。凡有形氣者,未能無累也。而風吹日累,必有損傷,恃源而往,所以不覺。亦猶吳得越之後,謀臣必恃(謂)其功勳,〔謂〕以(無)後〔無〕慮遭戮。是知物相利者必相為害也。

    【釋文】《有損》有形自然相累,世能累物,物能累人,故大夫種所以不免也。《不磷》鄰刃反。

    【二】【注】實已損矣而不自覺。

    【三】【注】所以不覺,非不損也,恃源往也。

    【疏】恃,賴也。攖,損也。風之與日,相與守河,於河攖損而不知覺,恃其源流。

    【釋文】《恃》本亦作持。《源而往者也》水由源往,雖遇風日,不能損也;道成其性,雖在於世,不能移也。

    【四】【注】無意則止於分,所以為審。

    【疏】審,安定也。夫水非土則不安,影無人則不見,物無造物則不立,故三者相守而自以為固。而新故不住,存亡不停,昨日之物,於今已化,山舟替遁,昧者不知,斯之義也。

    【校】(一)世德堂本乎作夫。

    故目之於明也殆,耳之於聰也殆,心之於殉也殆【一】。凡能其於府也殆,殆之成也不給改【二】。禍之長也茲萃【三】,其反也緣功【四】,其果也待久【五】。而人以為己寶,不亦悲乎【六】!故有亡國戮民無已【七】,不知問是也【八】。

    【一】【注】有意則無崖,故殆。

    【疏】殉,逐也。夫視目所見,聽耳所聞  心所逐,若目求離朱之明,耳索師曠之聰,心逐無崖之知,欲不危殆,其可得乎!◎家世父曰:水之守土,二物也,相比而相須也;影之守人,一物而為二物也,自生而自化也;物之守物,物還而自證也,抱一者也。所以謂之審者,無外馳也。目馳而明生焉,耳馳而聰出焉,心馳而所殉見焉。凡能於其府者,皆外馳也。(及)〔反〕其所自持,而緣之以為功,致果以求之,積久而不知所歸,役耳目心思之用以與萬物為攖,故可悲也。

    【二】【注】所以貴其無能而任其天然。

    【疏】夫運分別之智,出於藏府而自伐能者,必致危亡也。故雖有成功,不還周給而改悔矣。

    【三】【注】萃,聚也。苟不能忘知,則禍之長也多端矣。

    【疏】滋,多也。萃,聚也。役於藏府,自顯其能,故凶災禍患,增長而多聚之也。

    【釋文】《之長》丁丈反。注同。《茲莘》所巾反。郭云:聚也。李云:多也。本又作萃(一)。

    【四】【注】反守其性,則其功不作而成。

    【疏】自伐己能而反招禍敗者,緣於功成不退故也。

    【五】【注】欲速則不果。

    【疏】夫誠意成功,決定矜伐。有待之心,其日固久。

    【六】【注】己寶,謂有其知能。

    【疏】流(徒)〔徙〕之人,心處愚暗,寶貴己能,成功而處,執滯如是,甚可悲傷。

    【七】【注】皆有其身之禍。

    【疏】貪土地為己有大寶,取之無道,國破家亡,殘害黎元無數,無窮已也。

    【八】【注】不知問禍之所由,由乎有心,而修心以救禍也。

    【疏】世有明人,是為龜鏡。不知問禍敗所由,唯惡貧賤,愚之至也。

    【校】(一)今本作萃。

    故足之於地也踐,雖踐,恃其所不蹍而後善博也【一】;人之於知也少,雖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也【二】。知大一,知大陰,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三】。大一通之【四】,大陰解之【五】,大目視之【六】,大均緣之【七】,大方體之【八】,大信稽之【九】,大定持之【一○】。

    【一】【疏】踐,蹍,俱履蹈也。夫足之能行,必履於地,仍賴不踐之土而後得行,若無餘地,則無由安善而致博遠也。此舉譬也。

    【釋文】《恃其所不蹍》女展反。李云:一足常不往,故能行廣遠也。◎俞樾曰:兩踐字並當作淺,或字之誤,或古通用也,足之於地,止取容足而已,故曰足之於地也淺。然容足之外,雖皆無用之地而不可廢也,故曰雖淺恃其所不蹍而後善博也。外物篇曰,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即此義也。下文曰,人之知也少,雖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也。少與淺,文義相近。若作踐則不可通矣。

    【二】【注】夫忘天地,遺萬物,然後蜩翼可得而知也,況欲知天之所謂,而可以不無其心哉!

    【疏】知有明暗,能有少多,各止其分,則物逍遙。是以地藉不踐而得行,心賴不知而能照。所以處寂養恬,天然之理,故老經云,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此合(諭)〔喻〕也。

    【三】【疏】此略標能知七大之名,可謂造極。自此以下歷解義。

    【四】【注】道也。

    【疏】一是陽數。大一,天也,能通生萬物,故曰通。

    【五】【注】用其分內,則萬事無滯也。

    【疏】大陰,地也,無心運載而無分解,物形之也。

    【釋文】《解之》音蟹。下同。又佳買反。

    【六】【注】用萬物之自見,亦大目也。

    【疏】各視其所見(謂)〔為〕大目。

    【七】【注】因其本性,令各自得,則大均也。

    【疏】緣,順也。大順則物物各性足均平。

    【釋文】《令各》力呈反。下同。

    【八】【注】體之使各得其分,則萬方俱得,所以為大方也。

    【疏】萬物之形,各有方術,蜘蛛結網之類,斯體達之。

    【九】【注】命之所期,無令越逸,斯大信也。

    【疏】信,實也。稽,至也。循而任之,各至其實,斯大信也。

    【一○】【注】真不撓則自定,故持之以大定,斯不持也。

    【疏】物各信空,持而用之,其理空矣。

    【釋文】《不撓》乃孝反。

    盡有天【一】,循有照【二】,冥有樞【三】,始有彼【四】。則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五】,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六】,不知而後知之【七】。其問之也,不可以有崖【八】,而不可以無崖【九】。頡滑有實【一○】,古今不代【一一】,而不可以虧【一二】,則可不謂有大揚搉乎【一三】!闔不亦(一)問是已,奚惑然為【一四】!以不惑解惑,復於不惑,是尚大不惑(二)【一五】。

    【一】【注】夫物未有無自然者也。

    【疏】上來七大,未有不由其自然者也。

    【二】【注】循之則明,無所作也。

    【疏】循,順也。但順其天然,智自明照。

    【三】【注】至理有極,但當冥之,則得其樞要也。

    【疏】窈冥之理,自有樞機,而用之無勞措意也。

    【釋文】《樞》尺朱反。

    【四】【注】始有之者彼也,故我述而不作。

    【疏】郭注云,始有之者彼也,故我述而不作也。

    【五】【注】夫解任彼,則彼自解;解之無功,故似不解。

    【疏】體從彼學而解也,戒(小)〔不〕成性,故(不)似〔不〕解。

    【六】【注】明彼知也。

    【疏】能忘其知,故似不知也。

    【七】【注】我不知則彼知自用,彼知自用,則天下莫不皆知也。

    【疏】不知而知,知而不知,非知而知;故不知而後知,此是真知。

    【八】【注】應物宜而無方。

    【九】【注】各以其分。

    【一○】【注】萬物雖頡滑不同,而物物各自有實也。

    【疏】頡滑,不同也 萬物紛擾,頡滑不同,統而治之,咸資實道。

    【釋文】《頡》徐下結反。《滑》乎八反。向云:頡滑,謂錯亂也。

    【一一】【注】各自有故,不可相代。

    【疏】古自在古,不從古以來今;今自存今,亦不從今以生古;物各有性,新故不相代換也。

    【一二】【注】宜各盡其分也。

    【疏】時不往來,法無遷貿,豈賴古以為今耶!

    【一三】【注】搉而揚之,有大限也。

    【疏】如上所問,其道廣大,豈不謂顯揚妙理而搉實論之乎!

    【釋文】《揚搉》音角,又苦學反。三蒼云:搉,敵也。許慎云:揚搉,粗略法度。王云:搉略而揚顯之。◎慶藩案釋文引三蒼云,搉,敵也。敵當作敲。說文:搉,敲擊也。漢書五行志搉其眼,師古注云:搉,謂敲擊去其精也。敵敲二文以形近而誤。

    【一四】【注】若問其大搉,則物有至分,故忘己任物之理可得而知也,奚為而惑若此也!

    【疏】闔,何不也。奚,何。無識之類若夜游,何不詢問聖人!及其弱喪而迷惑困苦如是何為也!

    【一五】【注】夫惑不可解,故尚大不惑,愚之至也,是以聖人從而任之,所以皇王殊跡,隨世為名也。

    【疏】不惑聖智,惑於凡情也。以聖智之言辨於凡惑,忘得反本,復乎真根,而不能得意忘言而執乎聖跡,貴重明言,以不惑為大,此乃欽尚不惑,豈能除惑哉!斯又遣於不惑也。

    【釋文】《惑解》佳買反。注同。《復於》音服,又扶又反。

    【校】(一)趙諫議本不亦作亦不。(二)唐寫本惑下有也字。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